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ristianit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atholic.org.tw/theology/public/liyi/exchange_Taize.html --- 由泰澤團體看基督徒合一 錢玲珠 壹、 泰澤團體之創立及發展 一、 創始人----羅哲(Roger Schutz)弟兄  談到泰澤團體,就不能不提到羅哲弟兄。泰澤團體是他一手創立的。  羅哲是瑞士人,出身於基督教家庭,從小受到父親及外婆的影響,早就有了合一的思想 。  他的父親身為牧師,但是會到天主教的聖堂祈禱。他的外婆更是了不得。第一次大戰期 間,無懼於遭受轟炸的危險,敞開大門,接待各式難民。她遺憾同是基督徒,卻自相殘殺 。她認為只要基督徒修好,就能避免另一場戰爭。所以,出身基督徒家庭的她由自己做起 ,常到天主教聖堂祈禱,也瞭解基督聖體是信仰合一的根源。  羅哲讀初中時,分別寄宿過基督教和天主教家庭,而後者的房東太太「活出了福音中無 上自由」的信仰態度,也深深打動他。  這些經驗,使得羅哲一生都致力於尋求基督徒和全人類的修好。在泰澤,繼續完成外婆 已經開始了的合一之路,也在其中,羅哲找到自己的身分。 二、 泰澤團體之創立與發展  1940年,羅哲25歲,正值二次大戰,因關懷在戰火中受苦的人,由瑞士來到法國。在距 離戰區不到二公里的泰澤住下,收容難民,並開始一日三回的祈禱生活。  他後來被迫離開。  1944年,羅哲再度回到泰澤時,有三位弟兄與他同行。  1949年,他們七位同伴宣發終身修道許諾。  1952年,羅哲寫了「泰澤規章」(泰澤的泉源)。  這些第一代的泰澤弟兄們都來自基督教,但他們卻選擇了天主教傳統的修院團體生活方 式,實在是邁出了「合一」的一大步!  1969年,第一位天主教弟兄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現在,這個團體有一百多位成員,來自三十個國家,包括天主教和不同派別的基督新教 的弟兄,成為一個最具見證性的基督徒修好團體。也正是羅哲說的「共融的比喻」。  逐漸的,有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來到這兒,一起生活、祈禱、交融,尋找天 主和自己生命的方向。泰澤就逐漸形成她特殊的引人風貌。 貳、 泰澤精神 一、 祈禱  祈禱是泰澤生活的中心。每天三次,當鐘聲響起,每個人都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來到 「修好堂」參加祈禱。  「修好堂」中,迎接人的是懾人的靜默和溫馨的氣氛。擺放在禮儀空間中的義大利亞西 西達米盎十字架、聖三像、聖母懷抱嬰孩耶穌……等聖像(icon),叫人不自覺的興起崇 敬之情,並進入上主的奧秘中。點綴在聖像旁的藤蔓、野花,和堂中搖曳的燭光,也帶給 人盎然的生機和溫暖。  究竟如何使來自世界各地,語言、背景皆不同的人都共融在祈禱中呢?經驗加上傳統, 形成了泰澤獨特的祈禱風格。  泰澤祈禱的程序大概是這樣的:    聖詠頌讚:引子──聖詠    聖經誦讀:舊約──福音──書信──簡短章節    靜 默    歌 詠:答唱詠──聖詩──短誦    禱 文:連禱文──代禱──結束禱文  「聖經誦讀」是祈禱的中心。聖言是生活的智慧與泉源,為了表達多元中求合一的教會 之普世性,常用各國不同的語言誦讀。能在泰澤聽到以自己母語宣讀的聖言,訪客都感到 親切與欣喜。  讀經後的靜默是高峰之一,讓聖言在心中迴盪,也讓人在寧靜中與神有更親密的契合, 更能、也更願交付自己。  歌唱祈禱,是泰澤祈禱的一大特色,影響深遠。為了讓每一位訪客都能立即進入祈禱中 ,歌曲不宜太長、太複雜。於是,各種不同性質的短誦應運而生。