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華東師大邵敬敏教授在所著《漢語語法淺說》中 提及一種普通人關於漢語語法的觀感:   它根本就沒有什麼語法,完全依靠「意合」就可   以把詞語組合在一起表達思想。 但是,我讀了《古文觀止》的左傳選文後,有時真的有那種感覺。 例如: 1.〈王孫滿對楚子〉(宣公三年)中有一句「貢金九牧」。 它用VOS而非標準的SVO或SOV。只是為了協韻就這樣搞? 2.〈石碏諫寵州吁〉(隱公三年)中有一句「所自邪也」,意謂「邪惡的根源」。  但是這種寫法卻會使人誤為「用來使自己更深入邪惡」。 甚至: 3.〈呂相絕秦〉(成公十三年)中有一句「蔑死我君」。  通常的寫法是「蔑我死君」,也就是 V NP 蔑 我死君 而且「我死君」是 所有格─形容詞─名詞 的名詞片語。 可是寫「蔑死我君」,感覺其意義就不是「輕視我薨去的君上」。 印歐語有豐富的屈折變化(inflection), 所以為修辭而任意改變語序不會造成誤解。 古人難道不怕任意改變語序而導致語意改變? 還是說因為是「意合」所以就不在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26.205
Twinggy:漢代以後的文句語法就比較固定了 02/19 23:55
Twinggy:漢語語法的彈性一向是有名地寬.. 02/19 23:56
nakadachi:我個人猜測先秦漢語不是孤立語 不過也只是猜測 02/20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