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FAiafeFS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6984 外商保險公司大撤退 新孤兒保單 作者:陳一姍.張翔一  出處:天下雜誌 417期 2009/03 從前,保險業務員辭職所留下的保單,被稱為「孤兒保單」。現在,連保險公司都跑了, 怎麼辦?ING安泰、英國保誠、全球、南山……,前腳接後腳計劃退出台灣,保戶形容「 賭輸了就跑,把台灣賣掉」,台灣可能有近千萬人受影響。外國月亮不圓,本土公司也有 問題。股本被吃光的保險公司不但沒倒,還以保證高報酬的保單,利誘愈來愈多保戶,保 戶宛如人質,退場難度大幅提高。政府保險安定基金也只夠救兩家公司。 二月二十七日下午三點,英國保誠集團將壽險業務員所賣的資產負債,連同業務員,以新 台幣一塊錢象徵價,全數讓售給中國人壽。 「(一塊錢),那是我的保額一百五十萬分之一啊!」第一時間知悉,本身是保誠保戶的 宏泰人壽公關王淑卿心頭一凜。「虧我每個月還繳五千塊給它,結果,它就把我跟其他人 一起賣掉了。」 驚愕,不解,被背叛。 「我當初是看上保誠的百年英國古堡才買的,沒想到會被賣掉,」一位五十歲的總字輩經 理人忿忿不平。曾經完成鐵達尼號理賠的英商保誠,總部位在倫敦金融古城區,是一座以 古堡石頭基座為底,融入現代的低調建築。 不像銀行被賣掉,消費者不喜歡,可以立刻或最多等定存到期,把錢移走,兩不相欠。壽 險保單,一保就是終身,到老甚至到死,保戶成了保險公司的人質。 近千萬保單孤兒 從前,保險業將保險業務員落跑所留下的保單,叫做「孤兒保單」。那時,保險公司都會 出來安撫客戶,「公司」將派新的服務員,客戶絕不受影響。現在卻連保險公司都落跑了 。 台灣正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新孤兒保單潮。 去年十月,ING安泰出售,影響保戶約二百五十萬人。 今年二月,英商保誠人壽影響保戶約九十萬人。 已經進入實地查核階段的全球人壽,保戶數超過五十萬人。 將出售四九%股權的南山人壽,保戶數超過四百萬。如果全球、南山也賣了,總計台灣有 近千萬保戶受影響。 「這些外商好像是來台灣賭博的,吸了這麼多台灣人的保費,賭輸了,就把我們台灣賣掉 ,」一位本土壽險公司協理直陳:「保險是以人為出發點,這些外商沒有善盡社會責任。 」 在亞洲,只賣台灣? 參與保誠交易案的中國人壽副總經理蔡松青則替保誠辯解:「一次一次增資,保誠在台灣 也投入夠多錢了。這一次百年金融海嘯,他們真的負擔不起了。」最起碼,此次保誠帳上 原有淨值五十億,現在只賣一塊錢,英商保誠認賠了四十九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 九十九元。 當外商以金融海嘯、會計準則、低利率的國際因素,作為撤退的解釋,一樣用國際廣角, 卻看到另一個更令人心驚的事實——外商在台灣撤退得最快。遍查去年九月雷曼兄弟倒閉 後見諸國際媒體的報導,亞洲總共傳出七起外商壽險撤出的新聞,其中只有兩起成交,都 在台灣。 台灣保誠總保費去年市佔率排行第十,ING安泰第六。ING安泰更是一九八六年,台灣揮舞 自由化、國際化大旗,吸引到的第一家外商保險公司。外商接連撤退,台灣金融業的國際 化政策,似乎回到起點,二十年光陰蒸發。 外商撤出之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連續幾年虧損的末段班小公司更危險,」政大風險 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王儷玲認為。 台灣保險業正在出現逆淘汰,外商把還賣得出去的子公司賣掉撤走,而末段班保險公司卻 遲遲不退場。 