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WD4mm_5 ] 作者: loby1234 (是洋蔥,我加了洋蔥) 看板: Learn_Buddha 標題: [分享]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時間: Tue Feb 23 08:28:30 2021 佛說:「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 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利人就是利己。」 不爭就是慈悲 以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大境界,或許俗世中的人們難以貫徹始終 ,卻可以在生活中充分運用不爭的智慧,不輕易和別人發生爭執,當爭執無可避免的時候, 忍一時退一步,讓對方贏,又有何妨? 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黑是黑,白是白,讓時間去證明。跟家人爭,爭贏了,親 情沒了;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跟陌生人爭,爭贏 了,緣分沒了。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 很多事,沒必要去爭,不爭,是一種大度的人格,不爭,是一種自信的底氣。與人不爭,不 代表窩囊沒用。欲為大樹,莫與草爭,與其爭,不如讓自己身在頂峰。 不辯就是智慧 《道德經》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是無法靠講道理來解決的,顏 面也不是靠爭執能挽回的。相對而言,遭遇誹謗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保持平靜和理性。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的。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 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寬恕永遠多於怨恨。 不爭辯的人通常是以「海納百川」般的胸懷做事待人,不拘泥於小節,看淡得與失,用「厚 德載物」的心態面對一切。因此,這類人屬於「大智若愚」的人。不爭辯是一種處驚不變的 心態,是一種成就大事的智慧,是一種包容萬物的人格。 出自:https://kknews.cc/essay/ypzmqxa.amp 心得: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對我而言,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做到的,目前的安排 ,應該讓我感到知足,而不是再自尋煩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93.2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14040112.A.FC5.html ※ 編輯: loby1234 (223.139.93.251 臺灣), 02/23/2021 08:32:40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loby1234 (223.139.93.251 臺灣), 02/23/2021 08:33:05
kissung: 阿彌陀佛 02/23 09:18
minpanda: 感謝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02/23 18:22
minpanda: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02/23 18:23
minpanda: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02/23 18:23
dakudai: 阿彌陀佛! 02/23 21:42
RungTai: 出處:《每日頭條》= 中國內容農場 , 農場文的大本營 02/25 15:43
RungTai: 連作者名都不知道的路邊心靈野雞湯 少喝為妙 02/25 15:44
RungTai: 《道德經》雲 ... 雲云不分的簡轉繁文章 02/25 15:45
RungTai: 然後 道德經...在佛版po道德經不會有點..微妙嗎 :) 02/25 15:47
minpanda: 也有法師會以道德經來舉例的,道德經就是古德勝賢寫的 02/26 17:03
minpanda: 教科書,討論這個沒問題的。 02/26 17:03
minpanda: 改錯字:古德聖賢 02/26 17:04
homerungod: 我覺得如果是符合佛法,討論道德經很合理,但如果違背 02/26 18:13
homerungod: 佛法,還是以佛法為準以免落入外道邪見,而且佛陀本人 02/26 18:13
homerungod: 也會與外道辯論並且辯贏的 02/26 18:13
homerungod: 討論佛法與其引用道德經,不如引用法師的法語或佛經, 02/26 18:15
homerungod: 更能直接探討不是嗎? 02/26 18:15
minpanda: 可以理解成一種善巧方便。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 02/26 23:07
minpanda: 譬如您很敬重自己的老師,但是內心皈依的是三寶不是老師 02/26 23:08