或禮讚、或祈求、或信 靠、或歡呼……,都蘊含著默想的意味。在一遍又一遍的反覆(甚至混聲)詠唱中,人的 心靜定下來,和別人、和天主都逐漸相融更深、更合一。此時,祈禱已超越了文字,成為 內心自然湧出的情感。  團體的動力,在此亦表露無遺,不需要指揮,當大家都唱到飽滿了、酣暢了,便自然停 息。  這些能助人在主前達至內心和諧的美妙旋律,在離開聖堂後仍常在腦海中迴旋不去,彷 彿把祈禱延伸到一天的生活中來。  這麼能深深進入人心、與主契合、教派色彩不濃、又容易朗朗上口的泰澤特有的短誦, 就逐漸流傳出去,受到世人的喜愛,在祈禱中、禮儀中……都常常採用,不僅基督徒高聲 詠唱,即使非基督徒,也樂於吟誦。  基督徒彼此關心,也關心社會、天下,在祈禱中,當然不忘為全人類祈禱。共融祈禱的 最後,由羅哲作結束禱文,親切淺白的表達福音和天主奧跡的道理。常常,在祈禱結束後 ,還有許多人留在聖堂內,繼續祈禱和詠唱。因為,這樣的祈禱,常讓人的心靈沉浸在與 主深深相契的喜悅中!  「朝拜十字架祈禱」在每週五晚禱之後舉行。  十字架前的祈禱,使人與受難的基督及世上所有受苦的人合而為一。  許多人喜歡仆伏在十字架前,以額輕觸十字架,與基督默默交談,並交託自己的苦痛和 重擔,也因而得到釋放。  在朝拜十字架的同時,不斷詠唱默想性的短誦,更讓人的心靈深深觸動,親近上主。  每週六的「守夜晚禱」,是復活之光的禮儀慶典,在黑夜中慶祝基督的復活。 在泰澤,復活的基督地位非常重要,相信復活的基督是治癒的泉源,是問題真正的答案, 開闢了向前的新道路。  他們在形形色色的人中,見到基督真正的容貌,特別是在哭泣和受苦的人身上,所以, 他們願意奉獻一生,使人不致再成為另一些人的犧牲品。  在泰澤,祈禱不是蹈空的儀式,而是與基督說話,並聆聽基督。這樣的祈禱,能浸透整 個生活,使人內外和諧一致。 二、 聆聽  聆聽,在泰澤是重要的工作,穿著白袍的弟兄、聖安德肋會的修女們,都提供這樣的服 務,讓受傷的心靈、熱切尋覓上主的赤忱……被了解、被撫慰、被接納,而不覺寂寞,並 解除心底的束縛。  羅哲說:在泰澤接待這麼多的年輕人,首要之務是聆聽他們,好能為他們清除雜質,在 他們內預備基督的道路。  聆聽,可以帶領既脆弱又卓越、既滿溢又空虛的人類,進入神視的境界。  而且,聆聽他人,不知不覺,也能使自己走向生命的重心。  聆聽,能幫助人互相了解、溝通,甚至彼此建立。 三、 真實愛人  泰澤不是一個只重精神,而與現實脫節的地方,他們強調真實的愛人、接待人、與人不 相隔。  他們重實質、不重形式,所以當發現聖堂容納不下各地來的訪客時,立即拆掉聖堂四面 堅實的牆壁,搭起帳篷,擴大參與的空間。  也因此,他們強調,不只在泰澤生活時彼此相愛、互相服務,更要在離開後,把真實愛 人的精神,在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生活出來,成為基督的見證。 四、 許諾──自我奉獻  泰澤是一個祈禱的地方,也是與他人一起發現生命意義的地方。  祈禱、交談、聆聽、生活、服務、工作……使人體會到基督先於一切的愛,與基督有更 深的契合、發現生命更深層的意義,因而改變自己,願意跟隨基督,答覆祂的召叫,存留 在祂的愛內,成為祂的朋友,並結出豐美的果實。  基督,是許諾的核心,許諾的意義在於使自己的生活,成為復活基督的寫照。  當然,在每天不斷重申「我願意」時,軟弱會成為嚴酷的考驗,但是,只要忠心信實的 活出基督的召叫,終於會發現自己愈來越有包容性,而基督的光輝,也在我們之內映現。  「獻出自己,選擇基督」,常是來到泰澤的人(特別是生活在泰澤團體中的人)發現的 生命意義,並作出的決定。 五、 修好  全人類的修好團結,是泰澤的至高理想,而其基礎,是建立在教會的共融上。於是,基 督徒的合一,就成了泰澤團體念茲在茲的關懷。  羅哲說:要成為全人類的媒介,基督徒之間的修好是刻不容緩的。如果不修好,如何能 以自己的生活來喚醒他人歸向上主?如果不立刻切實修好,如何討論大公精神?