台灣成為歐系保險公司的提款機,投射出台灣保險市場環境的惡劣。拼裝車式的監理邏輯 ,對於國際接軌政策搖擺,造就「法規套利」的空間,保險公司在台灣最好賣,而保戶成 了被棄羔羊。累積了二十年的惡性競爭,加上利率如斷崖般下墜,台灣的利差損問題,全 亞洲最嚴重。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統計,只有兩千三百萬人的台灣,卻是亞洲第五大保險市場。二○ ○二年到○七年間,保費平均成長率高達一八%,與中國相當,僅次於印度。 民眾買保險的意識和意願都高,台灣保險市場看似富饒,但卻是亞洲最沒賺頭的市場。「 台灣利差損是亞洲最嚴重的,」鑽研保險業的麥肯錫分公司董事倪以理指出。 精算師也不再「精」 所謂利差損,是指保險公司用來計算保費的利率(即保單預定利率)與實際投資報酬率的 差距。保單預定利率高,保費就便宜。如果投資報酬率低於預定利率,意謂著保險公司賺 不到付給保戶的錢,為了保障保戶,政府會要求保險公司增資。 在保險業已經四十年的新光人壽總經理潘柏錚直指,利差損的歷史共業,其實是二十年前 ,外商保險公司種下來的。那時,安泰等外商保險公司,為了搶市佔率,推出預定利率八 %的保單,南山甚至出過一○%的保單,是壽險業惡性競爭的始祖。 「該專業而不專業,台灣才會愈走愈瘋狂,」一位精算師出身,不願具名的金控保險代理 人公司董事長說。 標榜專業的外商,成了惡性競爭的源頭。在國外專業地位崇高的精算師,在台灣也配合瘋 狂市場,預定利率偏高也照簽不誤。 這位董事長坦誠地說,從前七成精算條件是政府規定好,但這些年市場變化太快,半數精 算師能力跟不上。另外,在台灣精算師是用假設資產配置,來設計商品。但保費收進來, 到底怎麼投資,他管不著,也不懂。 國內精算師聽話改保單,在業界時有所聞,而政府遲至民國九十年才有保險業簽證精算人 員管理辦法,比會計師、醫師、律師晚了近六十年。 一位前金管會官員則透露,保險公司習慣以高利來競爭,原因是可以從死差益上補回來。 死差益是指,保單預計與真實死亡率的差別,如果真實發生比預期低,保險公司賠得少, 就可以賺錢。過去四十年,計算死亡率的生命表都是業者編的,直到最近才收回由半官方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來編。 保險公司不在意利率訂高點,因為可從死差上賺回來。加上民國九十年以前,台灣保險監 理很鬆,只要資本額有二十億就好,大股東只要現在能分錢,根本不管未來。 壞就壞在,台灣利率從二○○○年開始,呈現懸崖式的下墜,與很多保單的預定利率差距 愈拉愈大。「之前沒做好資產負債管理的公司,絲毫沒有任何機會補救,」一位美系保險 公司投資長直陳。 台灣壽險公司海外投資受創 過去九年,央行採取低匯率、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造成台灣資金氾濫。十年期公債殖 利率三年內從六%直落到二%,從此再也沒有回升過,不像韓國曾經回升到五%,香港曾 回升到六%。 「從這個角度看,彭總裁真的完美嗎?」這位投資長質疑。央行總裁彭淮南曾以「雙率政 策不是專為單一產業」回應低利之惡。但也有人質疑,台灣經濟過去八年成長率在四%左 右,利率水準卻是全球倒數第二,合理嗎? 而為了解決國內利率太低的問題,保險業開始海外投資。麥肯錫研究指出,台灣前三大壽 險公司海外資產高達三四%,是日本前十大的兩倍,韓國前四大的三倍。「台灣有一大堆 其他國家沒有的匯率、信用風險,」倪以理指出,這使得台灣成為金融海嘯重創最深的國 家之一。 台灣海外投資花掉的避險成本累計達六百億美元,比台灣保險業整體淨值還高。 「其實,更該重視,為什麼利差損這麼嚴重,台灣還有人願意承接(外商保險公司)?」 一位美商投資銀行台灣總經理從另一個面向解讀。 買下明知有利差損的公司,來得到資金挹注,到底對台灣好,還是不好?