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Me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unkisswang (HelloWorld)》之銘言: : 中醫離不開氣,有氣才有經脈, : 才有五行五臟的基礎理論. : 當然,也才有對應的醫術 : 不管是針灸,藥石,氣功... : 都離不開這個根本 : 然而,科學中藥可以說是中藥的物質化,中皮西骨 : 應為它少了原有的藥氣 : 沒有藥氣就很難跟經脈契合 : 空有物質成分,藥效大打折扣 : (其實,現今的針灸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 無氣不成中醫 科中應該還是有藥氣(畢竟市面上尚有所謂療效可稱) 但想必跟原藥材多少有差異 因為失去原藥材的形與色 且精煉出來的物質 是否跟原藥物藥氣走向同尚無人可於學界大聲證實 還有各家廠商出的單位藥材是否可能藥氣就有差別 因應各廠商商業機密與製藥過程 我覺得原PO點出"氣"的重要性 氣應該是中醫"科學化"的鎖鑰 假想 今天不只一人 可以在試藥當下清楚的了解藥氣的走向 且 其中眾人對於同一藥物試藥後有同樣的氣感 那麼 就可以對於書上的記載作出實證 所謂"科學化" 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 若中醫是整體性的觀察人 那麼 就應該以人為單位來進行試藥 以人為單位來作所謂科學化 我覺得科學化是一種噱頭 重點還是 如何掌握"氣"這一門知識 以實踐的角度 來做出整體科學化的論調 然而 古書記載過去的用藥經驗與當時所用藥材與劑量 而現代人根據古書 再施現代的同名中藥於現代人身上 且發展出的一套似乎以為可套用在所有人的辯證理論 (實際一點來說 這樣的做法就有"不科學的嫌疑" 因為 醫者本身 對氣的掌握度如果不足 就無法去"實證" 所謂"書上寫的" 與其去憑空作出思考的理論與辯解 倘若能實際一點 用"氣"去實證再說話 一定比較可信 即使過去用藥對與否我們已無法歷史重演而去試藥證實 但也許 現在市面上的中藥 我們可以去更深刻的了解它) 所以"氣學知識" 是一個關鍵 如果能把握之 不論是平日三餐(所謂民以食為天) 人對身體的調控應於日常做起 而不是 "發現生病了" 才去吃藥 會生病 表示平常對身體的覺性就太低 以致病兆出現才猛然發現 不然 有時候生病也是一種身體自然防禦的現象 像是季節交換感冒等等 現代人 有時候會把身體自然的現象當作病態 我認為 有時候 要放慢腳步去理解它 不是一味的去鄙棄 嘲笑與謾罵或是憑空想像 但現在的問題是 人 要怎樣去掌握"氣" 這門知識 市面上 練氣好像變成一種功法 一種老年人在做的運動 但這也許 就要看個人機緣 : 反之,科學中藥,唉... : 是見過老師父用科學中藥治大病 : 但你若依照他的藥方自己到藥房買同樣的科學中藥吃 : 保證,就是效果不彰 : 原因很簡單,用氣, : 氣既可分陰陽,化五行,就可入藥 : 以補科學中藥的不足 : (插話一下,大悲水有療效,原理類似) : 當然,他們的級數不會在這裡自誇 : 不過,稍有經驗的人,應該嘗試過同樣的藥方 : 用科中與傳統藥石療效的差別 : (插話一下,別以為礦物就沒藥氣喔) : 按照目前用藥習慣與政府政策來看 : 中藥,早晚會成西藥 : 不成熟的見解,也請各位先進 : 不吝賜教 : ----------------------------------------- : 又,老中醫師若會收驚驅鬼也不意外 : 陰物入陽體必有邪氣,清乾淨就好了 : 只是科學至上的先進們大概會認為這是妖言惑眾吧 : 或者認定這是古老中醫不科學該淘汰的部分吧 我覺得原PO說的應該有道理 但是 問題是 "氣"哪裡學 但至今學界 應該也沒有大老站出來 聲稱對氣有全然的掌握 那麼至今也許以上的論調通通只是假設罷了 要中醫在以實證的角度上 建立在大眾心中的地位 就需要有 真正懂氣的人 來做出全面的教學 以人為單位 實證 不搞神秘 只是把大眾不理解的自然現象 還原 理通 以上純粹分享個人的心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6.250.4 ※ 編輯: sevenpiza 來自: 59.126.250.4 (11/05 19:42)
jim1780r:推 11/05 22:01
aowater: 11/05 22:22
kuppi:推! 11/06 01:11
donxy:推~ 11/08 19:14
muscidae: 推 01/07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