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ineseTea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網路上找不到原始出處,這篇是轉貼的轉貼 http://www.wife.org.tw/archiver/tid-7629.html 看到板上最近有討論ㄏㄜˊㄏㄢˋ的文章,所以貼過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 台灣人為什麼把“和”字念成“汗” 翟華   與台灣人有過接觸,或者看過台灣電視新聞或者電視劇的大陸人,無不驚疑地 注意到台灣人在用到連詞“和”的時候,發音是han4(四聲,音“汗”)。連那位 大師李敖在鳳凰衛視的《李敖有話說》的節目中也是一個接一個的發“汗”。發音 和“汗”的“和”字幾乎成了台灣人和台灣腔國語的標誌。一位大陸網友這樣評論 道:“每次聽到台灣朋友把‘和’讀成han4時,我總感到渾身上下都不自在,不知 怎麼回事,好象有一隻毛毛蟲爬到了自己身上。我真想克服這個心理障礙。”   說來也奇怪,大陸人要是問為什麼把“和”字念成“汗”的時候,比較年長或 者有點學問的台灣人會反問你:“這不是大陸來的標準國語嗎?” 在大陸的標準普通話中,“和”字有5種發音(參見《新華字典》):(1)he2 (二聲,音“河”),比如說“你和我”;(2)he4(四聲,音 “賀”),比如說 “和詩”;(3)huo2(二聲,音“活”),比如說“和麵”;(4)huo4(四聲,音 “貨”),比如說“和藥”;(5)hu2(二聲,音“胡”),比如說打麻將“和了”。 記得90年代初北京地區的語文高考題還考過“和”字有幾種發音。我當時就說,要是 在台灣還得加上一個“汗”的發音。 宋初的語言韻書《廣韻》中“和”作和連詞只有“戶戈”一個反切,今讀平聲。 從唐詩的韻腳中也可以判定,“和”字至少在唐朝的時候就發he的音,比如韋莊的 《雲散》: 雲散天邊落照和,關關春樹鳥聲多。劉伶避世唯沈醉,寧戚傷時亦浩歌。 已恨歲華添皎鏡,更悲人事逐頹波。青雲自有鵷鴻待,莫說他山好薜蘿。 當然這只是一個旁證,因和這首詩裡的“和”並不是後人所使用的連詞“和”。也 就是說,僅僅從這首詩中我們無法證明“和”作和連詞用的時候是否也一定發 he2 (“河”)的音。其實,民國時期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的《語言問題》第八講 “何和正音”最後專門對這個“和”字的讀音: “還有當‘與、及、同、跟’那一些意思講的,在平常語言裡有兩種說法:han4跟 hai4,並且常常輕聲……在北京話裡頭,沒有說he2當‘跟、同、與、及’講的…..”。 除了趙元任先生的文章,老北京人把“和”念成“汗”還有很多其他旁證。人民文 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彌松頤著《京味兒夜話》)一書,作者彌松頤先生是位老北 京,他對北京話的“和”的說明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信息:北京話的“和”不僅說han4, 而且也說hai4,比如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就是“我害你”、“你害我”的。1956年 陸志韋先生寫《北京話單音詞彙》時,請了一位姓趙的老先生做北京話的發音人, 就把當連詞用的“和”念成“汗”。1960年袁家驊教授主編的《漢語方言概要》中 提到:“並列連詞‘和’,北京口語又讀han4”。1996年徐世榮先生的《北京土語 辭典》,也收錄了“和”字的“汗”這一讀音。 那麼,北京土語“汗”怎麼就跑到台灣去了呢?這還要從民國成立之初說起。 1919年在《國音字典》上公布了第一個國音標準。這是一個“折中南北,牽合古今” 的“標準音”。但是在這套“標準音”中,北京語音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7年開始出版、延續多年陸續出齊的《國語詞典》在注音上體現了以北京語 音和標準音的原則,字、詞注音按照北京話語音系統,所以連詞“和”不讀 he2, 而讀han4。1945年10月台灣光復,日語的“國語”黯然退出,台胞急著要回復祖國 的語文,要說國語,要認漢字。1946年4月2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台 灣國語會的標誌性貢獻是編訂《國音標準彙編》,作和推行標準國語的根據。