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hocho55 (協辦大學士)》之銘言: : 稱宰相為 『中堂』是因為唐朝的中書省中設『政事堂』為宰相 : 辦理國事之處,以後都稱宰相為『中堂』 : 清朝大學士為百官之首,跟宰相地位相等,所以也用「中堂」來 : 稱大學士‧但是跟大學士是不是到翰林院一事我就不很清楚了,不過 : 漢缺的大學士照例都是翰林出身,除了少數的例外‧所以到翰林院一 : 拜也是很正常‧ 關於「中堂」起源時點,王士禎認為自明初: 「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 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 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但是,王士禎對宋、元已有此稱不解: 「按《湘山野錄》,錢希白見王冀公欽若,戲曰:『中堂遂有如此宰相乎。』 又《聞見錄》,富鄭公與康節食筍,公曰:『未如中堂骨董之美』云云。 元王惲秋澗有《中堂事記》,記元初中書省事,皆前此矣。」 趙翼認為王士禎所言不確,引《明史》錢幹傳與王說比較: 「宣德七年,以故鴻臚寺為翰林院,落成,諸殿閣大學士皆至,錢幹不設楊士奇、 楊榮座。或問之,曰:『此非三公府也。』二楊以聞,上命工部具座,禮部敘位次, 二楊始自內閣出,坐諸學士上。」 趙翼指,如果王說正確,則洪武時必定已有定制,為何相隔不久的宣德年間又不設座了? 難道因洪武舊制在南京,宣德把北京鴻臚寺改建為翰林院是創舉而不援用南京舊例嗎?! 趙結論是「宰相之稱中堂,宋、元已然,固不因設座於翰林之中也」。 然,起源是一回事,明清的慣稱原因卻可能另有流轉。 袁枚考出三個解: 1.「宋有集賢院大學士,以宰相充之,太宗親幸之。後惟學士上任,一正坐而已, 有朱衣院使引之而上,故曰中堂。」 2.「《通雅》則云:『明制,宰相無印、支俸,皆借翰林院印,故到任必在翰林院, 衙門吏視相公幾位,則設幾座,故曰中堂』。」 3.「史文靖公(史貽直)云:『中堂者,中書政事堂也。堂白,宋始建』。」 可知雖唐「至裴炎以中書令執政事筆,乃徙政事堂於中書」(趙翼語), 但中堂之名實際流行當始於宋,大學士到翰林院任並坐正堂之中、稱中堂是始於明。 到清代,沿用明制,更因現實制度上如此而作中堂之解.. 現在來訪問幾位朋友~ 沈德符(明)表示: 「內閣輔臣,俱係職詞林,至今上任視事仍在翰苑,凡文移俱以翰林院印行之。」 俞樾表示: 「大學士今稱中堂,以大學士設座在翰林院正堂之中故也。」 王應奎表示: 「明制...以甫拜命,無所謂閣老衙門,即在翰林院蒞任,坐居中,故稱中堂。 雖掌院蒞任,亦只坐東偏,避相國坐處也。」 朱彭壽表示: 「本朝...凡官大學士者,入閣時並須至翰林院到任,故皆得諡文。」 朱珪等奉敕編的《皇朝詞林典故》-大學士上任儀: 「凡大學士初授,應於翰林院上受任。是日,大學士具朝服入署,至大堂檐下停輿, 詣先師祠,行三跪九叩禮;詣昌黎祠,行一跪三叩禮。至後堂更衣,出坐大堂, 翰林官以次進揖,大學士出位答揖。館人呈上諸名帖,學士至中(中允)贊(贊善), 用紅柬,稱『年家眷晚生』;修撰、編修用白柬,稱『晚生』,無論前後輩皆然。 庶吉士用光名柬,如門生儀。或大學士不由詞林出身者,儀式並同。如大學士 授職已久,因在外省,還京始行受任,其奉旨以後始散館授職之翰林,仍用光名。 故事,凡大學士上任前一日,先具帖,差館人至前輩處,辭其進署,掌院並同。」 葉鳳毛,有親眼見證: 「中堂到任,若由翰林出身者,先到翰林而後到閣。內閣、翰、詹班迎於午門前, 設公案於滿本堂,三處官員以次參揖。翰、詹、學士揖,中堂出位答揖,送至門檻。 闔署供事皂隸叩頭已,乃至所坐堂,滿漢學士序立庭內迎前輩中堂,在門檻內迎入。 供事先呈吉利本數件閱,翌日奏行走前後班次。」 曾國藩,有親身經歷,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到武英殿大學士任: 「午初出門,至內閣到大學士任。先至誥敕房更衣,在公案一坐,次至滿本房公案一坐, 次至大堂一坐。橫列六案,滿,東三案,漢,西三案,余在西之第一案一坐,畫稿 兩件。侍讀、中書等數十人來三揖,余答揖。……旋至翰林院到任,先在典簿廳更衣, 次至大堂一坐,次至聖廟行禮,次至典簿廳更衣,次至昌黎廟行禮,次至清秘堂一坐。 學士、編、檢等以次來三揖,余答揖後回寓。」 翁同龢,也有親身經歷,光緒二十三年八月二十日到協辦大學士任: 「是日巳刻到任,入協和門,循廊南行,至誥敕房廊下西嚮三間,侍讀、中書數人 候於此。