基督徒的 分裂,使其可信度減低,也使新的一代離開教會。  羅哲欣喜能見到在合一上已跨出的一小步:已有了傑出的對話組織、委員會和研究小組 。但他也指出,合一的態度是:放棄各自為政、不要回顧過去、要互相寬恕,因為寬恕能 使人發現上主賜予我們生命的恩寵。  羅哲謹慎、熱切的期待「合一」的發展。梵二大公會議的曙光乍透,令他興奮,但隨即 又看到合一之路還很遙遠。但他始終懷抱信心,相信總有新的出路。他認為修好不表示一 些人得勝,另一些人被貶抑,而是發掘對方的特質,互相尊重、吸收優長。  羅哲具有的超越之胸襟與眼光,令人感佩!他強調「合一」中值得融合的寶貝包括:天 主教會聖體與和好聖事之特恩、基督新教對上主聖言的專注、東正教看重的聖神。他還特 別提到教宗在合一上可以有的特殊貢獻,他認為一個普世性的牧者乃「教會之心」,這位 「上主眾僕之僕」的使命,就是使所有的弟兄姐妹,都在同一信仰中,一心一德。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摒除私意與成見,在祈禱中真誠深刻的與主相遇;善於聆聽,並 慷慨答覆天主的召叫,奉獻自己、真實愛人、努力修好,那麼,「基督共融教會」必然出 現在不久的將來。而這個教會,將在世界成為超越一切的酵母,一個博愛、共融、分享的 酵母,這正是合一使命的本質。 參、 合一的行動──春天的先兆  泰澤強調「生活先於語言」,所以由具體的行動開始,分享他們的生活、落實他們的理 念。  他們積極展開各種活動,也相當具有成效。耐人尋味的是:這些行動都不是刻意的計畫 ,而是一起諦聽聖神期望之後的回應。  1948年,天主教教廷聖部發表了一篇文件,多少禁止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進行合一的接 觸及團契。泰澤的弟兄們覺得有改善此一狀況的聖召,所以在1949 年,到羅馬謁見教宗 碧岳十二和其他許多人物,促成了日後聖部宣示地方主教有權決定天主教徒是否能夠參加 合一運動的文件。  1950年,泰澤團體二度造訪羅馬。因為教宗碧岳十二引用了1870年「教宗不可錯」的權 柄,宣告了「聖母升天信理」。此舉對基督徒的合一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但泰澤並沒有採 取對立的立場,因為他們確信,促成修好,絕不是以抗爭姿態所能達成的。  這樣冰凍的局面,直到1958年,教宗若望廿三世上任,才得舒緩。  1959年,教宗宣布將召開大公會議,泰澤已準備好抓住這個促進修好的時機。  1962年,羅哲應邀參加梵二大公會議,會內會外,都充分和與會者溝通,促進合一。  1967年,布拉克(E.C. Blake)受命為「普世教協」(W.C.C.)的總幹事,十分肯定泰 澤在合一上的努力和成績。羅哲及弟兄們也多次參與「普世教協」及相關組織的會議和工 作。  英國的主教、伊斯坦堡的宗主教、天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都造訪過泰澤,有美好 的共融。  此外,泰澤在世界各地促成的合一情境,順手拈來就有一大把:  在南韓木浦舉行的「修好日」,每天晚上都有一個祈禱會,不是在基督教會,就是在天 主教會。這大概是第一次,此地的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友們,彼此接納。他們說:「經由 個人的接觸而修好,就是我們所要的。」  在非洲烏干達的木巴拉,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各自擁有自己的山頭,而「十字架朝 聖之旅」,聯繫了這些山崗,越過河流形成的自然界限而成為修好的記號。在這修好之中 ,沒有一方有任何損失或輸贏。  在東柏林、愛爾蘭、倫敦,更有天主教、基督教、英國國教的主教們、信友們和羅哲弟 兄們濟濟一堂,一同歡樂的祈禱。  