1946 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齊鐵恨先生 每日在清晨7時,在電台擔任“國語讀音示 範”,播講民眾國語讀本、國語會話,國民學校國語、常識、歷史、各種課本,供 學國語的人收聽,匡正語音。當時的學校教師現聽現學現教,使廣大的學生也能及 時學到國語,學習標準的國音。這位齊鐵恨當時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直到 現在上年紀的台灣人還能回憶起齊先生娓娓動聽的“京片子”,連詞“和”讀han4 (“汗”)就此在台灣深入人心。順便插一句,京味小說作家老舍曾經寫信給齊鐵 恨先生打聽駱駝的生活習性。因和齊鐵恨先生生長在北平的西山,山下有多家養駱 駝的。老舍要把“車夫與駱駝”作和“駱駝祥子的故事的心核”。不了解駱駝的習 性,是很難下筆的。他接到齊鐵恨先生回信,發現如果以駱駝和主寫這部小說,自 己所得到的一些材料不足調用,於是他決定以他熟悉的車夫和主寫小說。 多年以後的90年代,老舍的兒子舒乙訪問台灣,驀然發現全島由北到南,由西 到東,由大人到小孩,由外鄉人到原住民,全會!全島2000萬人全說國語,真是一 個奇跡。舒乙先生特地寫了一篇“鄉音灌耳”記述訪台觀感,和台灣推廣國語的成 就感慨了一番。但是舒乙還是發現了一個發現台灣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場合把連詞 “和”字都念成han4(“汗”),於是好奇地詢問和什麼。當時台灣作家何欣解釋 說:“這是齊鐵恨先生在電台上教的,他的話就是法律,怎麼教就怎麼說了。”舒 乙大笑,說:“齊先生使勁使過分了。”隨後,由於台灣和大陸的隔絕,台灣人說 的國語成了方言島,“和”保持了han4的發音。《國音常用字彙》(中國大詞典編 纂處1949商務)《漢語詞典》(中國大詞典編纂處1995商務)以及《大辭典》(台 灣三民書局1985)中都將連詞“和”標和han4的發音。前一陣子來大陸的李敖大師, 雖然口音遠不是純正的北京音,但是他說“和”字的發音的確是老北京土話。 既然“和”(han)是老北京話,那麼聽不到北京人在說呢?《現代漢語詞典》 就沒有收錄這個讀音。其實早在民國初年北京人就已經開始把“和”發成和的音了。 上面引用的趙元任先生在《語言問題》的回答,“因和白話文裡頭,‘和’字當 “跟、同、與、及”的意思用的最多,而照字面‘和平’的‘和’跟‘調和’的 ‘和’用的最多,所以現在成了一個既成事實:就是念白話文的時候,‘這一個和 那一個’的‘和’,不照平常說話說han跟hai(輕聲),而說he2(我個人從北京 多數派習慣說‘這一個跟那一個’,我根本不用‘和(han或hai)’這個連詞,就 成了一種習是成非了。不過要明白,連詞‘和’讀he2的讀法是白話文的一種‘讀音’ ,不是‘語音’了。” 直至今日,北京話中的“和”字讀輕聲han或hai已經絕跡,但是在某種特殊的 情況下重音han4卻沒有完全絕跡。直到現在,如果兩個北京胡同串子誇耀哥倆好的 特殊關係,就會說“咱倆誰han4(和)誰啊!”要是強調疑惑不解,北京人也會常 常會說“這都哪han4(和)哪啊!”《現代北京口語詞典》(陳剛等1997)收錄了這 一條。舉的例子就是“哪兒~哪兒”“誰~誰”。 原來,一個簡單的“和”字台灣和大陸還有這般歷史淵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37.56 ※ 編輯: seko 來自: 203.67.37.56 (04/09 22:18)
icecancer:很詳細,很有意思:) 114.37.109.7 04/10 21:37
Chiwaku:不是齊鐵恨先生嗎?137.165.250.147 04/10 22:55
seko:是齊鐵恨先生,馬上改,感謝! 203.67.37.56 04/12 22:58
※ 編輯: seko 來自: 203.67.37.56 (04/12 23:00)
HuskyPP:現在北京都把說han的地方改成用gen跟了 204.185.81.2 04/14 07:30
Asvaghosa:我常用 跟 次用 和 再來是 ㄏㄜˊ140.112.247.102 04/15 13:12
Chiwaku:華語教學中,最基本的名詞連接詞常常是跟137.165.250.147 04/17 08:35
nanpyn:推 臺灣真有趣 同時保留了傳統與地方特色 反而對岸難見 11/05 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