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ristianit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itos (麥子)》之銘言: : ※ 引述《knightyu (邁向下一個階段)》之銘言: : : 我針對這四個字寫了一篇文章,有點長所以就沒有貼到這邊來 : : 主要是討論耶穌到底為什麼哭這件事情,有興趣的可以點連結 : : 並請批評指教,謝謝 : : 文章連結:http://ppt.cc/nhjh (ps.因為是FB網誌,所以要麻煩大家登入一下唷) : : ==下面是前言== : : 約翰福音 11:35 耶穌哭了。 : : 這是聖經當中最短的一節經文,也是長年在教會裡的信徒熟悉的一句話 : : 在約翰深動的描寫下,當伯大尼的馬利亞俯伏在耶穌腳前 : : 當與馬利亞同來的猶太人也在哭的時候 : : 約翰寫下:「耶穌哭了。」 : : 這四個字成為這個神蹟中最有畫面的一個段落 : : 但是耶穌到底為什麼哭呢?這就成了另外一個問題了。 : 對於引述的部份就不加以討論了,畢竟那是其它人的看法,不是你提出來的論點。 : 我先整理一下我對於你的論點的理解,有誤請指正。這個論證主要想要證成的描述是: : 「耶穌哭了的主因(更重要)是難過和生氣周遭的人如此小信(信心不完全)」 : 而作成這個推論的重點有兩點: : (a) 耶穌並不是為拉撒路的死而哭,因為耶穌早已知道拉撒路必死必復活。 : (b) 耶穌指出拉撒路將復活時,門徒、馬大與馬利亞以及當時的眾人都不信。 : 因此,耶穌既然不是為拉撒路的死哭,必定是為了眾人小信而哭。 : 細節我就不重提了,都在原文的連結裡面,這是我看到的兩個重點。 : 看完這篇文章時,我認為這樣的論點很好,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 唯一會讓我有疑慮的地方是,這個論點和常在教會聽到的「想當然爾」式的講道很像, : 也就是從頭到尾聽起來都很合理,但是缺乏充份的證據排除其它的可能性。 : 雖然詳加考據以後可能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但一開始的推論並不充份。 : 1. 原作者的第一個陳述,是建基在耶穌對於拉撒路病得要死這件事的態度。 : 因為耶穌早就知道拉撒路必死必復活,所以就不會因為拉撒路的死而哭。 : 如同原作者所提的,在第四節、第十一節,耶穌早已知道拉撒路可以復活, : 在第六、第十七、第十八節耶穌並沒有趕路去救拉撒路,而是讓他死去, : 在第十五節甚至因為這件事能叫眾人相信而感到「歡喜」,由這些地方看出, : 耶穌知道拉撒路必死必復活,且以此作為機會叫眾人能夠相信, : 因此耶穌不是為這件事哀傷,而是為這件事歡喜,所以耶穌並不為此而哭。 : 如果這樣的立論是可信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這樣的立論推廣到其它的情境, : 認為凡是耶穌知道這是「暫時」令人哀傷的事,但「隨後」就會被修正, : 這樣的事就「不足以」讓耶穌感到「情感面的哀傷」呢? : 例如我們可以說,當耶穌道成肉身來到這個世代,就知道這個世代的人小信, : 也知道他的到來,他的教導與神蹟奇事,可以強化這個世代的人對上帝的信心。 : 如果耶穌早就知道這些事情,那麼耶穌為什麼又會為了這個世代的人小信而哀傷呢? : 在原文當中,把「早已知道」、「計劃之中」、甚至是「耶穌為此歡喜」, : 當作是耶穌「絕對不是因為拉撒路死了而哭」的理由。這個理由並不充份。 : 如果「早已知道」和「計劃之中」就可以說明耶穌不會因此而哭, : 經過這種推論以後,基督教的神就會成為 Apatheia 那樣的神, : 因著其全知的神性,所有的事皆在「早已知道」和「計劃之中」, : 因此神並不會為任何事而哀傷。