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Fantas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dragonsix (Nazca)》之銘言: : ※ 引述《killeryuan (龍鳥)》之銘言: : : 這些其實是文章的繁化,繁化有很多種用意,未必都是贅語。不然最精煉的文章 : : 就是文言文,又何必有白話文運動? : :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情境是王老爹單獨扶養一子二女,大女兒長大要幹掉兒子 : : ,二女兒出來阻止。此時說: : : 「他是獨子啊!」 : : 「他是父親唯一的兒子啊!」 : : 兩者的力道就有差了。後者強調了「父親」、「唯一」,獨子就……只是獨子。 : 由於默默隱身的reader版主突然現身,在下趕快先把討論拉回正題。 我發誓 我真不知道這也能變成戰很大.................. 不過話歸主題,我轉這篇的意思到不是說很贊同余光中的意見 而是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參照 贅字贅詞太多其實與其說是網路小說的通病,倒不如說是以字計費的宿命 而語體西化....語言本來就是會不斷變化的 中文的文法,原本就頗不固定或者說特例奇多...如果有人是教外國人中文 尤其是中文文法的就知道我在說啥 只是有些西方甚至日本語法轉化過來轉化的好,大家越來越習慣就會變成新的慣 例...有些轉化過來就真的頗詭異了 但是姑且不論別人 我們自己在用字遣詞的時候呢? 這才是我想轉這篇的用意 當然自己要在意的話就小心點,不在意的話就隨便 我倒是找到另一篇文章個人覺得也很有參考價值的 http://mysinmy.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18.html 從「語法規範」拉雜談起 我常和一些老師談起種種有關語法的問題。 我們教書的時候,也常常掉入教語法不能自拔的窠臼裡頭。 有的朋友在課堂上甚至把語法煞有介事當作是「練兵黷武」的事情來看待,聽他們說起叫 人聽不下去。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因為語法的問題,錯過了許許多多的好文章;我們因為語法的限制,而 埋沒了許多有可能是天才的少年;我們因為語法,可能使學生討厭學習自己的母語。 討厭學習自己的母語,這是多麼可怕的罪過,只要深夜一想起,可能就會讓你無法成眠。 前輩會對你說,以前我們教書的時代,只是注重所謂的「語感」,一句話寫出來,有沒有 美感,是憑感覺體會的,那種心領神會,就像是茅塞頓開,醍醐灌頂,文章就能寫得動人 。 自從多了「語法」這只妖魔處處掣肘,心聲難免難吐,好比巨鷹受困籠中,釋放自己不出 來。 有好多好多千絲萬縷的情感,合該以何事先行,只有當事人最最清楚。不是嗎? 語法據專家所說,它是一套人們使用語言的規則,專門研究語法的專家學者先生們,經過 多年來的試驗與約定俗成,在人們生活的中間,抽絲剝繭,採用大家都能適應的規則。雖 然如此,值得爭議處還是很多,所以,這讓我不禁懷念古代起來。 古人根本沒有語法概念,從未制定過語法。一本《莊子》,要是講規範化的語法,怕會在 中間咬出許多蝨子來。 語法難道是從天而降的嗎?當然不是。講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很久以前,西方的學說向 東「移民」以來,一個叫做馬建忠的留法學生,參照拉丁文的語法,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時 間,在其兄馬相伯曾參與之下,在1898年為古文制定了第一部文法,那是中國第一部語法 書——《馬氏文通》。該書以典範的文言文為研究物件,從經、史、子、集中選出七八千 句古漢語例句,以拉丁文語法為理論參照,對其中的虛詞、實詞及句法進行了較為系統而 深入的研究。 它不但開闢了語法學的新紀元,也標誌著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始。 有人可能會說,沒有馬建忠,也許就不會有語法了。這話說得天真,沒有馬建忠,當然可 以有其他人取而代之。這不是怪罪「指定人選」的時候…… 須知在五四運動之後,大家崇尚起白話文的寫作,當時形成了一股時尚,不斷完善的語法 隨之才制定了出來。顯然,這是時代的需要。 既然怪不了誰,就安然接受唄。 我有些學習上的趣事,至今還是忘不了的。這確實是當時的記憶,珍貴無比。那時候我不 過八九歲,白話裡面沒有第三性的性別區分,都叫「他」,用來指動物,則用「牛也」( 牠)(兩字拼寫在一起),不知道哪時候才有的「她」「它」,而「它」有了之後其實指 無生命的物體。 我當年讀書時,就是用這樣的文字。 那時候,我們在坊間找到的書,不管是本地你的還是外國的,還把「的」「底」交替著使 用。 