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AT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上這個討論串,還有原po的文章讓我想到一些一直以來在關注的事,和大家 分享一下我的思索。以下是接下來想處理幾個部分: (一) 一個人的問題就只是純然個人的因素造成的嗎? (二) 如果是個人以外的原因,所以個人就不用負責了嗎? 或者說在這個意義下所謂的負責指的是甚麼? (三) 面對親近的人那種矛盾的心情 (四) 當父母的父母 -- 先從第一點來,有一種說法是個人可以完全自由決定自己要是怎樣的人, 為什麼要想那麼多,只要你發正念 存好心 自己就可以決定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為什麼要管過去的那些事呢?你的想法和別人一點關係也沒有,也不要受過去 的影響,你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一個人是個孤立的個體,不受過往所羈絆。 我覺得這個想法有其值得肯定之處,因為強調了人主動選擇的能力, 但仍有其盲點。好比說固然人可以決定自己走那條路的,但是在一開始 選擇會在哪個環境成長生長在哪個家庭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在懂事 之前會遇到那些人,有哪些過程影響自己的主要的世界觀也不全然是自己 可以掌控的。在此並不是要說在某些家庭就必然會產生出某種小孩, 在此要強調的反而是人的經驗是很有限的,他的判斷與思考會受限於其生長的 背景形成某一種特定的思考方式,以及某一種行為的慣性。那些不自覺耳濡 目染的經驗會成為一種無意識,埋進身體與情緒相連,讓你覺得這就是那麼 的理所當然,牽動你的一顰一笑。讓你你覺得那就是唯一的方式,而自己別 無可能,也容不下別人有別的可能。 那這樣的無意識會有甚麼問題?像是你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卻不見得 會去質疑你那根深柢固的思考方式是怎麼來的,它讓你看見了甚麼,但也讓你 看不見一些東西。舉原po還有UYC所提出的例子大家就會比較了解了,你對自己 的看法其實是很多面鏡子的折射:父母、小時候的同學與師長、大眾媒體,以及 UYC談到的那種judge的文化。我們深受影響但我們不自知,甚至我們會否認 這些人事物對自己的影響。而這些限制就在我們不禁檢視的情況下扭曲 (或是中性一點地說侷限)了我們的視野。 接著就來到第二點,當你知道了自己是有很多限制,有一些根源在影響 自己時才能看見改變的可能。 自由的前提是來自於理解自身的限制,而面向過去,檢視成長的過程, 個人的歷史有助於理解那些限制是如何形成的,在此過程中又有哪些習慣 是自己察而不覺的。在這個意義下,回顧歷史不是要找代罪羔羊,而是 想辦法理解為何自己會是這樣,並且找到可能的出路。 我常常會想到一個畫面覺得很驚悚。那個畫面是一個人在刷牙洗臉時 看著鏡子的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長得還是那麼像那個自己不想成為的那個人。 「你覺不覺得你現在發怒、狂暴的樣子 和壓迫你的人很像。」 鏡子裡的自己扭曲著獰笑。 這就像很多人很討厭父母對他的方式,但諷刺的是他在親密關係中展現 出來的方式往往是他最痛恨的方式但他卻沒有察覺到,甚至變本加厲。 聽過一堂受用無窮的課,那個老師形容這樣的關係像是希臘悲劇裡的家族 宿命那樣,代代以血洗血的宿命,不曾改變。如果不去梳理那些事的話, 就會不斷地糾結,從第一代的病毒,進化到N代。曾經有個學生和他這樣說, 那學生是那種不喜歡當醫生,家裡的人希望他當醫生的人。學生希望這個 壓迫到他這邊就夠了,他以後絕對不會再勉強他的小孩要做醫生了。 老師就和他說:其實你現在就開始壓迫你未來的小孩了。 他很訝異的說:哪有 老師繼續說:「萬一他很想當醫生呢?你會不會變成你家長的翻版,要 他們絕對絕對不要當醫生。反而變成另一種壓迫。你並沒有 解開你們家族的魔咒,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變形了。因為你沒有 去了解你的父母親為什麼會變這樣。」 拉回原po的問題,原po的確意識到了母親對你的影響,但我們能否再 更深一層地去想為什麼母親會成為這樣子的人呢?