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標題是我自己下的啦 我是在這個網頁看到的 http://medyeah.3322.org/blog/post/22.html 以下是原文 朱清時   朱清時 1946年2月出生於四川成都。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 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1968年畢業於 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曾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學院任訪 問學者,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和加拿大國家研究院赫玆堡天體物理研究所、劍橋 大學、牛津大學、諾丁漢大學和赫爾辛基大學任客座科學家;在法國格林羅布爾 傅利葉大學、第戎大學和巴黎大學任客座教授。曾獲1994年“亞洲成就獎”和 1994年“湯普孫紀念獎”,2000年獲安徽省首屆重大科技成就獎。   我本人長期以來從事西方科學的研究,但對中醫學一直很有興趣。在我工作 和研究的同時,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在我國科學技術即將趕上西方的時 候,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傳統文化,而且如果我們忘了傳統文化,不把傳統文化 的優點發揮出來,那我們就會趕不上西方。因為西方的文明是西方的優勢,我們 趕得快,他們發展得更快。但是當我們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時候,也遇到一個難 題,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它的科學性究竟在哪里?   如果早十年或五年,我可能還不能談清楚這個問題,但是現在我可以試著把 這個問題談清楚,我所以會這樣說,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現代自然科學已經 研究到復雜性科學的問題。近幾十年,西方科學界發現他們過去推崇的實證加上 分析、推理的方法(以還原論為基礎)已經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目前迫切需要 一套全新的方法來認識世界。   以下,我將從認識論的角度說清楚中醫為什麼是科學?它的科學性在什麼地 方?下一步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顯現中醫的優勢,促進其大發展。這個問題不僅 是中醫界的問題,也是新的時期人體科學或者說是生命科學發展的必然需求。   人類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法   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有兩個基本的方法,一類稱為“經驗+直覺”,這 是早期人類用的方法,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常用這種方法。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在多 次經驗之后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然后再到新的經驗中去驗證這個道理。過去的 儒家、佛教、墨家、道家都是用這種方法的。古希腊創造了另外一種認識世界的 方法——形式邏輯學方法。吳國盛先生《科學與曆史》一書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 西方的邏輯學方法。西方人科學的源頭是希腊,起源是形式邏輯學方法。形式邏 輯學方法最簡單的代表是理科學,它把復雜事物簡化為幾個定理、幾個公式,然 后又用這些定理和公式推理出整個系統。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發現只用形 式邏輯學方法認識事物是不全面的,還應加上實驗,這一結論誕生了現代自然科 學。因此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古希腊時期的形式邏輯, 另外一個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培根的實證主義。實證主義通俗而言就是說以實驗 的方法來研究事物。事實上,實驗方法並不適合復雜事物的研究,因為做實驗就 要把事件簡化成最基本的單元,要把復雜的情況都去除掉,在最純粹的狀態下 做,這樣的實驗才能得出準確的、沒有異義的結論,但這樣做恰好就把復雜事物 變樣了。所以西方自然科學或者說現代自然科學就出現了問題,一旦做實驗就把 真實的復雜的事物變樣了,得出的結果並不能推理出原來的復雜事物本身。