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ristianit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教會的困境與出路---復活節專文 劉三講古 2010年八月四日,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Anne Rice宣佈退出基督教,現年68歲的她對於教 會的一切感到疲倦,教會是僵化跟虛偽的。 先不管她是怎樣的基督徒,但是她對教會的描述在美國引起很多共鳴,她說: 『我仍奉獻基督而不是成為基督徒或基督教派一員。我不要再屬於這一愛爭吵,搞批斗, 好爭辯和臭名昭著的團體。』 這種說法不是她一個人的感受,無數的青年根本無須宣佈而是直接用行動退出教會,所以 你會發現基督教國家教堂外墓園躺著的,比裡面唱詩的還多,而還在唱詩這些人也多半準 備好加入墓園的行列了。 台灣教會也有這個趨勢,漂亮的教堂,還附有牧師館跟福音車,但是年輕人不見了。 只要基督徒關心教會整體而非只注意單一教會的話,都會發現,在時代劇烈轉變下;傳統 教會就會顯得僵化與死板,活的信仰變成死的教條,教會也無力回應當代議題。 只不過;從會歷史角度來看;日光之下無新事,今日教會顯露出來的疲態跟當年改教前的 天主教大同小異。馬丁路德如果還在,他不必大費周章寫95條,只要底下三條就夠了,就 算許多新興教會人丁興旺,依然逃不過這三條的檢驗。 1.效忠組織過於真理 教會被視為「組織」,一直是一個致命傷,教會本來是有機體,是生命的交流與互動,是 以「人」為中心,問題是;人多了,免不了組織管理,人性喜歡「繁華」自古皆然,所以 ;教會歷史一直避不去這個麻煩,一旦組織成形,「權力」就如影附形,羅馬教廷的腐敗 就在於此,在「保護真理」的歷史因素下讓教會階級化,神職人員神格化。 馬丁路德因此從來不想成立新組織取代舊的,所以改教以來,教會團體從未在組織上真正 統一,而是以「宗派」型態自由存在,只可惜;宗派之間的差異與爭論限制了信徒的合一 ,宗派領袖無形中取代教皇,「委身於宗派跟堂會就是委身基督」的偏差思想漸漸成為主 流直到如今,使徒信經的「聖徒相通」就跟「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成為過時的口號。 直到如今;不效忠單一教會依然等於信仰不純正, 如果,你連「奉獻」都聖徒相通,進 了別教會,那就不要怪母會把你當外人。 這些充滿本位主義的「幫派式教會文化」,我們習以為常,不覺有誤,但是新一代的基督 徒卻愈來愈多人識破其中破綻而選擇離離組織。 傳統教會看重會籍,甚至等同於生命冊的時代終將過去 。 改教後;所謂「教會」一直用組織隔絕基督徒之間的單純互動,這是始料未及的, 馬丁路德如果知道他當年改教的結果只是把一個巨大的天主教威權組織打散成佈滿全球的 「權力機構」,大概會傻眼到目瞪口呆的程度。 進了網路時代,我們開始發現「教會重新找出路」,目前除了傳統教會也開始有網路教會 跟家教會這些新興系統。 可惜;網路畢竟是虛擬,終究要走回實境,至於家教會;只要看大陸家庭教會就知道「異 端」是它的致命傷。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多給一點時間,「教會」可以找到出路,在「組織」與「活力」 之間找到防腐機制,基督徒可以真正合一,是在共同真理的基礎上,這正是網路時代的特 性,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可以彼此聯結,傳統組織的圍牆已經管轄不住。 組織不會消失,但是教會可以在穩固的根基下,走出一條新路。大教會讓兒子繼任主任牧 師這種世襲制也將消失。 2.神職人員,參差不齊 正如路德當年所見,神職人員有的忠心至死,卻也不少爭名奪利。 「牧師」這個職銜向來充滿爭議,主要關鍵就是這不是聖經制度而是天主教遺毒。所有的 神職人員都自詡效法「保羅」精神,卻一直被大環境綁死,根本走不出保羅的路線。所謂 「靠福音養生」顯然成了領薪水的上班族,多少熱血傳道人陷於「去教會上班」的泥沼。 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認為「牧師是教會聘來的雇工」,所以講好聽是「享有福利」,可 以享有退休保障,實際則是牧師變成員工要通過會友考核,而且要好好照顧會友,久而久 之失去起初呼召,帶出來的教會也變成小圈圈。 出路在哪裡?就是讓牧師「轉型」成為CEO,這是目前主流,牧師要「領導」教會,牧師 是組織的靈魂人物。 於是;效忠組織的同時也順便效忠領袖,難怪現在的牧師要走「明星路線」,在台上用肢 體語言跟流利的口才傳講神的話。 當前這個主流也必遭淘汰,因為完全不合聖經,這個時代的信徒需要的不是「傳講道理」 的傳道人而是「活出真理」榜樣的傳道人。 在傳統教會組織逐步瓦解的過程中,靠福音養生的牧者只有二條路,第一就是緊緊抓住傳 統教會的剩餘價值,趁著組織瓦解前跳上救生艇爭取保障,搞不好還可以混個一官半職。 