更朝服,設公案,侍讀等三躬呈官單,中書二人導入內閣前門,至滿本堂, 侍讀等復三躬呈官單,又導上堂,閣讀學(內閣侍讀學士)迎於垂花門外,一揖二人。 上堂坐西邊末座,侍讀、中書人甚多,皆三躬。呈單事宜畢,畫稿數件,供事皂隸 參見畢,即乘椅出後門,由東華門至翰林院。在典簿廳易朝冠,在穿堂設座,書上 任稿,三筆政、一走侍館,在聖人廟行禮九叩,復至典簿廳易補褂藍袍,至文公祠 行禮三叩。遂詣清秘堂,編、檢辦事諸君迎於階下,學士迎階上,入門三揖,分三次, 答揖如之。坐北床,學士以下陪坐,走館呈帖,請易名片諸君,寒暄一刻,遂散送 如之。」 程序細節稍有不同,但到翰林院上任、設座大堂正中則無二致。 因此這是清人直接理解的「中堂」意義。 : 其實真正來說,沒有進軍機的大學士因為沒有幫皇帝看奏摺的權力, : 說真正的不能說是宰相,但是能當大學士的人資格的都很老,一般都 : 客氣的尊稱他們為「中堂」 設軍機處後,一般論者往往泛論從此大學士有名無實, 但軍機大臣僅為兼充職,多由大學士、堂官兼充,且處理奏摺是共議制。 未入軍機的大學士卻也常有管理部務、兼理部務、署理尚書, 反而壓在以侍郎入值的軍機大臣之上,對軍機處仍有影響力, 尤以大學士品級之崇,始終是入軍機的尚書侍郎終生追求的目標。 閣務,以題本而言,題本進御之前還是會先到內閣,由大學士、內閣學士票擬, 上諭中「該部知道」、「該部詳議具奏」就多來自票簽的意見。 大學士始終有重要功能,縱使不能與覽牽涉緊急或機密的奏摺。 也因此,大學士頻繁外差出京、或入軍機,導致閣務超出負荷, 才不得不有協辦大學士之設,簡尚書協同辦理大學士事。閣務不能因軍機之設而偏廢。 題本真正大幅減少是同光以後了。 例如,咸豐帝駕崩後,朝臣會議郊壇配享的位次,吏部尚書陳孚恩稱: 「前議宣宗配位時,大行皇帝有定為三祖六宗之諭,出於大學士杜受田所擬, 非大行皇帝意。」王大臣等用其言,仍請文宗配祀。少詹事許彭壽復引據文宗御製詩 有「以後無須變更」之句,請下廷臣再議,議不配祀,詔斥孚恩謬妄。 配祀問題,早在咸豐元年,陳孚恩就在咸豐帝面前跟怡親王載垣爭執過, 但重點是杜受田當時是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宣宗配位的內閣明發上諭出於其手, 而陳孚恩指稱[大學士擬旨有可能不同於皇帝本意]的這件事, 也被辛酉政變後執政的王大臣相信了,(若不是御製詩的證據被挖出來就掰了) 表示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擬旨不專於軍機大臣。 又如,第一次準噶爾之役前,乾隆十九年五月上諭中乾隆帝提出構思, 交軍機大臣、滿大學士、定邊左副將軍、督撫等商議, 卻只有傅恆(大學士)一人支持用兵, 像策楞(將軍)、舒赫德(軍機)、來保(大學士)都反對。 直到七月,阿睦爾撒納、瑪木特率部眾降清,乾隆帝才完全下決心興師征討。 大學士在決策上始終是有份量的,只有一個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支持顯然不夠, 因此事平之後,才會有上諭感嘆大家都不支持他: 「其勢有可乘,機不容失,因籌及兩路興師之舉。而人心狃於久安,在廷諸臣 惟大學士傅恆與朕協心贊劃,斷在必行,餘無不意存畏葸。……大學士忠勇公傅恆 著加恩再授一等公爵,以為力矯積習,為國任事者勸。軍機大臣等並著交部議敘。」 : : 「以大學士兼管某部事務(戶部佔多數)在軍機處行走」 : 兼管戶部有什麼特別的? 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算是真宰相,六部之首為吏部, : 戶部尚書雖然是好缺,但是軍機大臣應該不會計較那個,只要是殿閣大學士並且 : 進軍機處的人都可算是真宰相‧ 明代以降,名義上六部之首是吏部,是天官, 但清帝對人事任免主導增強,高級京官外官皆由軍機大臣共同開列名單請旨, 吏部尚書的專業度、壟斷度下降,在軍機處設置後,吏部堂官入軍機或大學士管部的 必要性、連貫性反而較低,這可以在軍機大臣的組成成份看出: 清代130位軍機大臣當中, 來自戶部有28位,來自刑部有16位,來自吏部有12位, 來自兵部也12位,來自工部有11位,來自禮部有4位。 軍機處存在了185年,以入直年數來看: 有戶部尚書/侍郎入值的年數為161年, 有兵部尚書/侍郎入值的年數為121年, 有吏部尚書/侍郎入值的年數為101年, 有工部尚書/侍郎入值的年數為 97年, 有刑部尚書/侍郎入值的年數為 95年, 有禮部尚書/侍郎入值的年數為 51年。 雍正設軍機處初衷即在軍務機密、錢糧財政,由此觀之確實以戶部最重, 作為皇帝意志最濃厚的部門,吏部地位實不如戶部。 