比較 這兩種認知方法最好的例子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提出的,他在《創造力 與直覺》一書中引用了莊子與惠子的一段談話。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 之濠上也。   二者的爭論,曆代都將其當作是詭辯術,但湯川指出這代表中國古代就認識 到人類有兩種認知方法,莊子的認知方法不論實證,因為他不是魚,他無法去 “測”魚是不是快樂,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一種感覺、直覺,“覺得”魚很快樂, 這是無法證明的,但是,這是經驗告訴大家的。惠子是標準的西方的實證加邏輯 推理的方法,認為凡是不能用實驗證明,不能用推理認知的結果都不應承認。這 兩種認知方法的差距在哪里呢?正如司法中的有罪認定和無罪認定,二者的差別 很大,但實際上,大多數事件是既不能證明有罪,又不能證明無罪的。這兩種認 知方法與這個例子很相似,二者代表兩個極端,因此有大量的事物存在於二者之 間,既不能證明是對的,也不能證明是錯的。搞清這兩種認知方法的關系可以幫 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中醫。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自然科學的認知基礎   我國的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基於直覺的認知法,但它並不是單純的直覺認知, 其中也有形式邏輯,也有推理,但一直沒有發展成主流。傳統文化中占主流的方 法一直是直覺認知,因為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想從整體上來認識復雜事物,沒有把 復雜事物分割成一個個單元來認識。比如中國人最強調天人合一,就是說人和整 個宇宙是合為一體的,這一思想很長時間在中國占主導思想,一旦使用了天人合 一、整體觀的思想認識事物就不能再用西方的實證主義、推理的方法來認識事物 了,只有通過經驗和直覺的方法來認識世界。這種認知方法曾經輝煌了一千五百 多年,直到1653牛頓創立力學,近代自然科學產生,自然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快, 一些人逐漸淡忘了中國傳統的認知方式。但是這個問題卻被西方人提起。姜岩博 士在他的一個報道中談到,英國《自然》雜志的主編菲利普‧坎貝爾博士到中國 訪問時說過,中國古代科學方法重視從宏觀、整體、系統角度研究問題,其代表 是中醫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學習。那麼我們應該總結一下, 中國傳統的認知方法到底是什麼?通俗說來,先是有大量的實踐,在實踐過程中 形成經驗,在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概念和方法,這些概念和方法再發展成為一 些原理,再用這些原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然后證明這些原理的正確性,反復多 次之后就形成一個我們稱之為理論的東西(包括概念、原理、一般原理)。這些 理論經過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們的認知方法中有實證、推理,但是不 占主要地位,直覺、頓悟是主要的認知基礎。以上講的是中國傳統的認知方法。   與此不同的是在現代自然科學中占主導地位的實證與邏輯推理的認知方 法。因為要做實驗、做推理,所以就要把復雜事物分解成為簡單的基本單元,找 出這些基本單元的規律,再用邏輯通過這些基本單元推出整個復雜系統的規律。 這就是西方的實驗加推理方法。它的特性是還原論,還原論就是把基本事物簡化 為其基本單元。這個方法在過去的幾百年很有效,是因為過去的幾百年人類的科 學發展基本上都是簡單事物,沒有研究復雜事物。   東西方醫學的差別與中醫葯的科學性   西醫研究人體是用還原論的方法。16世紀意大利開始出現解剖學,解剖學 的結果就是把人體還原為各個器官,現在又把器官還原為很多細胞組成的集合, 比如把小腸分為腸壁、腸腔……又將細胞分為細胞壁、細胞質……西醫就是將人 體器官還原成最基本的構成單元,研究它們的性質,最后綜合成人體的性質。再 進一步就是把細胞還原成為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西方的研究都認為DNA 雙螺旋結構是儲存信息的,但是這類的雙螺旋結構太多了。2000年4月國際上 的基因數據庫DNA堿基對數目已經達到60億個,現在這個數字已經達到140 億了,基本上每過一年就要翻一翻,要研究清楚這些堿基對工程十分浩大。所以 還原論的方法遇到基因、堿基對就無法做了,當然不是不能做,是太復雜了。而 且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問題,就是還原論方法不適合復雜事物的研究。還原論認為 如果我們把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基本規律搞清楚,就可以以之來推出復雜體系的 性質。