本土保險公司吞 的是毒藥丸?還是大補丸? 為什麼敢買這種保單? 「台灣快成交,那是因為新加坡、香港、韓國,就連大陸都號稱實施國際會計準則(IFRS ),台灣算是比較慢的,」安侯建業會計師鍾丹丹說。 對保險業影響最大的IFRS四號,也就是台灣所稱四十號公報。歐盟今年底將訂出更嚴格的 標準,兩年後上路。台灣四十號公報,原先預計兩年後上路,現在傳出金管會考慮延後。 法令落差,讓本土保險公司敢賭,把歐盟保險公司的保單吃下來,趁機擴張市佔率,甚至 換取注資。 以中壽為例,併購伴隨溢價二十一億增資,紓解中壽需增資三十五億的壓力。一位金控總 經理說,中壽去年底每股淨值跌破五元。依據證交法,每股淨值跌破五元,如果沒有改善 ,將被打入全額交割股。 中壽大股東辜家的股票,高比例抵押在銀行,一打入全額交割股,問題很大,所以有時間 壓力。金融圈近來謠言頻傳,中信金可能參與中壽增資。中壽官方回應,沒有聽說此事。 購併案宣布後,股價一路下跌的中壽副總經理蔡松青不諱言,買入的保誠的確有利差損。 保誠資金成本五%,去年投資收益不到三%,但蔡松青表示,中壽有解決利差損的經驗。 透過新契約與投資績效,中壽三年內將資金成本降到四.二%以下,但投資收益率維持在 四.五%到五%之間,脫離利差損。 中壽預估,在低利環境下,四到五年內,可以解決保誠利差損。未來中壽有超過一萬人的 業務部隊,達到經濟規模,費用成本可以降低,「保誠是認為中壽有能力解決此問題,否 則投資怎麼會鎖三年,」蔡松青指出,這個交易前後談了超過四個月,絕不草率。 政大風管系系主任王儷玲認為,目前兩個購併案,中壽與富邦本身還不錯。但金管會要注 意,未來是不是有不好的公司,為了增資,去買外商。 監理系統如拼裝車 拼裝車式的保險監理,保險公司長期得增資,增加了吞毒藥丸的誘因。 前保發中心董事長,現任宏泰人壽董事長周國端指出,台灣監理保險公司的RBC是美系, 但幾個新會計公報又是歐系,兩個邏輯不同的系統相撞,造成二○○六年起,台灣壽險 業淨值劇烈波動。一下年增二千三百億,去年又蒸發四千億,業界全年增資超過一千五百 億。去年底,遠雄、國寶、興農、國華、幸福人壽淨值為負。 「淨值如此巨幅變動,外面的人根本看不懂保險公司的好壞,」周國端力主,會計公報與 RBC脫鉤。金管會應該理順監理邏輯,考慮台灣市場情況,明確訂出國際接軌的時程表。 因為台灣保險公司缺錢,一位前外商保險公司總經理透露,近來已有房地產出身的陸資來 台要入主保險公司,「他們是要拿保戶的錢去炒房地產,台灣保險市場再不整頓,會亂上 加亂。」 媒體鬧鬨鬨地報導外商撤出的新聞,令許多保戶錯愕,永豐人身保險代理人董事長吳家懷 卻看出玄機。這些外商多半還派人留在台灣,下一步,等台灣保險公司都很累了,缺錢, 說不定外商又進來了。屆時要求政府彌補利差損破洞,或者削減保戶權益都有可能,因為 日本曾發生同樣的歷史。 「台灣人對於外國人太好了,」不只一位本土保險公司經理人不平。 台灣人特別信任外商,讓外商保險公司佔盡優勢。從去年總保費看,前十名大保險公司有 四家是外商,市佔率佔三成四,遠高於日本和韓國,包括保誠、ING,在亞洲都是台灣最 強。「沒想到,第一個賣就賣台灣,」一位龍頭金控副總經理忿忿。 怎麼讓他們「退場」? 不過,王儷玲認為,台灣保險惡性競爭,透過整併減少家數,對產業來說也是好的。更況 且,外商撤出的主發動點,源頭不是台灣。 台灣也應從這次的事件中得到教訓。王儷玲指出,ING安泰二十年前初進台灣,為了打響 知名度,選擇銷售高風險的高利率保單,外商不一定就是對的。 外國月亮不一定圓,本土保險公司也有問題,尤其是後段班業者始終能夠賴著不退場,吃 定政府不敢讓他們倒。有些保險公司過去幾年發了高報酬的保險商品,吸了不少錢,王儷 玲疾呼,保險安定基金的規模,必須擴大,才能讓一些潛在倒閉的保險公司退場。 保險業早期是民族產業,開放後外商湧進,如今好像又退回了原點。 