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athol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m912637 (無言的人)》之銘言: : 基本上此篇與天主教無關 : 聚會所屬於一般人口中基督教(新教)的一支 : 由於過度追求靈恩 : 而在真理上有些許的偏差 : 因此許多基督教(新教)教會視他們為一極端的教派 : 不建議不鼓勵初信者前往!! : ※ 引述《tetepu (tetepu)》之銘言: : : 作者: tetepu (tetepu) 看板: Christianity : : 標題: [轉錄][問題] 聚會所?? : : 時間: Mon May 29 23:05:21 2006 : : 作者: tetepu (tetepu) 看板: Monotheism : : 標題: [問題] 聚會所?? : : 時間: Mon May 29 23:03:01 2006 : : 請問有人聽過聚會所嗎? : : 她是怎樣一個宗教? : : 算是異教嗎? : : 用呼求的方式禱告 : : 有點怪但聽說是接觸 : : 主的最好的路 : : 是這樣嗎? 關於這個討論,提供一個資料: 召會─教會聚會所 ◆郭鳴琴       關鍵字:召會,教會聚會所,會所,小群,小群教會,宗教 召會被公認為最富「活力」的本土教派,是緊次於長老教派的第二大派,影響之鉅不只 在華人教會(特別是國語教會或是保守派教會),更是擴及普世的教會,足跡遍及全球六 大洲65個國家,尤其是開山祖師倪柝聲與李常受先生的信息與教導,在中國神學思想與 教會路線上,佔有一席之地。 倪柝聲弟兄    若提到召會,絕對不可錯過倪柝聲。1903年倪拓聲出生於福建汕頭,祖父倪玉成雖為 閩北公理會的名牧,但倪本人則於1920才因母親的見證而信主。    倪柝聲原本在三一書院就讀,1920年信主並將自己奉獻於主後,便從三一書院休學, 轉往上海江灣聖經學校(江灣中華神學院前身)求學,攻讀聖經與神學一年,次年再回 到三一書院繼續原來的課業。    回到三一書院的倪柝聲竭力向同學傳福音,並且成立禱告會,得著王峙、陸忠信、魏 光禧等第一批同工的協助,假日期間除了在校內也往校外各處傳福音。 後因王載先生夫婦來到福州全職傳福音,倪柝聲便與王載夫婦一起擘餅紀念主, 召會因而誕生。 興起與發展   1922年倪柝聲宣佈脫離自己所屬的美以美會,並於1923年創刊「復興報」,於福建福 州成立了第一間召會。王連俊、李淵如等得力同工加入,復興的潮流在三一書院隨即展開 ,每天六十多位的同工在福州傳道的舉動轟動全城,也影響到附近鄉下的居民。   雖然從信主到創立召會,倪柝聲只有三年的信仰年齡,但是他確實經歷了信心生活 的操練,與上帝的權能彰顯,因而奠定了召會強健的信仰根基。 1924年因牧師按立問題,福州召會第一次分裂,倪柝聲被同工會革除,離開了福州, 也把召會帶進另一個紀元。 離開福州的倪柝聲來到馬尾設立福音書房,以著重「得救、教會、預言、預表」信息 的「基督徒報」取代「復興報」,免費贈閱予全國信徒,並受邀到南洋、日本領會,進而 在閩北、閩南工作,主領一連串的復興特會,循序傳講救恩信息,在當時堪稱一大創舉。 初期召會就是靠著倪柝聲的「文字工作」與「領會」而增長的。倪柝聲藉著文字工作 來成全信徒,使信徒靈命進深,得著屬靈的影響力,並為自己打開領會之門,再藉著領會 信息,使多年的教友真正蒙恩、悔改、復興。    倪氏後因婚事受攻擊而隱退,於煙台靜養時舉行特會,特會帶來了果效,也恢復了他 的事工,並且得著李常受為其同工,使召會展開另一新紀元。   1984年李再度回到台灣,成功地將召會主日信息聚會一人講眾人聽的模式, 轉形為現今仍適用的福、家、排、區架構,再度帶來台灣召會的復興。1996年6月9日在林 口國立體育學院所舉行的「一九九六台灣區眾地方召會相調大會」,召聚了全省近四萬的 弟兄姐妹。 