第二條路就是勇敢揮別傳統,真正走上「又新又活」的路,效法基督,不以「講台」為中 心,以講道受歡迎為己任,也不以「教會組織」為重心,以教會增長為人生意義,而是走 上保羅那條「擾亂天下」的路,走出教會,進入社會,「以生命影響生命」,不為五斗米 折腰,到時候;那些真正被服事的羊群將會甘心供應這些牧者的生活所需,不是轄制他們 ,而是用金錢與這些他們認同的牧者同工,讓這些牧者帶著「行動辦公室」四處傳道。 其實回歸聖經,耶穌跟保羅絕對善於傳講真理卻都不是口沫橫飛的演說家,就連舊約的摩 西也不是很會說話,今日神職人員靠口才吃飯,走上「藝人」路線,不僅極度危險而且很 容易彼此競爭比較,相當嚴重地遠離了聖經。 身為神職人員必須搞清楚,「上帝會說話」比「我會說話」重要億萬倍,一個被神揀選傳 道的人,就算是「啞巴」,神都能使用。 神職人員不悔改,審判就從這裡開始,這一直是舊約先知的主要信息。 這個時代需要能夠活出信仰的傳道人。 3.神學混亂,無法無天 當年路德最難以忍受的就是「神的道被混亂」,連教皇要他認錯,他都屹立不搖說出千古 名言:「這是我的立場」。 路德很幸運,在他前後;很多像他這麼堅定的人,都被教皇直接送回上帝面前說這些話了 ,教皇只說路德是「上帝葡萄園的野豬」,也算神的恩典,讓他掀起改教的腥風血雨。 今日的神職人員都是幸福的,不管你是什麼立場,都沒有生命危險,但是說也奇怪,多數 神職人員反而選擇「沈默寡言」,明明錯誤的教導隨處可見,牧師跟神學院老師卻很少挺 身而出,在講台上以「先知」自詡,下了講台卻當「仙人」不食人間煙火,這種「識時務 神學」「知進退解經」也算當代的神學特色了。 教會歷史本來就是百家爭鳴的紀錄片,各種神學思想因應教會外的潮流與教會內的異端產 生激烈對話,因而留下珍貴的信仰資產,我們很少看到一個時代像今日教會的信徒對教會 歷史這麼陌生,對神學這麼冷感,對「能力」卻又這麼熱情的。 歷世歷代的「復興」都是回到神的話,偏偏現在教會呼喊的復興都是「看得見的熱鬧」, 跟聖經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傳統教會非常看重真理辯論與談論,或許五十年前,教會還在這個軌道上,所以去教會多 半從查經班開始,但現在不同了,「實用」才是主流,如果「減肥禱告文」有用,異教徒 也很樂意接受,所以成功神學當道,教會湧入大量基要真理不清楚的「信徒」,教會領袖 要的是「業績」(人數與奉獻),真理只是招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很多教會已經成 了「高舉聖經,卻顯然違反聖經」的地方,難怪信徒會出走。 不過;只要偏差的教導猖狂,神學就會自然被導回正軌,這是歷史的教訓,透過網路,相 信「純正的道理」更容易傳遞,雖然人的耳朵厭煩真理本來就是末日特色;但並不代表真 理噤聲,相反地;堅持真理的人必將屹立不搖,如同挪亞打造方舟,當洪水來的時候,真 理就顯明了。 真正的教會是信徒分享神的話,神的話是活潑的,不必用「順福才蒙福」來營造一言堂, 我們寧可看見激烈的神學辯論也不願意看見不求甚解的信徒。 當「中央廚房」成為教導主流,當愈來愈多的禱告會也上線加入有恩膏的教會,當教會增 長可以用方法傳遞,神學已經送入加護病房,這時候,就是改革的時刻。 神學作為知識系統,前途黯淡,但是神學作為顯明真理的管道則是無人能擋。 神的話不再限於神職人員,而是每個信徒衷心的渴慕,這樣的時代,必將來到。 結論 不管你的教會多少人,教堂多輝煌,都很難勝過天主教的輝煌,也無法與以色列聖殿相比 ,但是;這些都被上帝丟棄了,因為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不管你的教會領袖多優秀,組織多嚴謹,事工多崇高,都是過眼雲煙,不會是主軸,也不 是一個真基督徒心中追求景仰的。 我們對上帝的熱心與敬拜都必須「在基督裏」,不是出於人意跟血氣。 神的掌權無庸置疑,信徒不必對教會灰心失望,我們只需要打開眼睛看清楚,現存教會已 經是舊皮袋,因為一來組織太老舊,二來太倚賴神職人員,三來沒有堅定的真理。 未來如何?讓我們睜大眼睛仰望神,或許「寧靜宗教改革」正在展開,這一次;沒有馬丁 路德,卻有許多被聖靈充滿的人,像當年默默無聞的彼得,挺身而出,水滴釀成大海,細 微的震動終將引起海嘯,若甘年後;新風貌的教會將會誕生。 在這之前,我們只能儆醒,不要跟隨潮流,不要聽人說基督在這裡或在那裡,我們要好好 研讀聖經,好好傳福音,領人信主,不要迷信名牧,不要盲從某種神學路線,要跟其他基 督徒彼此相愛,不要高舉人,小心堂會的本位主義,遠離結黨的基督徒。 新酒一定會裝在新皮袋,神會做新事,這就是教會的盼望。 -- 「惡人掌權,是因為好人無所作為」──《希特勒‧惡魔的崛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2.105.94.91
wees:只能推了 04/09 09:23
shem7:PUSH~~ 我現在的教會正是改革中的教會 雖人少但卻直達中心 04/17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