上述所提到的 那個老師也講到他自己有一度個人的狀況非常的差,但他卻說不出來 為什麼,他後來才想到他幼年時很常被父親潑冷水,而且是那種 把他捧到期望的最高點但又讓他失望的那種潑冷水,後來他只要 遇到事情開始走向幸福的高峰他就會害怕,害怕像幼年一樣 被高高拋起卻摔得粉身碎骨。過了很久很久他才知道原來爸爸 小時候被遺棄過,他沒有被愛過所以不知道用甚麼方式來對待自己 的小孩。 聽完這故事,我想起孫燕姿哼的那首歌:原來人會懂得溫柔是透徹的懂了。 我後來在想,所謂的同理也許就是別那麼快急著下判斷,即便這是「錯的」 「醜的」但對於一個人來說那個情緒也還是真的。我們願不願意先不要 那麼快就否定,放棄了理解的可能? 也許仇恨和傷痛最大的傷害可能不只有傷害的當下,而是讓一個人失去感受他人 痛苦、願意去關懷他人的能力,那就像某一種病毒逐漸擴散佔據一個人的身體, 終於取代了那個人。也許原諒不只是放下 也是放過自己,和自己和解,讓那個 以血洗血的悲劇中止,而不讓它一直糾結。 UYC所說的不要那麼快下評斷有助於我們更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我覺得我們對於 關係親密的人,我們的情感不會是那麼純粹的,純然的愛與恨那麼簡單。有那種 恨你為什麼不愛我的恨,有那種我很崇拜但你卻讓我失望的怨,如果不是因為 我們那麼親,我也不會把情緒丟給你的那種恨。是正負情愫並存的一種狀態。 所以我很愛一部電影叫做<聽媽媽的話> (很有趣的是她的英文片名叫I killed my moth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zcW8d8eRYg
由一個加拿大的超年輕的帥哥札維多藍自編自導自演 講的就是這種複雜的情緒。在這,我想說的是當我們理解到自己對另一個愛的人 有這樣愛恨交織的情緒時,我們不先馬上否定自己負面的那一面(也就是 我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可是承認自己有這樣的想法,理解對另外一個人的 情感的複雜性時,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刻地去理解自己是甚麼以及彼此的關係是甚麼。 然後,更進一步也因為自己比父母來得成熟,更能夠知道自己 甚至父母的限制在哪 然後做父母的父母,如同我上一篇轉的祈禱文 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解。 至此,我理解到為什麼我會這樣,理解那些一直以來我未曾察覺或是不願 面對的醜惡,而我試著讓自己不只是停在那邊,而是離憤怒與悲痛在前一步 ,試著讓自己更好一些。而這種思考帶領我們跳脫出非黑即白的思考, 當我說一個人的問題不是只有個人的影響還會受到家庭還有社會,這不意謂著 個人就沒有責任,而是表示個人只是個起點,他不是終點。同樣地,當我說 家庭與社會也會影響人,他也只是個起點而不是終點。認知到這樣的限制, 不是就地擺爛,或合理化自己的作為,而是認知到這些對自身的限制, 還能找尋突破的可能。當我知道人是會受地心引力所限制的,不代表我就 不能飛了,相反地,人必須深知這些的作用才能設計出違反這一定律而能飛翔 的方式。 所以原po你知道嗎?你肯正視自己的幽暗這就是很棒的地方,因為你開始 去探索自己的限制了,並且你試圖理解。有一個思想家說人最可悲的地方 是知道自己很有限,並知道自己可悲,但也正因這個自知,所以人很偉大。 因為他才有機會走過限制、遭逢多美好的可能,而不是用各式的評斷 封閉了自己。 而以自身脆弱所長出的自知、堅強與溫柔會是你最值得驕傲的部分, 即便你仍不見得時時有自信,有方向感但你仍是個「會怕,但很勇敢」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7.54
eroshandyk:大推~ 06/24 19:24
domo2:推 06/24 20:34
CakeCola:推 06/24 23:13
lienlienhot:大推,我看文看到一半就自己哼起"開始懂了",然後馬上在 06/26 20:12
lienlienhot:文章的下一句就看到歌詞~真是有共鳴! 06/26 20:13
andyhahaha:這要推,寫的真好 06/27 21:14
gobby46:推~好文 06/30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