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knuukyo (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之銘言: : 如題 : 我的書已經被書蟲咬掉一頁 : 所以他指出的十失 有三失不見了 Orz 靈素兩經,其詳論藏府經穴疾病等說。為針法言者,十之七八;為方藥言者,十 之二三。上古之重針法如此,然針道難而方藥易,病者亦樂於服藥而苦於針,所 以後世方藥盛行,而針法不講。今之為針者,其顯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與焉 。兩經所言十二經之出入起止淺深左右,交錯不齊,其穴隨經上下,亦參差無定 。今人祇執 同身寸依左右一直豎量,並不依經曲折,則經非經而穴非穴,此一 失也。兩經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餘則指經而不指穴。如靈樞終始篇云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太陰。厥病篇云:厥頭痛,或取足陽明太陰,或取 手少陽足少陰;耳聾取手陽明;嗌乾取足少陰,皆不言某穴,其中又有瀉子補母 等義。今則每病指定幾穴,此二失也。兩經論治井營輸經合最重,冬刺井,春刺 營,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凡只言某經而不言某穴者,大都皆指井營五者 為言。今則皆不講矣,此三失也。補瀉之法,《內經》云:吸則 內針,無令氣 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 皆出為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 ,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為補。又必迎其經氣,疾內而徐出,不按其痏 為瀉,隨其經氣,徐內而疾出,即按其痏為補,其法多端。今則轉針之時,以大 指推出為瀉,搓入為補,此四失也。納針之後,必候其氣。刺實者,陰氣隆至乃 去針;刺虛者,陽氣隆至乃出針。氣不至無問其數,氣至即去之勿復針。《難經 》云:先以左手壓按所針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來如動脈之狀,順而 刺之,得氣因而推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今則時時轉動,俟針下寬 轉,而後出針,不問氣之至與不至,此五失也。凡針之深淺隨時不同,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秋氣在肌肉,冬氣在筋骨。故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反此有害。 今則不論四時,分寸各有定數,此六失也。古之用針,凡瘧疾傷寒寒熱咳嗽,一 切藏府七竅等病,無所不治。今則 止治經脈形體痿痺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 。古人刺法,取血甚多,靈樞血絡論言之最詳。而頭痛腰痛,尤必大瀉其血。凡 血絡有邪者,必盡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變色,見赤血而止,否則病不 除 而反有害。今人則偶爾見血病者,醫者已惶恐失據,病何由除?此八失也。《內 經》刺法有九變十二節。九變者: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瀉刺、 毛刺、巨刺、焠刺。十二節者: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 、短刺、浮刺、陰刺、傍刺、贊刺。以上二十一法視病所宜,不可更易。一法不 備,則一病不愈。今則祇直刺一法,此九失也。古之針制有九:鑱針、員針、鍉 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亦隨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則 病不應。今則大者如員針,小者如毫針而已,豈能治痼疾暴氣?此十失也。其大 端之失已如此,而其尤要者,更在神志專一,手法精嚴。經云:神在秋毫,屬意 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又云: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又云: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其專精敏 妙如此。今之醫者,隨手下針,漫不經意,即使針法如古,志不凝而機不達,猶 恐無效,況乎全與古法相背乎!其外更有先後之序,迎隨之異,貴賤之殊,勞逸 之分,肥瘦之度,多少之數,更僕難窮。果能潛心體察,以合聖度,必有神功。 其如人之畏難就易,盡違古法,所以世之視針甚輕,而其術亦不甚行也。若灸之 一法,則較之針所治之病,不過十之一二。知針之理,則灸又易易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4.62
nknuukyo:太感恩了 XD 11/12 18:35
davidbright:push!! 10/18 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