「我的家庭」寫為「我底家庭」。馬華文學裡面舊作品就是用這樣的文字。我唸書時,課 本上不用,但是外頭的書用得可凶了。當然現在這支歌兒就不唱了。他們(你知道就是「 他們」)又用「的」來作定語(例如「原有的文字」),而用「底」來作所屬格(例如「 她們底髮型」),但最後「底」還是遭遇「不測」,沒有保存下來,留下來的只有區分定 語、狀語、補語「的、地、得」。其實,這三字都念「de」,為什麼使用不同寫法?我想 道理和使用「他」「她」「它」一樣,那是為了人老祖宗創作太過簡陋粗放,所以後人想 給老祖宗彌補彌補,不想讓他們不光彩。 如果你研究一下,你知道到中國新文化運動另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使用白話文翻譯外國作 品。於此時,文法才更大肆地侵略了中國的文化領土。此前外國文學作品都是用古文翻譯 的。最有名以古文翻譯外國文學的翻譯家乃林琴南(林紓)。可敬的是他絲毫不懂外文, 靠的是洋學生為他口頭先翻譯一遍,他再用優美文言寫出來。 你可想過翻譯可以這樣?他的許多譯作如《茶花女》《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等在當時引起 很大轟動,使中國人首次得知原來別人的文化並不弱,照樣有迴腸盪氣、催人淚下的傑作 ,但在現代人看來,此類翻譯作品根本不堪入目。 五四以後,外國作品就都用白話文來翻譯,西式句法大量引入中文,使之從原始的單句文 法變成了含有簡單複句的比較複雜的文法。例如「這麼作的結果是……」就是典型的西式 複句,在古文或舊白話文中根本看不到。到了今時今日,你說這是西式複句,恐怕還有人 不相信。 新文化運動之前,中文終於引入西式標點。我們可愛的老祖宗幾千年來竟然沒有發明標點 符號,整個文章「渾然一體」,既不分段落,也沒有標點,閱讀時到底該在哪兒斷句,那 是學童必須掌握的基本功!這基本功稱為「句讀」。韓愈就在《師說》有「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之句。我困惑兩千多年下來古人怎麼不覺得有發明標點的必要? 我在四年級的時候發現同學的家中有塵封的藏書,大量的舊白話文小說,我撥撥塵,一面 看一面做「吸塵機」,發現文白相間的舊「白話」小說好歹把章回分開了,但在同一章內 仍然是密密麻麻一片,沒有標點,不分段落,讓人看得眼睛疼,只是在字行旁邊加了密圈 。一開頭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看來看去也就猜出來了:但凡不加圓圈之處,便是句子結 束之時。您說古人到底笨不笨? 中式標點是直到1910年才被汪原放打破,他首先以西式標點點斷渾然一體的《水滸傳》, 並按洋人習慣劃分了段落,交亞東圖書館出版發行,引來守舊派的強烈抗議。先進畢竟要 戰勝落後,最後汪那「漢奸」行為還是讓大眾接受下來了。原來汪原放很早就傾心於胡適 的有關《論白話》《論標點符號》的論述。1917年底,他在胡適家住了一個多月,胡適指 導他看了中國第一流的白話小說《水滸傳》《紅樓夢》。汪原放在回憶錄中說,他萌生標 點、分段四大小說的想法,大約在1920年初。這恰好與1920年2月2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向 各校頒佈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教育令的時間吻合。汪原放的這一選題靈感應當說與上述 因素多少有一定的關係。也正因為這一點,這個時候標點舊小說的舉措,便充滿了強烈的 時代氣息和文化指向。 古老的文字,一層層的藩籬被打破了。聽說中國的現代化,照當時的說法是舊文化過時, 是洪水猛獸,是國家敵人,人人得以誅之。欲加之罪,其無辭乎?中文方塊字,曾一度被 認為是妨礙進步的絆腳石,拉丁文字才是進步的。中國要進步就一定徹徹底底與舊有的一 切撇清關係,於是中文拼音出來了。後來,它雖然因為漢語是單音節語言而沒能達到取代 中文的終極目標,但畢竟提供了一種遠比老祖宗發明的「反切注音」更先進更科學的注音 方式,使得現代人對漢語的音素結構一目瞭然,押韻再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這說來似乎平平無奇,但大家如果瞭解古人因為不懂這套便只能黑暗中苦苦摸索,就會知 道引入這點簡單的學問給後人帶來了何等益處。你若是不信麼,請去鑽研《鏡花緣》上那 作者視為不傳之秘的絕學:「崗根公姑,方分風夫,張珍中珠」。 時移境遷,世界電腦化以後,現代華人的腦子裡和文章中,已經沒有什麼中華精粹留下來 了,還好現代中文方塊字沒有遭受外來因素荼毒。看看本質,現代中文完全是一種靠大量 「外援」由學者們人為製造出來的文字。 有人很賭氣地說:如果抽去先賢千方百計、殫精竭慮塞進去的「外物」,則中國現代文化 大廈立刻崩摧。 