這樣的推論就與原文當中所引的觀點不同。 : 更甚者,同時也與「耶穌為眾人小信而哀傷」的論點互相衝突。 : 因為眾人當時的小信,和耶穌所為能叫眾人相信,也是早已知道且在計劃之中的事。 : 2. 也許有人會認為,耶穌都已經因為自己不在拉撒路身邊,致使拉撒路就這樣死了, : 而「歡喜」,因為可以叫這些人相信。因此耶穌一定不是為了拉撒路死了而哭。 : 認為「哭」和「歡喜」是兩個相對的情感,不會同時對同一件事有這兩種情感。 : 但即使採用這樣的立論,也不夠充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使某個親人 A , : 因為病了而需要移植腎臟,而親人 B 正好符合條件也願意捐贈, : 在手術之前親人齊聚一堂。眾人會為親人 A 可以因此得到延續生命的機會歡喜, : 但同樣會因為親人 B 必須要受手術之苦,以及後續生活受影響而哀傷。 : 即使是同一件器官移植的事,仍然可以存在兩種不同而看似矛盾的情緒。 : 雖然不見得是比較好的解釋,但這一段經文仍然可以解釋成, : 耶穌在還未見到拉撒路之前,情緒上主要是為了這一次的機會可以叫眾人相信, : 這樣建立眾人信心的大好機會而歡喜。但是一到了拉撒路的家鄉, : 看見眾人的反應,拉撒路已死的這個念頭在短時間內就強過原本歡喜的念頭, : 想到拉撒路病得要死所受的苦,想到馬大和馬利亞在情緒上所受的苦, : 想到與拉撒路親近的眾人在這件事上所受的苦,雖然這件事終究要建立眾人的信, : 但對於過程當中所面對的這些苦,耶穌在情緒上仍然感到不捨與不忍。 : 這樣的情緒在此刻才湧現出來,以致於耶穌為此流下眼淚。 : 3. 原作的第二個陳述主要是討論眾人不信的表現,致使耶穌為此感到哀傷而哭。 : 主要的論點之一是馬大表現出來的行為並不如她口所說的話那般有信心。 : 並且認定馬大當時「不相信」拉撒路會復活,便是一個小信的表現。 : 但我們重新檢視這段經文,耶穌雖然多次提說「這病不至於死(v4)」、 : 「我去叫醒他(v11)」,表明耶穌已說明拉撒路必復活,而不信此事便是小信的表現。 : 但這些話是對著門徒說的,不是對著馬大說的。換句話說, : 馬大可能並不知道耶穌此次前來是打算要叫醒拉撒路或說使拉撒路復活。 : 從經文上也沒有充份的證據說明第四節所提的話,有透過傳話傳回給馬大與馬利亞。 : 因此在此刻,馬大與馬利亞認為拉撒路就這樣死了,等待末日復活, : 並不能認定就是小信的表現,因為這是一般信徒死後將會經歷的過程。 : 在這裡馬大並沒有特別的理由要相信耶穌是計劃即刻復活拉撒路。 : 耶穌也並沒有給予馬大這樣的應許。 : 4. 相對地,馬大當時的信心甚至是大過一般的信徒。我們重看一次她與耶穌的對話, : 當馬大一邊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時,看似埋怨耶穌不早點來, : 但後面卻跟著一句「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 : 這代表馬大相信即使耶穌不早點來,仍能向神求,無論求什麼神都必賜下。 : 但此時拉撒路人都已經死了,馬大心中到底期望耶穌向神求什麼呢? : 除非拉撒路能死而復活,否則在此時不論求什麼,也都已經為時已晚。 : 因此第二十二節的對話可能可以視為,馬大請求耶穌使拉撒路復活, : 因為這時的「求」,最有可能求的就是「使拉撒路復活」這件事。 : 當二十三節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時,馬大更進一步地要求確據, : 馬大求的不是「末日復活時的復活」,而是「現在的復活」。她一再表示自己相信, : 就是希望耶穌能答應這個請求,甚至暗暗地叫馬利亞來,希望兩個人一起向耶穌請求。 : 也許馬大跟馬利亞早就想好要怎麼向耶穌求,因此當馬利亞見到耶穌的時候, : 所說的話和馬大一模一樣,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耶穌在,拉撒路就不會死。 : 而耶穌的能力並不受時間的限制,即使在當下,耶穌仍有能力使拉撒路不死。 : 雖然上述的解釋也不見得比原文的解釋更妥當,但的確也是一種可能性, : 說明馬大和馬利亞不只是相信耶穌有能力可以在當下使拉撒路復活, : 她們所說的話甚至代表她們正在向耶穌求這樣的神蹟,求耶穌使拉撒路復活。 :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解釋經文,就無法說明耶穌是因馬大和馬利亞小信而哀傷。 : 5. 原文認為馬大的信心不足,另一個立論是馬大阻止挪開墓穴的石頭。 : 但從經文來看,其實我們並沒有看到耶穌給出要當下使拉撒路復活的應許。 : 從二十一節到二十七節的對話,雖然多次有復活的應許,但對馬大而言, : 指的仍然可以是「末日復活的復活」,而不一定是「當下的復活」。 : 當耶穌來到墓前,馬大可能並不知道耶穌只是想要看看拉撒路的遺體, : 還是打算要使拉撒路復活。因此馬大才提醒說拉撒路必定是臭了腐爛了, : 這樣的對話除了提醒以外,甚至可以視為馬大再一次的請求耶穌使拉撒路復活。 : 而這一次耶穌的回應終於給了馬大直接的確據「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v40)」。 : 因此馬大就讓眾人把石頭挪開,如果馬大真是不信,可能不會讓眾人挪開石頭。 : 6. 原文提到三十三節和三十八節所說的「悲歎」,認為這樣的情感是非常難過的, : 裡面混合著生氣和不悅的悲歎。並且用反問法認為耶穌生氣,是因為眾人小信。 : 原文所提的眾人是把門徒、馬大和馬利亞都算在內,當然也包括猶太人。 : 在原本的論述當中,似乎是把這些「眾人」都看作是一樣小信的人, : 致使惹耶穌生氣和不悅。但這樣的解釋也未必很通。 : 首先,三十三節和三十八節很明顯都是當耶穌看到「猶太人」時的反應。 : 「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v33), : 「其中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 : 耶穌又心裡悲歎(v37-38)」。從經文上來看,在門徒存疑時(v12,v16), : 或者是馬大存疑時(v21-27),耶穌並沒有悲歎,而是遇到猶太人才悲歎。 : 在第八節也說了「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裡去嗎?」, : 猶太人當時對耶穌採取的態度極為不友善,不僅是在神蹟之前質疑耶穌 : 「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v37)」,甚至有一些在神蹟之後還去找法利賽人, : 最後致使眾人「商議要殺耶穌(v53)」。如果要說耶穌是因為眾人的小信而悲歎, : 但門徒、馬大與馬利亞,以及一部份的猶太人在神蹟之後就信他了(v45), : 這些都是在耶穌已經知道的計劃之中,耶穌為何要因此而悲歎、生氣、憤怒、不悅? : 從這段經文來看,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耶穌看見的是這些猶太人的「不信」, : 而不是「小信」。這些人不單單是信心不夠,不是像門徒或馬大與馬利亞, : 他們只是不懂耶穌所要做的是什麼,雖然相信卻可能信心不夠。這些猶太人, : 他們的態度是要「拿石頭打耶穌(v8)」,甚至「商議要殺耶穌(v53)」。 : 相對於看見拉撒路復活,看見神的榮耀就相信的門徒、馬大、馬利亞和部份猶太人, : 其餘的猶太人卻是直接看見了神的榮耀,都還是「硬著心不信」。 : 如果要解釋耶穌的悲歎是因著這樣的「不信」,會比解釋是因著眾人的「小信」, : 更能解釋為什麼面對門徒和馬大的時候耶穌並沒有這種生氣與憤怒, : 但是看見這群就算見了死人復活的神蹟也不信的硬頸猶太人時,卻靈裡憤怒。 : 7. 另外一方面,在原作當中似乎直接把「悲歎」和「耶穌哭了」兩者連結在一起。 : 認為是「眾人的小信」,致使耶穌「悲歎」或說「靈理憤怒」, : 並且也導致「耶穌哭了」。但其實從經文上來看,這兩者可能沒有關聯。 : 耶穌可以單純是為了拉撒路的死而哭,單純為了猶太人的不信而悲歎, : 並沒有強烈的證據說明悲歎與耶穌哭了有關,認為兩者都是出於「眾人的小信」。 : 8. 最後結論的地方也有一點小矛盾,在前面原作提說耶穌因人的小信而悲歎, : 這樣的悲歎是帶有生氣和不悅的意思。後面的結論卻說, : 「上帝大可用怒氣去面對這一切,但祂卻用眼淚表達祂愛我們到底的心」, : 但照原作的邏輯,「悲歎」其實就是一種生氣和不悅,也是一種憤怒。 : 如果照原作的說法,耶穌在「悲歎」之時難道是用怒氣在面對人的小信嗎? : 如果是這樣的話似乎又與結論時所作的結語有所矛盾。 : 而因為前面的推論有許多證據不充份的地方,導致結論對我而言, : 也一樣缺乏充份的證據。同樣的經文,也都存在另外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 除非能充份說明這樣的解釋勝過其它的解釋方法,否則不能輕易否定其它解釋。 : 結論可能講得都對,但可能不是透過前面的推論可以推出來的。 : 當然結論裡面也有可能有一些地方是不對的,只是也可能不能靠這些經文否證。 : 我沒有被說服耶穌流淚一定不是為拉撒路流的,或者一定不是出於同理心。 : 我對這段經文沒有特別的研究,也沒有讀過它特別多次,也沒有考據聖經經文原文。 : 只是看了原作所提的這些論點以後,自己再讀一次把讀到的感覺整理出來。 : 我認為同樣是這段經文,單純從原作提的推論來看,並不能否定其它解釋的可能性。 : 但我對這段經文沒有深刻的研究,所以我也不會去主張某一種解釋才是對的。 : 也許耶穌哭了不單單是為一個原因,也許是同時為了好幾個原因而哭。 : 也許我們也不需要試圖將耶穌哭了,簡化到特定的一個原因,非甲則乙。 : 如果真要將耶穌哭了簡化到眾人的小信,我認為還需要更強的證據,目前這樣還不夠。 : 除了這個解釋的推論本身也有一些問題,而且證據也不夠充份以外, : 畢竟耶穌因拉撒路的死帶給眾人的苦而哭,又因猶太人的不信而悲歎, : 看起來也不是那麼不合經文不能接受的解釋。 在這裡就必須去看二性論的多種論述以及一志論為什麼被認為是異端 在二性論中,耶穌是具有人-神二性 多種論述的差別在於"二性並存""神性主導""道成肉身"之類的差別 從耶穌最後在十字架上 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 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馬可 15: 34 顯示耶穌並不是全然的神性主導 其他正如sitos所論述 此時就要去看看"魔戒"(最近有人寫關於魔戒的文章) (不要懷疑,魔戒是純粹的基督思想具體化的文學作品) (JRR Torkien的朋友寫的納尼亞傳奇則是另一個基督思想具體化的文學作品) 耶穌有權柄,但是他不是全能全知 因為全能全知不在人子這個位格上 -- 從一個懷疑論者的觀點來看聖經跟基督文學是很有趣的lo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48.221
C2C:推這篇! 01/04 17:50
deathcustom:我被吸吐吸推文了\(^口^)/ 01/04 18:06
C2C:...... 01/04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