又如乾隆十九年征準噶爾, 有戶部漢尚書蔣溥協辦大學士, 有戶部滿左侍郎兆惠入軍機, 有戶部漢左侍郎劉綸同入軍機並兼管順天府尹事務,統籌西征大軍的後勤車輛糧草, 但是吏部沒人入軍機、沒協辦大學士、沒大學士管部,亦是一例。 由大學士管部觀之,康熙四十年至道光三十年間,大學士管吏部、戶部者分列如下: 吏部      戶部 陳廷敬(康42~)            馬齊(康38~40,55~雍1) 溫達(康46)          富寧安(康61~) 張鵬翮(雍1~)             允祥(雍1~3,非大學士)                     馬齊(雍2~3) 田從典(雍3~)             張廷玉(雍3~6) 朱軾(雍3~)              蔣廷錫(雍7)                     允禮(雍11~乾1,非大學士) 張廷玉(雍10~乾12)          張廷玉(雍13~乾2) 史貽直(乾9)              徐本(乾7~9) 訥親(乾10、11)            劉於義(乾10~12,以協辦管部) 來保(乾13~17)            訥親(乾10~13)                     來保(乾13、14) 傅恆(乾14~17、20~24、27、32~35)  傅恆(乾14~35) 史貽直(乾22)       來保(乾26) 劉統勳(乾36~38) 舒赫德(乾38~42)           于敏中(乾38~44) 阿桂(乾42) 程景伊(乾44~45)           英廉(乾46~47) 阿桂(乾45、48~51)          阿桂(乾48) 和珅(乾51~54、56、57、58、59、嘉1、3)和珅(乾51~嘉4) 慶桂(嘉6~7、10~15)          宗室祿康(嘉11~15) 宗室祿康(嘉15~16)          慶桂(嘉15~18) 勒保(嘉16)               托津(嘉19~25) 松筠(嘉21)              長齡(道13~15) 文孚(道14~15)            文孚(道15)                     潘世恩(道15~29)                     卓秉恬(道30) ----------------------------------------------------------- 馬齊、張廷玉、傅恆、于敏中、和珅、慶桂等權傾一時, 其中張廷玉、傅恆、和珅、慶桂是一時兼管吏、戶兩部, 但管吏部的期間有時很零碎,管戶部者較為完整,甚至大學士之外同時加上親王管部, 配合前述軍機大臣的成份,可推論,較之吏部,更重戶部。 還有咸豐初年的賽尚阿、祁寯藻,光緒末的榮祿、王文韶(大+軍+總+戶)。 翁同龢也是戶部威能才能衝康李鴻章, 李的同年兼親家張之萬是大學士+軍機大臣+管吏部,也莫奈何。 翁: 光緒11年~24年戶部尚書,20~24年軍機,21~24年總理衙門,23~24年協辦大學士。 李: 同治11年~光緒27年大學士+總督,光10~26年北洋大臣,光22~24年總理衙門。 雖吏部為名義上的六部之首,但看來清代皇帝很執著於拼經濟, 財政穩定表現優於中晚明及民國,或有關焉。財經不是放嘴巴上的啊.... -- 歷代狀元以死殉國者,宋得三人,元得三人,明得五人,本朝一人。 浩氣英名,允足為龍頭增色。乃近有某狀元[通州張謇]者,當國家多難之秋, 命為本省[江蘇]宣慰使,其辭電中竟以何德可宣、何情可慰等語反唇相稽, 若此傖者,真名教之罪人,詞林之敗類矣。 ─ 朱彭壽‧安樂康平室隨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0.21
a7v333:推 04/29 21:21
Trunicht:清晰明白,厲害。 04/30 10:36
Fullgen:推。宋之中堂多指地點,幾乎未見代稱宰相 04/30 11:45
Leika:讚~ 04/30 14:33
roseritter:猛 04/30 19:32
KevinR:拼經濟啊... 04/30 21:26
※ 編輯: aaa8841 來自: 124.8.0.21 (05/01 00:28)
KoujikiOuji:很詳盡 大推 05/02 12:06
ypzrgy1225:推!厲害! 05/07 17:03
argus0519:詳細!!推推推!! 05/21 14:19
markov:推~~~ 05/27 17:45
forwind:真強... 06/06 11:38
wing2000:合理 06/18 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