minpanda: 就像隨喜,我看到虔誠的基督徒會隨喜他虔誠與修善的心, 02/26 23:11
minpanda: 但我內心皈依的是佛法僧,不是歸依神明或教主。 02/26 23:12
FHShih: 末學覺得,可以標示在分類,用[法語]的,就是法師開示或經 02/27 08:33
FHShih: 點中佛說的內容,用[分享]或[其他],可以是善法相近的內容 02/27 08:34
FHShih: 但是都必須符合的條件是: 只要講到"佛說",請符合經典依據 02/27 08:35
FHShih: ,並且文章都請標明出處,或講授的法師姓名。 02/27 08:35
FHShih: 這樣或許會比較清楚? 02/27 08:36
FHShih: 因為板上也確實有初學,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分辨,有能力 02/27 08:36
FHShih: 用正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文義,諸位大大應該也是想要保護這 02/27 08:37
FHShih: 些初學的人們,能學到正確的佛法,也是保護教法的心意。 02/27 08:37
FHShih: 在寺院,如果是正規的法師開示或跟隨師長學習,雖然會用到 02/27 08:39
FHShih: 各種不同方便法門引導入門,但是後面會教導正確的佛陀見解 02/27 08:39
FHShih: ,以確保學員能夠學到正確佛法,但是在板上沒有這種機制, 02/27 08:40
FHShih: 無法確定人們理解是正確的,所以可能必須使用一切標示,區 02/27 08:41
FHShih: 分方便法與究竟的正法。來保護板上初學的人。 02/27 08:41
FHShih: 除了自己能理解、自己懂之外,也幫幫能力還不能正確理解者 02/27 08:42
FHShih: 另外,也可以在[分享]這類文章的前面,固定標註:方便法相 02/27 08:45
FHShih: 關內容,(或善法相關內容),若修學一切準則請依據佛說經典 02/27 08:47
FHShih: 。然後,這樣的方便法,如果有偏離正法的內容,請還是接受 02/27 08:48
FHShih: 大家會發文或在推文底下"補充說明"。~XD 02/27 08:48
FHShih: 另外,關於儒道方面,如果要引用,建議是在法師開示內容中 02/27 08:51
FHShih: ,由法師引用,數[法語]類才開放,因為法師比較會引導到正 02/27 08:52
FHShih: 卻角度上,這樣的引用較不會偏失。如果是方便法的文章,建 02/27 08:52
FHShih: 義規定不要引用,因為會非常模糊,文義隨人解,容易變成解 02/27 08:53
FHShih: 成外道見,誤以為是佛法而不自知。 02/27 08:54
FHShih: 以上供版主參考。 02/27 08:56
FHShih: 補充: 對自己個人,是可以"看成方便法,自己正確理解就好" 02/27 10:39
FHShih: 如果今天是對大眾有管理責任者,就不應該只有這個態度。 02/27 10:39
FHShih: 如果是像版主在樓上講的說法,是個人自己可以有的態度。 02/27 10:43
FHShih: 但佛教版不會因為敬重天主教、基督教、儒道,就變成跨教版 02/27 10:43
FHShih: 如果要維持佛教板內純粹佛教的討論空間,可能要有一點規則 02/27 10:44
FHShih: 版規以"如進入寺院"做主旨的話,人們應該不會去寺院和法師 02/27 10:45
FHShih: 討論天主教,基督教...等等教義,這和敬重他教不相違。 02/27 10:46
minpanda: 這個議題不錯,或許可以開一個討論串來討論! 02/27 11:52
minpanda: 我個人認為"導向離欲"的文章都很好,練習不分類,純隨喜 02/27 12:01
FHShih: 前提是,看的人要有夠多見解知道是"導向離欲" 02/27 12:30
FHShih: 四法印是佛陀所教導的法門,佛教徒不應放棄世尊正法,選擇 02/27 12:56
FHShih: 天主教、基督教來隨喜不分類。 02/27 12:56
FHShih: 和四法印相違的話,是沒什麼好練習的。要練的,是在佛陀教 02/27 12:57
FHShih: 法中分派分系分宗,的那種分類,才是應當遮止的。 02/27 12:58
FHShih: 雖說自己皈依佛教,但大多數人是連什麼是佛說、什麼不是, 02/27 12:59
FHShih: 都分不清楚,應當先學習分清,其他隨喜。而不是都混在一起 02/27 13:00
FHShih: ,反正搞不清楚,通通隨喜,號稱學佛,但無能力辨別佛說。 02/27 13:00
minpanda: 有表達不清楚的地方,造成誤解相當抱歉。我自己說的隨喜 02/27 13:07
minpanda: 是隨喜「虔誠的心」隨喜「尊師重道」,而不隨喜他的信仰 02/27 13:08
minpanda: 這樣說好像也不清楚,我內心皈依佛法僧,隨喜的是善念, 02/27 13:09
FHShih: 所以,在板上沒有清楚規範,初學是無法清楚你隨喜何者的。 02/27 13:09
minpanda: 隨喜諸善根。 02/27 13:10
FHShih: 以規範讓初學者一目了然,也是善巧智慧。 02/27 13:11
homerungod: 同意F大的看法,至少要能夠分辨是否符合佛法 02/27 14:48
homerungod: 符合三法印(四法印),四聖諦,如果違背明顯不是佛法 02/27 14:49
sq23123: 人為什麼不快樂,放下就快樂了 02/27 18:31
sq23123: 阿彌陀佛 02/27 18:32
minpanda: 推樓上分享!想到布袋和尚放下袋子再提起袋子的故事。 03/01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