1998年5月3日仍然選在林口體育學院舉行「全球眾召會集調大會」。 1997年6月9日李常受逝世於美國加州的惡耗,雖然帶給台灣召會不小的衝擊,但因召會 長期建立了健全的文字與門徒訓練工作,加上各地方召會採用獨立行政體系,除了李常受 主編的《舊約聖經恢復本》進度稍受影響外,其他運作應該影響不大。有關台灣召會近年 的發展狀況,可由朱三才牧師所提供的統計數據略見一二。 李常受擅長組織,具有召會信徒所稱的「治理」、「配搭」、「建造」等恩賜,具查經 恩賜,加上敏於訓練門徒,實在是倪氏不可多得的助手,因而煙台工作大為 復興,成為召會另一工作中心。1933年,李認為聖靈的水流只有一道,所以就遷到上海, 和倪柝聲一起同工。 李常受勤於治理與造就門徒,配合倪柝聲的移民傳福音「教會潮流」,1943年前後就 有百多位會友遷移至中國西北與東北省份,一時興起多處聚會,後因時勢轉變而南移至 台灣。 召會在台灣    1946年召會第一次在台北某一家庭舉行聚會,由開始的五、六位增至次年的十二位。 隔年從福州又來了三位弟兄,月餘後竟有十五位弟兄受浸。 同年年底,原在煙台的負責同工竟多人聯袂攜眷來台久住,使得召會在台奠下根基。 1949年大陸政局改變,李常受亦舉家來到台灣,起初懷著沮喪不已的心境,後來心 眼大開,視台灣復興基地為福音的苗圃,經過一年的殷勤耕種,台灣召會信徒人數竟呈三 十倍的增長。除了台灣的拓展工作,李常受也至全球各地興建召會。   信仰教義與儀規    倪柝聲與李常受二人的教導仍是現今召會的重要典範。召會信徒認為教會為一元性, 即是從一個源頭,一個根本,照著一個原則而產生出來的一個一致的東西,也就是說整個 宇宙中,只有一個教會,這是召會與一般基督教會在教義上最大的差異。因此他們並不承 認各基督教派,認為教派的存在破壞了教會的一元性,但是承認各教派中存有真正重生得 救的信徒,也在主裏接納他們為弟兄姐妹。 全宇宙只有一個教會,而教會在地方上出現的形態也應具有一元性,並且是為了神的 恢復(Lord's Recovery) ,所以召會信徒認為:在任何一個地方,教會也應是一個。因此 ,台灣召會便按行政區域的劃分,而有台北教會、台南教會等一個區域一個教會的形態。 每個地方教會包含數個會所,會所以下分為各小「區」,「區」以下再分「小排」。 小排聚會通常在一對夫婦的家中,由住在鄰近約十位會友組成,四、五個小排,也就是四 、五十位會友就成為一個小區,也就是1984李常受所推動的福、家、排、區架構:「福」 ─傳揚福音;「家」─家庭聚會;「排」─鄰近數家的小組聚集;「區」─主日擘餅紀念 主並彼此申言的聚會。堪稱「小組模式」的先驅。 召會強調弟兄姐妹間的平等性,信徒之間彼此以弟兄姐妹相稱,沒有所謂的牧師體系 ,由長老擔待牧養的職事。聚會時弟兄姐妹皆可分享自己的領受,不是一人講道眾人聽道 的聚會方式。 除了教會一元論外,召會與一般基督教會的信仰大致上是一樣的,但是更加強調紮實 的信仰生活操練,對信徒的讀經、禱告等靈修造就不遺餘力,因此信徒在神的話語方面 相當優秀,也教導信徒使用神的話語來禱告(可能是一般基督教會「禱讀」的開山祖師) ,帶來信徒生命的深度成長與委身,正是一般基督教會需要加強的。 正如前文所提,「文字工作」是召會增長的重要因子。召會自創立以來,除了「領會 」方式外,倪柝聲與李常受的信仰教導就被以文字形態廣傳至全球信徒。    1922年倪柝聲在上海開始印發福音單張; 1923年出刊「復興報」;1925年出版「基 督徒報月刊」;1927年將福音書房遷至上海,成立「上海福音書房」;1950年李常受在台 北成立「台灣福音書房」;1974年在美國加州安那翰成立「水流職事站」,專門供應英文 信息,並翻譯成其他各種文字。    豐富的造就內容,加上廉美的售價,大大助長召會以文字達成門徒造就的策略。若有 心於信徒造就的讀者們,可多至台灣福音書房採購一番(台灣福音書房現址:台北市金山 南路一段72號),若您再多與書房同工聊及召會,就可感受到召會信徒信仰教義的紮實。 