保險一買,買終身,保險公司卻跑了,近千萬保戶成了孤兒,這種落寞的社會成本,難以 估計。 IFRS IFRS是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的縮寫,中文翻成國際會計準則 。對保險業影響最大的是IFRS四號,台灣稱為「四十號公報」的保險會計公報。 歐盟保險業目前採用的是IFRS四號第一階段,今年底,將公布第二階段標準,兩年後正式 實施。屆時,保險業必須以市價來評估保單負債,如果準備金提存不足,就要一次補足。 對歐系保險公司而言,台灣大量的利差損是非常大的負擔。 IFRS四號,第二階段遠比第一階段嚴格。首先,第一階段只要求披露,不要求一次補足。 其次,計算增提金額時,第一階段,精算師可設定,通常是以保險公司真實投資報酬率來 估。第二階段,歐盟已強制,要採無風險、報酬率較低的十年期國債殖利率去估價,但保 險公司不可能單買公債,通常會買股票、公司債提高報酬率,因此新規定比較嚴格。 金管會預計在二○一一年,採用四十號公報。同年也將與美國同步,決定是否全面採用 IFRS。不過,多數保險業者認為,即使採用四十號公報,台灣應該只用到第一階段就好, 因為第二階段對台灣保險業太嚴苛。台灣與歐洲保險業的產品結構差很多,歐洲較少終身 、長年期保障型壽險,但台灣賣很多,因此歐洲的規定,台灣不見得適用。(陳一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7.128 ※ 編輯: ducklmh 來自: 59.112.137.128 (03/11 16:07)
exboy11:難怪最近某龍頭壽險破天荒連續被外資大砍 03/11 17:02
ducklmh:上市公司 聽天(老外)由命 03/11 17:10
ProfAsk:這也是台灣宿命 人才多半集中在理工 就算有一兩個人才 03/12 08:11
ProfAsk:想走精算 不是國外留學及工作過回來的 幾乎也會廢掉 03/12 08:12
ProfAsk:希望有這個版透過專業資訊交流 可以提升大家的能力 orz 03/12 08:15
vshchen:外商保險公司剛進台灣市場,不也是併購一堆本土商,這樣就 03/12 20:38
vshchen:沒有孤兒保單問題?外商賣給本土就叫孤兒? 03/12 20:38
vshchen:台灣保險市場最大問題是政府,法規跟不上市場變化,監管 03/12 20:39
vshchen:機關不專業,只會找業者麻煩,有問題的業者又沒能力處理 03/12 20:40
vshchen:對保險公司限制一堆,不專業的在管專業,精算師有多大權力 03/12 20:41
vshchen:來設計保單商品呢?香港現在保單的預訂利率還可以在5-7% 03/12 20:41
vshchen:為何台灣卻要限制?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又管一堆,去看看 03/12 20:43
vshchen:金管會的人有多專業,那些學者到底懂多少實務的東西 03/12 20:44
vshchen:商品審查都在問一堆莫名奇妙的問題,還以為是國文老師 03/12 20:45
vshchen:有這種政府,保險市場不會輸給國外才有鬼 03/12 20:46
croydon:多點藝術少點Excel,對精算之路必有大幫助~ 03/12 21:38
croydon:看了大樹法說簡報,有點難過,看不到想知道的東西, 03/12 21:42
croydon:CDO放在哪裡? 03/12 21:43
qagamer:文章提到投資收益率維持在4.5%~5%,見鬼了現在是投什麼有 03/13 21:21
qagamer:那麼高 03/13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