比如還原論認為空氣是由許多不規則運動的氣體分子所組成的,如氧氣、 氮氣、灰塵以及各種各樣的稀有氣體分子,我們準確地知道這些氣體分子的運動 規律,就可以得出任意時刻這些氣體分子的位置、動量,這就是天氣預報。天氣 預報就是給出某一時刻大氣的初始條件,即某一時刻各種氣體分子的動量、位 置,根據其運動規律進行求解。但是事實上這種測定是不可能的。盡管原則上每 一個空氣氣體分子的狀態是確定的,但是要測量確實很困難。於是相關人員就假 設每英尺有一個探測量,可以測定某一時刻氣體的壓力、壓強以及空氣分子的動 能、位置測準,輸入電腦進行測算。但這樣也不行,因為安置探測器的位置上氣 體分子的狀態可以測定,但這兩個探測器之間分子的狀態是確定的。同時地球上 有一些地方是無法安裝探測器的,比如喜瑪拉雅山的山頂或一些山谷,就只能估 計。另外空氣從底端到頂層有不同的層次,要安裝許多探測器,實際上我們根本 不可能裝那麼多。估計的事情會產生誤差,這些誤差盡管很小,但是經過微分方 程解了多次之后就會呈現出非線性的放大。由於這種誤差是偶然的,所以這種放 大也是偶然的。這種偶然的結果使得事件變得完全不可預測。所以還原論的方法 用來研究天氣不可能,用來研究人體也不可能。因為數據太多了,要用細胞的狀 態去研究整個人體,誤差太大了。   西方有一個民謠,是講述人類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很細小的事情,但是最終產 生了非常重大的后果。“少了一顆釘子,丟了一匹戰馬;少了一匹戰馬,丟了一 個騎手;少了一個騎手,丟了一場戰爭;少了一場戰爭,丟了一個國家。”其實 質就是說復雜的事物是不可以用還原論的方法,用實證加推理的方法進行研究 的。那麼復雜事物應該如何研究呢?現在人們對於復雜事物研究方法已經總結出 了幾個要點:一是著重研究系統集成的方法對整體性質的影響。一個復雜事物, 其中的基本單元對整體是起作用的,因此對於整體來說由什麼基本單元組成很重 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些單元是如何集成、如何組裝起來的。過去人們認為法國 的軍隊是世界上最會享受、最不會打仗的軍隊,但拿破侖通過科學的部署將法國 的軍隊變成了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並不是法國人的素質提高了,而是 “組裝”得好,紀律嚴明。所以對於一個復雜事物如何組裝比基本單元本身更重 要。二是著重研究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對整體性質的影響。中國古代諸葛亮的 “八陣圖”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其實質就是將士兵按照不同的順序排列起來。 排列的順序不同,戰斗力就會不同。因此,在部分對整體的影響中,部分之間的 關系很重要。第三是尋找復雜系的“鞍點”或“敏感點”,以便用“四兩撥千 金”的方式改變體系的狀態。就是說在復雜事物中並不是所有的位置都一樣的重 要,總會有一些鞍點,這些鞍點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塊 石頭,放在平地上它的作用並不大,但是如果放在山頂上,那個山頂就可以看成 是一個鞍點,只要輕輕一動,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戰爭中要占領制高點和前文 中提到的馬蹄鐵都是這個意思。所以對復雜性科學來講,著重研究的不僅是基本 概念的性質,還有如何組裝,如何排列,基本單元之間的關系怎麼樣等。要明確 哪些地方是系統的敏感點。   中醫、藏傳佛教、道家的任、督二脈很相似,這說明幾千年來人類文化從不 同的方向去研究生命現象,研究的方法都不是還原論方法,而是實踐、總結概念, 昇華為原理,再運用到實踐中去進行證明。這種方法適宜研究復雜事物。現在我 們以復雜性科學的觀點來看中醫的經絡和氣。經絡和氣的問題在上個世紀已經開 始研究了,但是由於科學的局限性,復雜性科學發展也沒有認識到上述的幾個要 點,所以大家都在努力找經絡在什麼位置,經絡的實體是什麼,氣的實體是什麼。 實際上這個方向是錯誤的,大量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所以很可能並沒有直接 對應於經絡和氣的物質。西方解剖學與中醫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此,解剖學發現不 了經絡和氣,氣實際上是大量細胞和器官相互配合和集體組裝形成的一種態勢。 這種態勢正如戰爭中兵家的部署,士兵組織好了,戰斗力就會大增,這種增量就 是氣。所以是一個復雜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組裝方式決定了它能產生巨大 的作用。經絡與穴位應該從人體這一復雜系統內的鞍點或敏感點上來研究。我說 的這些都是假設。下面需要用實驗的方式進一步研究。人體組裝起來是很復雜 的,其中某些地方就是鞍點和敏感點,只要輕輕一動,就能夠調節全身。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中草葯的科學性在哪里?過去有一段時間進行的中醫葯 現代化就是把中草葯的有效成分提煉出來,我認為這個方向是有問題的,值得探 討。因為中葯的有效並不在於幾個基本單元,而在於它們之間組裝形成的整體。 