我覺得不需要那麼洩氣,我們也不需喪失自信心,看看日本人沒有本事發明文字,甚至沒 有本事發明字母(假名乃是中文草書偏旁),人家不也活得好好的? 說穿了,文明是全人類的財產,沒有哪個發達的文明不需要外來的刺激。每一個文明都是 累積與創新,所以語法、詞語規範不是幾十年間就能定下來的事情。我們不必太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畢竟那些不合規範的,認真來說,它們都不是「錯誤」,它們只是不規範而已 。 在漢語運用主流國家尚且謙卑地學習,不斷的改革創新,不斷有新意見湧現,我們作為邊 陲,千萬不要固步自封,拿中國努力這麼多年還在努力的學問來砸自己的腳。不管中國新 文化運動帶來什麼衝擊,我們不能失去自己。我們這裡沒有大作為,也有小作為,怕只怕 一旦本末倒置,連那小作為都親手扼殺了。罪過罪過。 聽我以前的老師說:東方人遇到挑戰,會向自身提出要求,改變自己的能力。西方人則向 外界提出要求,改變外界條件。 聽不明白?舉例來說,東方人使用的筷子,歷史悠久,至今還在使用,沒有什麼發展,而 西方人則發展成了一套餐具。這好像是說中華精粹輸人了,其實不是這樣。我把這樣的情 況說成是東方人的一雙筷子的功能,其實跟一套餐具的功能一樣能滿足進餐的需求。 還是不明白?好了,言歸正傳,就說「語言」這回事兒,華人不是沒有遇到過閱讀障礙, 剛才上面就說了,從韓退之「句讀之不知」就可以看到「斷句」是中國古人最經常遇到的 閱讀困難。中國人有沒有去改造那個書寫方式?沒有,他們是「向內」要求自己提高閱讀 能力! 既然自認東方人,當然要做東方事,方式要是東方式。「外援」固然重要,但看情況,我 們「內省」的功夫,不能撇下。只有看清楚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 為難自己。 Posted by 清涼 at 22:36 -- 我希望慶國的人民都能成為不羈之民。 受到他人虐待時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災惡侵襲時有不受挫折之心; 若有不正之事時,不恐懼修正之心;不向豺虎獻媚…… 我希望慶國的國民,每一位都能成為王;都能成為統治被稱為『自 己』這塊領土的,獨一無二的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151.10
typepeter:超中肯 中國為什麼會不進步?就是因為故步自封 06/12 17:39
typepeter:說真的就是不長進不想進步 東方人還沒學會"就事論事" 06/12 17:40
typepeter:古時的東西感情成份遠超理性,難怪會一直退步 06/12 17:41
snbftmb:這篇真值得推 06/12 17:49
killeryuan:寫得好,但中國餐具不只有筷子而已... 06/12 18:17
Kazimir:一樓怎麼看完這篇文章的結論跟我完全相反啊..XD 06/12 18:27
kusowan:一樓是如何得出這結論的?本文是典型的內聖外王啊 06/12 18:33
Odyseus:我也感覺一樓跟我的心得有出入..東西方是典範的不同吧? 06/12 20:00
paril:就事論事,東方僅是感性超過理性。 06/12 20:41
Enrik:這篇好文! 06/12 20:45
icepet0015:推 06/12 21:58
DarkD:1F剛看以為是亂入的 06/13 00:25
r19870411:題外話,全世界最普遍現在也最多人用的餐具是手 06/13 02:21
skyo17:1F的推文真是令我錯愕XD 06/13 08:38
callmeanswer:我論1樓end的可能性... 06/13 09:06
typepeter:我沒有END,我真的覺得古代的東西很多都是用舊的= = 06/13 14:34
typepeter:光是句讀我就覺得十分迂腐...感情用事大於就事論事 06/13 14:34
typepeter:向內尋找,不就自圓其說?不思變通,感情用事,便宜行事... 06/13 14:39
Thompson: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句讀並不迂腐! 06/18 13:18
Thompson:在只有少數人才有能力讀書的年代 06/18 13:19
Thompson:根本沒必要對句讀做優化 (原來的就夠用了) 06/18 13:21
Thompson:另外 "感情用事大於就事論事" 這種說法也是毫無根據的 06/18 13:26
Thompson:發明一種新的事務和發明一種舊事物的新用法都是一種創新 06/18 13:29
Thompson:沒道理推崇其中之一 卻說另一個是不思變通 06/18 13:30
Thompson:另外請勿亂用成語:便宜行事 http://tinyurl.com/28jfmuu 06/18 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