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前文 #1V1xGgYQ (Buddhism)《心類》:量與非量—疑 (2) ------------------------------------------------------------------------------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闡釋心類學,分為三:(一)性相、(二)分類、(三)分類的個別意義 五、疑 * 「疑」對於我們學習、修行上的幫助── 總略而言,例如,1.最初是完全錯誤的顛倒知──執聲是常之分别知(註:對於顛倒 知,如果沒有產生懷疑,認為顛倒知是對的,則永遠處於無明當中,無法破迷起悟); 2.其後產生「認為聲音大概是常吧?」之不合義疑,此階段對於「聲是常」(顛倒知 )已經產生懷疑,也就是從顛倒知轉為疑;其後轉為「思惟聲音是常或無常?」之等分疑 ;其後,再轉為「認為聲音大概是無常吧?」之合義疑,但是並未確定「聲是無常」; 3.再繼續觀察,當產生「執聲是無常之伺察意」的當下就是離開疑,如其性相所說, 伺察意不錯亂於專執一邊自之趨入境,對於自己的主要趨入境極為耽著,但是並未獲得決 定義; 4.於伺察意之後,必定是以正因為所依而產生「通達聲無常之比量」;5.其後,再不 斷串習該分認知,最終產生「通達聲無常之現量」。 例如,透由應成語(應成論式)「聲有法,理應是無常,因所作性故,如瓶」而壓伏 外道者心續中的「執聲是常之分別顛倒知」, 其中,必須觀待彼(外道)心續已產生「認為聲音大概是無常吧?」之合義疑,才能 對其說應成語、安立應成論式,使其進一步觀察而產生「執聲是無常之伺察意」(因理不 定之伺察意),乃至依於「通達正因三支之認知」而後續引生「通達聲無常之比量」。 以此說明,若是沒有懷疑就不會觀察,既然沒有觀察也就不可能通達。 又如,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由懷疑而產生觀察的情形,例如,將要進行某一件事情 ,由於內心不決定的緣故,因而觀察:這樣進行的過程與結果是如何?若是不如此進行將 會如何?生活中諸如此類的思考,就是由於不確定才進行觀察而最終產生決定,但因為我 們不了解所謂的覺知,所以無能察覺到心續中有各種心類。 再者,所化機可分為利根者、鈍根者。 利根者經由懷疑與觀察而認同經教所說的義理。 比如,利根者會思考:「為何解脫輪迥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不再有苦?如何成立其 中的因理?」於是觀察輪迥苦是什麼?是什麼障礙解脫?彼障礙是否能被斷除? 簡言之,首先觀察到輪迥過患之果位苦諦;其後再觀察到輪迴過患之因位集諦,由此 得知斷除苦諦與集諦就能解脫;再觀察到集諦就是業及煩惱,其中主要是煩惱,既然煩惱 是不正確的顛倒心類,那麼一定有與其正相違的正確認知,依靠彼認知就能解決錯誤的顛 倒知、斷除障礙,一旦斷盡障礙就能獲得解脫。 如此一般,由懷疑進而觀察才會對解脫產生堅穩的信心,因為對於解脫具足淨信,故 能精勤修行。 鈍根者對經論所說義理、上師的指導則不容易起疑而觀察,而是直接信受奉行,這種 信心並非由起疑進行觀察而產生的,比如,以「他為人很好,他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真實 」為理由而相信且實際奉行,這就是屬於鈍根者。 鈍根者的信心,雖不同於一般世間的信心,然而,一旦遇到巧言令色、能言善道的人 ,很容易就會改變自己的見解,乃至退失相續中的善,甚至產生邪見;但是,利根者則善 巧於觀察分析,故不易退失。 以修行上而言,較為具慧者對於經教所說義理能由自己方面產生懷疑進而觀察,較為 不具慧者則不容易產生懷疑、觀察,但是,這其中的差別也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 所以,我們學習時必須觀察思惟:這麼說的理由是什麼?必須尋得其中正確的道理。 經過思惟觀察而尋得正確理由,如此才會有益於獲得理解且不易忘失。 譬如,某些人對於教授的內涵無絲毫懷疑而全然信受,自認為已經理解其中的内容, 但是事後卻很容易忘記,這就是因為沒有產生懷疑,而未能產生懷疑的原因就是沒有思考 、沒有觀察。 藉此說明,「疑」對於我們的學習及修行有極大利益,必須經由思考甚至生起懷疑, 然後再觀察而獲得理解,若是仍然不能理解,就繼續聽聞學習及觀察思惟,如此精勤必定 能獲得正確理解且不易忘失。 總之,由於產生懷疑才會進行觀察,若是無懷疑則必定不會觀察,以疑的類別而言則 是希望能產生「合義疑」,而且,透由學習佛法所增長的智慧必定有利於修行,無論抉擇 善知識、業果道理等等,乃至一般生活中對於人事的觀察皆是有益。 (...待續...) ------------------------------------------------------------------------------ [1]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2] 透過疑,產生思惟觀察,進而才能修行證果 例如,律藏《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記載:「時愚路苾芻(周利槃陀伽)…作如是 念(思惟):『世尊令我誦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者,此之字句,其義云何?塵垢有二 ,一內、二外,此之法言,為表於內?為表外耶?為是直詮?為是密說?』作是思惟,忽 然啟悟…。」周利槃陀伽於世尊令他持誦的字句生起懷疑的疑問,透過疑產生思惟觀察。 [3] 所化機可分利根者、鈍根者。利根者屬於隨法行者,首先因為疑而思惟觀察,產生正 確信心;鈍根者屬於隨信行者,一開始就相信,但是因為缺乏思惟觀察的基礎,很容 易退失,只依靠信心最多也只能達到資糧道下品。即使一開始是隨信行者,之後也要 轉成隨法行者,於修行道路上才能昇進、前進,繼而產生比量乃至現量,才能證果。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94446208.A.865.html
ykkdc: 隨喜 07/11 22:06
※ 編輯: cool810 (106.107.155.204 臺灣), 07/11/2020 2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