甚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在擠滿人群的聖伯多祿大教堂,與各種不同教派的青年一同 祈禱。  在印度馬德拉斯舉行的第一次泰澤洲際聚會,更在一年多前,就聚集了包括天主教、南 印度教、路德會、敘利亞東正教……等所有教派的基督信徒一起籌備,也建立起彼此間持 久的友誼。  我們真可以說,凡是泰澤的風吹到之處,就能看見合一的努力和成果,就能嗅到春天的 氣息! 肆、 結語  普世的基督信徒,越來越感受到合一的重要性。因為一個分裂的基督信仰,實難為基督 的愛作見證。  所以,《天主教梵二大公會議文獻》的〈大公主義法令〉,第一句話就是:「推進所有 基督徒之間的重新合一,乃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主要目的之一。」   「普世教協」這個致力推展大公運動的國際機構,也標舉出共融、作證、服務的三大 目標,影響基督信友甚鉅。  我們對此理想充滿樂觀和信心,因為泰澤給了我們最好的佐證。  泰澤成員來自世界各地,原分屬各種不同的教派,但是他們可以結合成一個堅固且具有 蓬勃生命力的團體。  他們以基督為生命的核心,切實活出福音的精神。祈禱是他們力量的來源,讓他們能愛 人,能不斷更新自己、奉獻自己,與人修好,並積極把這樣的生活態度及精神傳播出去。  他們的臨在與影響,讓我們看見希望。  於是,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能像他們一樣,不以自我為中心,在真實的祈禱生 活中與主相契、汲取力量,願意犧牲自己、謙遜善良的為人服務、慷慨友愛的與人相處、 真誠按照福音精神度更純淨的生活、並願與分離的弟兄相互瞭解、彼此尊重,攜手共同愛 人、共拓神國,先重建共融的教會,再從此出發,建立和平的世界,那麼,我們不僅可以 和教宗若望廿三世同樣的說:「哦!泰澤!那個小小的春天!」更可以高聲歡呼:「哦! 看哪!春天已常住人間!」 本文原刊載於1994年台北輔仁大學神學院出版之《神學論集》101期, 2005年8月22日,為紀念羅哲弟兄的辭世重新修訂。 參考書目: 1. 羅哲著,羅婉明譯,《主愛之火》,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90。 2. 巴辣度(J.L. Gonzalez Balado)著,易利利譯,《泰澤的故事》,台北:光啟出   版社,1990。 3. 泰澤團體,《泰澤共融祈禱歌詠》,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 4. 泰澤團體,《泰澤讚頌之歌》,台北:光啟出版社,1998。 5. 陳志明,<團體、泰澤、羅哲兄弟>,《神思》2,香港:思維出版社,1989。 6. 何錦棠,<天國的喜悅臨現在人間>,《神思》10,香港:思維出版社,1991。 7. 中國主教團秘書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  版社,1981。 -- "We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good of others; we are interested solely in power. It is not a means, it is an end." -- O'Brien in "198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238.136 Ivangelion:轉錄至看板 Catholic 11/14 03:49
lovetoday:連聖經有幾卷都無法解決了,遑論其他。 11/14 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