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ristianit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許多人聽完了一天的演講後,都表示收穫豐富。以下這一丁點兒的摘錄, 一定不能滿足感興趣的人,想更明白「中國教會的人觀」的讀者, 只好請您訂閱《中國與福音季刊》,並請耐心等待本專題的季刊出版囉。 現在,趕快先來瞧瞧講員們分享的片段吧! 趙天恩牧師: 從當代中國教會的發展歷史來看,倪析聲的神學曾為中國教會帶來祝福, 但也帶來了不少困惑。我們之所以舉辦這個研討會, 是因為觀察某些大陸家庭教會受三元論的教導, 將屬靈的事情完全「內在化」而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如某些傳道人反對信徒讀報紙, 甚至告訴年輕人別唸書了、趕快去傳道等等。 為何倪柝聲的三元人觀那麼容易被中國人接受?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首先,二、三○年代, 在中國宣教的多數宗派對中國信徒的教導大多從教義或信條入門, 在救恩論方面缺乏落實,不能回應中國人的需要。 例如中國人關切成聖的問題,如何勝過老我?如何能不犯罪? 他的說法指出當年基督徒追求成聖、過一個高尚生活的自我要求。 其次,中國基督徒已有傳統的屬靈價值觀, 信主後是靠自我成聖還是靠上帝賜下的聖靈治理我? 倪弟兄以羅馬書六至八章教導如何與主同死同復活,卻忽略了第五章的提醒。 他先寫完《屬靈人》奠定了他的人觀基礎後, 再解羅馬書時已受了《屬靈人》的影響, 因此不能完全彰顯出保羅講的成聖觀,這是最遺憾的! 如果倪柝聲能先研究羅馬書一至八章,尤其是五至八章,再寫《屬靈人》的話, 相信他的人論就不會這樣機械化了。 第三,倪弟兄以中國人熟悉的語言文字與意識形態表達神學思維, 在缺乏中文神學著作的時代當然影響了許多信徒。 因此有正確神學訓練的文字事奉十分重要。 二、三○年代受倪柝聲影響蒙召的人,往往十幾歲出去傳道不到卅歲便很有歷練了。 他們牧養信徒跟得很緊,操練敬虔不遺餘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但牧養信徒的最終目標仍是要他們「明白聖經究竟怎麼說」, 再按聖經所說的去行靠聖靈相助、活出基督的樣式, 否則落入「內省式」的中國傳統成聖法則,就很可惜了……。 陳仰恩傳道 : 倪柝聲的神學以三元人觀對中國教會的影響最深, 他強調信徒的屬靈追求,使中國教會在遭遇逼迫苦難時, 信徒在處境孤絕時,進入內心世界追求與神親密相交而度過苦難。 但倪柝聲的神學思維沒有脫離中國傳統以人論為中心的世界觀, 因此從人論來看神論,與基督教乃是以神論為中心來看人論, 已有思維模式本質上的不同。內向封閉的屬靈追求取向, 造成往後難以面對開放變遷的社會。 其次,神造就人、帶領人乃是由宏觀到微觀、由粗到精, 由大方向到天天的帶領,不會違背聖經總原則的方向; 然而中國教會卻有個毛病,就是把系統化和精確性的東西過度簡略化處理, 使神學體系窄小貧乏,在自我封閉的系統中無法與學術界或知識分子對話, 也往往在上帝給人的文化使命上缺席了……。   廖元威老師 : 探討中國教會的人觀,沒有人能忽略倪柝聲的觀點, 因他立場鮮明的論點實在影響華人教會至巨 (大陸家庭教會甚至因此出現某些近乎異端的教導)。 倪氏說「魂中有意志、感情和思想;靈中有直覺、良心和交通」。 他最輕視所謂在魂中的情感和思想,但又認為真宗教是意志的宗教, 意志沒有臣服,其餘都免談;靈裡若產生問題, 解決之道還是運用魂中的意志! 既貶低魂,又高舉魂中的意志,這是前後不一、令人費解的表現。 倪氏看體與魂甚是不好,不僅接觸世界的體是最卑的, 連那天然、受造而有的魂更是成聖的天敵。 若說神要藉「十字架的對付」(神的管教)來治死「魂」(人的老我), 多數基督徒應不致反對;但「靈」與「魂」要分開、免得「靈」被「魂」污染參雜, 這就使得「魂」的存在有其本身的問題──其受造地位竟成了自身的原罪! 這豈不是暗示「人的問題非始於墮落,乃始於創造」? {編按:(ㄏ ̄▽ ̄)ㄏ 反基督者一定很興奮地跳出來悍衛這一點吧!ㄟ( ̄▽ ̄ㄟ)} 不僅扭曲了救恩論,也導致有問題的創造論,不僅在「因信稱義」上形成可議之處, 甚至採取悲觀退縮的態度面對世界, 造成華人教會過去只注意靈魂的得救, 卻沒看見基督徒的社會責任,以及基督改變文化的目標與行動……。   陳 漁傳道 : 中國的基督徒大多數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若不能理解中國人觀、天觀與基督教的差別,就不易建立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 其中最要緊的就是對天人關係的認識。中國是以對人性論的理解來架構天觀。 ……中國歷史中提出「人性論」最具關鍵的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孟對人性的看法建立在天人之間道德性之關連;美善的來源由天賦與; 所以孔子提出仁是道德最高的境界,同時也是天的實際。 孟子認為仁的基礎就是人有四端: 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與辭讓之心, 所以存養的功夫至為重要。 