對於牙痛,西醫認為是細菌感染,在實驗室診斷中確實可以見到病原微生物,用 消炎葯治療可以治好。中醫講就是“上火”,用對證的中草葯來治也能治好。因 為通過檢查手段很容易看到病原體,所以西醫的“科學性”很容易得到人們的認 識。但是卻沒有一種檢測手段可以證明牙痛是上火,所以中醫的“科學性”就容 易被懷疑。實際上中醫的科學性是復雜體系的範疇,不能用簡單的西醫的方法去 界定,條件還不夠成熟,無法理解。   中醫現代化的發展思路   在西醫進入到解剖學階段以前,中醫和西醫是類似的,西方的放血療法也是 一種經驗,與中醫很類似。后來產生了解剖學,其好處是使科學技術與儀器在西 醫學中得到了運用。而中醫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能夠研究復雜事物的儀器的支持。 單憑直覺和自己的感覺是有局限的。如果沒有儀器的支持,西醫不會發展到目前 的水平。沒有顯微鏡,看不到病原微生物,西醫就不能發展;沒有磁共振,腦科 學也研究不起來。西醫最大的優勢是在工業**后得到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中 醫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過去幾百年都沒有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沒有用現代儀器進 行研究,沒有借助現代科技。所以中醫在很大的程度上還停留在古朴的狀態,所 謂的古朴就是停留在經驗的狀態上。但是這些經驗是人類幾千年文明反復實踐證 明了的,是真理、是科學,但這種科學是復雜性系統內的科學。那麼中醫現代化 應該如何研究呢?中醫事實上應該已經可以借助現代儀器了,我們以一個例子說 明。我們知道,病原微生物所以能致病是因為它能進入細胞內,影響細胞的復制 過程,其結果是細菌與病毒細胞大量復制,正常細胞的復制被抑制。在分子的復 制和組裝過程中間,溶液的理化性質是至關重要的,溶液(包括酸堿度、營養元 素、各種氨基酸、稀有元素)就是細胞質。血液的一種功能就是調節細胞質的這 種平衡。由於人體內所有的復制過程都是在細胞質這種溶液環境中進行的,這些 溶液的理化性質,如成分、濃度、酸堿度都會對這些過程產生影響。人體在某些 因素影響下將會使這種溶液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溶液中的一些成分變化了,就 可能有益於細胞或病原微生物發生非正常復制,就會致病。因為溶液是整體的, 服用中葯后,溶液的理化性質會改變,變得不利於細胞或病原微生物的非正常復 制,就使得機體恢復正常。這是可以通過實驗證實的。如細胞的復制在什麼樣的 細胞質中復制得快,中醫用什麼樣的葯抑制了這一過程。中醫可以利用現代儀器 從這個方向來研究。從細胞的復制,從復雜的科學體系來研究。   中國的生命科學和醫學要現代化,達到世界一流,光學習西醫是肯定不行 的,因為我們學得快,他們走得更快。中醫葯是幾千年來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中醫葯體系中有很多科學的成分。這 種科學在短時間內,甚至在過去的二三百年中都沒有被人們認識,認為它不科 學。實際上,科學發展到21世紀,在復雜性科學出現后,人們已經開始知道, 它並不是迷信而是復雜性科學的組成部分。近一時期我還在努力想通過《周易》 中的陰陽、八卦、生消來理解中醫,我認為陰陽、八卦也是用來描述復雜事物的 基本形態以及這些形態之間是如何轉化的。很可惜在過去的幾千年中許多人將這 些東西看成是算命的東西,因為算命是一種隨機性的事件,因此很難說他有多少 科學性,但如果將他看成是描述復雜事物的潑墨山水的一種描述方法,用他來描 述這種狀態是如何轉化的,對此進行研究就成為了復雜性科學。我們期望自然科 學界和中醫界的合作能審報一些國家的重大項目,這些重大項目是中醫的科學原 理,而不是要將中草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那種方法恰好破坏了中醫是整體描 述、講究配伍、講究關系、講究辨證的精髓,要研究復雜性體系的組裝,組裝過 程中的敏感點,組裝的方式對事物的影響,從溶液與自復制,自復制的過程如何 抑制、如何增強,還把現代科學儀器用上去。中醫要現代化,必不可少地要走與 現代科學結合的道路,但是要找到正確的切入點。過去中醫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很 多,值得總結。但那個時候大家走這樣的路是很自然的,因為復雜性科學的觀點 還沒有被大家理解。近一、二十年人們理解到原來復雜性科學不能用還原論的方 法,還得用中醫這種宏觀、整體的思維方法,還得經過這種反復實踐、形成經驗、 經過直覺和頓悟上昇到概念或理論,這些概念或理論再到實踐中去驗證或修改, 然后用實踐證明它的正確性。這種思維方式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特 別是對於復雜事物。 -- 給我一個解釋 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 我就可以接納歷史 我就可以義無反顧的擁抱這荒涼的城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