「名」正言順    召會認為地方教會不應有名稱,他們唯一所持守與尊崇的名就是主耶穌基督的名,教 會若採用別的名就是羞辱主耶穌。他們認為「地方教會」不是一個名稱,乃是描述教會 的地方性,即聚會的所在地,如在耶路撒冷建立的教會就是耶路撒冷的教會,因此堅持 針對召會的聚會本身而言,是沒有名稱的,早期以「在XX(地方名)奉主名聚會的信徒」 自稱。    後來為了向政府機關登記之需,就以「教會聚會所」為登記名稱,這就是一般外界稱 其為「會所」或是「聚會所」的由來。召會本身雖以「教會聚會所」為登記名稱,仍 堅稱這名稱只是指稱聚會地點,絕不是用來稱呼其聚會的。    除了「聚會」、「聚會所」外,「小群」(Little Flock)或是「小群教會」也是外界 對召會的另一稱謂。這個名稱的由來來自倪柝聲早期以弟兄會的「小群詩歌」改編譯為召 會的詩歌之故。    不論是「會所」、「聚會所」,或是「小群」,召會的弟兄姐妹通常不以此自稱,「 教會」才是他們接受的名稱。然而1986年左右,認為聖經中的「教會」原文意義是「蒙召 的一般人」,加上其他宗教亦有「教會」二字,為了避免困擾,遂以「召會」二字取代「 教會」,自此也以「召會」自稱,並且在同年出版的「新約聖經恢復本」中,將「教會」 改為「召會」。 ◎參考資料: 「『教會聚會所』簡史」,《新生命雜誌》,1985年8月,頁14 《宗教簡介》,內政部編印,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1995年台灣教會教勢報告」 《一九九六年台灣眾地方召會相調大會專輯》台灣福音書房印行 《認識教會》,台灣福音書房 《地方教會的信仰和實行》,台灣福音書房 「台灣眾召會全球資訊網」 -- bobcats按:統計的數字我刪去一部份了 文章所引用的數據,亦即信徒人數,與現實狀況有些出入 所以,僅次於長老教會云云,讀過以後態度上稍微保留一下 文字為不更動作者原作本意,僅稍作修正 關於「倪柝聲弟兄」,可以參閱兩本書: 陳終道牧師所寫的「我的舅父倪柝聲」,另外是金彌爾弟兄所寫的「中流砥柱」。 維基網路百科也有稍作介紹。寫他的人很多,我認為這兩本是比較中肯的,有評有述。 至於聚會方式有無追求靈恩或是方言、還是醫治之類的,目前應當是沒有。 順帶一提,大概兩年前,我和聖家堂的沈德中神父一道吃飯,他跟我說,一次他們 訪問台北靈糧堂(我想大概是因為近吧,自從梵二以後,天主教的在面對基督宗教 的立場,一直是尋求合一)。接待他們的人,所放的簡介影片中,也提到倪氏。 關於地方教會的實行,其實也並非倪氏等人獨創,只是以當時的環境,還有從初期教 會演變至今的時空、人事,對聖經的領會、神學發展,教會生活的實行等等之物換星 移,所以感覺上,稍微有點歷史的基督宗教、或是各教派可能都有中央集權的治理、 帶領。 那麼實際上,在天主教內一直是有地方教會的實行,只是對外給人感覺是如何,那又 是另外一回事。 可以翻閱「天主教教會法」,裡面有一章專門是規範地方教會的權利義務。 聖保祿文物(站前)有賣,而且還是再版的,印得比較好。 天主教的基督徒如何善度教會生活,領略天主的聖善和信仰的引領, 都可以在「天主教教理」或是「天主教教義」裡頭找到,裡面有鉅細靡遺的描述 也有條號,井然有序地傳達兩千年歷來的看見。 召會,則散見在目前台北市金山南路上的臺灣福音書房所賣的書籍。 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聚會的生活 教會禱告的職事」一書,出自《倪柝聲文集》 http://www.lsmchinese.org/big5/07online_reading/nee/chapread.asp?vol_no=2 網上也有得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45.74
whitestone: 紛爭很多 不講義行 非善類 04/22 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