但最高權威既是各人心中的善,就缺乏了超然客觀的標準。 荀子卻不認為人性向善的動力與生俱來,他強調天人之分, 人的本質在於人所表現的情慾顯然具有惡的傾向, 因此人要保持清楚客觀的理性、效法聖人,才能走向善境。 因此荀子重視禮法、典範,強調君子必須正名分、明尊卑上下之別; 人若明白自己的身分,學習聖人的典範,就不至於按天然的情慾去行。 然而誰是聖人?誰是最高的權威?誰制定名分的標準? 既不是天,就免不了以世上權錢的利益為中心。 中國人一方面強調個人德性的修養和道德倫理,另一方面強調君主禮法的權威, 天成了個人主觀認知的對象或治國工具,人則被生根於傳統社會的倫理秩序限制, 這曾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 成為維護傳統的中國人不易親近聖經中所說自我啟示、主動救贖人的上帝。 即使是信徒也受到傳統中國人觀的影響, 容易傾向以自我修行取代基督的救贖之恩,教會容易以「屬靈人」的權威取代聖經的總原則……。   麥安迪老師 : 二元人觀最重要的意義是,神給我們一個肉體、又給我們一個靈魂, 並且奇妙完美的配合成一個身體,沒有任何衝突, 也不是像希臘哲學形容的靈被「卡」在肉體裡面。 所以有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靈和肉體是可以分開的,當信主的人死了,肉體被埋葬, 靈會回到神那裡繼續活著。 一元人觀則認為人只有身體,雖然不否認人有一個心靈, 但是這個心靈只是人的一個功能而非一個本體,就像一個器官存在於一個身體內。 如果是這樣,器官是無法單獨存在的,所以當身體死亡,靈也就死了。 我想幾乎沒有任何敬虔的神學家會同意一元論……。   吳光顯醫師 : 人除了吃、喝、拉等生物活動之外,還有一些生命現象並不屬於生物體的活動範圍, 例如人有創意、有理想、辨是非、為自由奮鬥、敬拜(渴慕)某個比自己強大的能力。 這些都是發生於一個與生物體不同、且又看不見的生命,我們稱作「靈」; 上述五種現象都是人靈性的表現。 ……人類歷史上,宗教與醫學本是一家,早期的醫治工作常由宗教人士執行。 而解釋人類精神醫學現象及醫治受傷的心靈,更是宗教人士的專長, 所以在「精神醫學」這個稱呼出現之前,其實精神醫學就是屬於宗教領域。 廿一世紀的精神醫學雖使精神疾病的研究與治療顯著進步, 但其對人類心靈活動之機轉的瞭解,仍非常粗淺。 人類心靈的健康,除了傳統強調的生物─心理─社會層面的關顧外, 還必須加上宗教靈性的層面,才能符合全人「身、心、靈、群」完整的治療要求……。   李錦綸老師 : 《聖經》的人觀是「一體、二元、三面」的人觀。 「一體」是指人在實存狀態下的生命主體,「二元」指人的兩個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三面」指人實際生活中有不同功能的面相。 這觀點確立了人是尊貴的,否認了「唯物一元論」說人只是物質產物。 因著神的形像,人的生命有無限價值。 人應時刻向神開放才有生命的滿足,向別人開放能體會家庭及社團生活的豐富。 屬靈生命可表現在藝術、文化、詩歌創作或舞蹈來傾訴對神對人的情感; 也可以研究科學發現神在宇宙中的作為。 當然,更應用諸般的智慧來研究明白《聖經》真理,造就個人與教會。 在成聖過程中雖要治死肉體的惡行, 但不是靠「否定自己」的方法,而是通過積極面對自我軟弱的本相, 進而把身心靈獻給神,為神而活。 過去「三元人觀」也許是神給中國教會在苦難中「變相」的祝福, 但是當中國社會愈加開放之際, 基督徒從一個平衡的屬靈生命所產生的果效,將成為教會及國家民族的貢獻……。 ──《中國與福音月訊17期》── -- ◎~︿_ _︿~◎ □~-~-╯╰-~-~□ ︷︷︷︷︷︷︷︷︷︷︷ ╔══════════╗ ║╭————————╮║ ║∣ 給我 Levi's, ∣║ ║∣ (利未的人) ∣║ ║∣ ∣║ ║∣ 其餘免談!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99.92
remmurds:嗯...陳漁那段究竟是反對還是贊成孟子的四端? 看不太懂 07/12 13:09
qcontinuum:只是說孟子的理論有所不足,需要擴充 b( ̄▽ ̄)d 07/12 13:25
C2C:加外掛 07/12 15:05
drea:倪弟兄並沒有視魂為不好的東西,而是指魂須要在靈的管制之下 07/13 09:11
drea:因為人吃了禁果後魂就發旺,靈卻發死,所以需要藉著主的救贖 07/13 09:14
drea:先讓靈重生,最終經過主的變化讓我們憑靈而行,而不憑魂而行 07/13 09:15
qcontinuum:那不合理!應該立即吃生命果提高靈生命(詳見『兩棵樹』) 07/13 16:04
qcontinuum:召會墮落論只是把墮落責任推回給上帝 !★~>_<~☆! 07/14 02:53
drea:這樣講也不合理,神應該一開始把善惡樹拿掉只留生命樹就好了 07/14 15:53
qcontinuum:善惡樹是展現人有善惡判斷力的道具,不是補品♀(T﹏T)♂ 07/15 01:50
sneak: 善惡樹是展現人有善惡判 https://muxiv.com 11/09 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