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hristianit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goo.gl/s1FOkF http://www.hkchurch.org/GenericStyles/Content.asp?ID=11381&PaperID=0010 中間兩段批評部份教會以道德主義,教條主義取代靈性,教徒的存在意義只餘下人頭, 恰恰就是自由地區的華人教會(這點相信台港美澳紐的教會也會犯下)的最佳寫照…… ------------------------------------------------------------------------------ 為何我們表現得這樣「法利賽」? 胡志偉   「想像一下,好比你搬進一棟擁有大幅落地窗的房子,從這扇窗子你可以俯看雄偉的 美景,白雪靄靄的群山環抱著廣袤的湖水。你擁有最好的包廂,可以觀賞暴風雨的形成, 看見色彩斑斕的陽光,投射在岩石、樹木、野花和湖面之上。你為這樣的景致著迷。一天 好幾次,你會中斷手邊的工作,駐足窗前,欣賞這令人屏息的景色,周遭的植物和天象, 變化猶如怒放的煙火。一天下午,你發現有鳥糞落在窗子上,你立刻提了一桶水和毛巾, 將窗子擦拭乾淨。幾天之後,暴風雨來襲,窗戶留下幾條斑痕,於是你又搬出水桶。   又有一天,不請自來了一群手指髒兮兮的孩子,他們走了之後,你發現玻璃上滿是污 垢。他們前腳才剛踏出門,你就急忙提了水桶出去。你如此以這扇落地窗為榮,那真是一 片巨大的窗戶。但是很驚人,竟然有這麼多莫名其妙的東西黏在上面,破壞視野,使人分 心。為了保持窗明几淨,你變得神經兮兮,收集了一大堆梯子、水桶、滾軸,裡裡外外還 搭了架子,以便隨時可以搆得著困難的角落和高處。你擁有北美最乾淨的窗戶——自從你 透過它看出去,已經好幾年過去了。就這樣,你成了一個道地的法利賽人。」(242頁)   這段描述來自老師畢德生牧師所著《耶穌的道路》(The Jesus Way),今日不少擁 有大幅落地玻璃的堂會正不自覺地走向「法利賽」模式。也許不是「目標導向型」,不是 「小組牧養型」,更不是「使命導向型」,乃是「法利賽型」為我們真實運作的模式。   畢德生牧師指出「法利賽派」發展到了新約時代,有兩個不幸的現象。「其一,對許 多法利賽人而言,這許多累積的條文習俗,已經變成僵化的盔甲。猶太人的身分特色雖然 被保留了,但是經過幾百年,猶太身分著重外表更甚於內在。他們成了宗教界的甲殼動物 ,所有骨架都暴露在外。其二,法利賽人變得心胸狹窄,像著了魔似地,注重一切有關個 人行為的細節。」(241-242頁)   就筆者所接觸的教牧與信徒,越是信仰保守的,就越容易混淆了聖經與傳統,甚至把 本身傳統凌駕於聖經真理之上;對一切生活要求,假設「嚴格」更好與更屬靈,並常把個 人或部分人的道德標準套用於所有人身上。華人教會常把「靈性」簡化為「道德主義」, 教牧與信徒只要外表「敬虔」,常常聚會,或熱心堂會以內事奉,毋須理會其對人的態度 如何。就「自然教會發展」量度的健康質素,香港有參與的堂會(240間),過去數年以 來最弱的項目離不開靈性。「自然教會發展」關注的不是出席多少聚會次數,乃是信徒於 堂會以外的信仰實踐。   北美「巴勒研究所」(Barna Research Group) 近期發表二○一二年十一月調查報 告,發現只有14%基督徒能在態度與行為像基督,卻有51%基督徒在態度與行為更像法利賽 人。研究指出福音派信徒較其它派別態度上像法利賽人,而行為則像基督。Kinnaman解釋 為何福音信仰人士被評為「虛偽」,他們獨特之罪為出自不當動機而作了正當之事。   上述研究指出自以為義的信徒常有以下態度:難以與那些常做壞事或生活習慣的人為 友;這不是我的責任幫助那些不能自助者;我慶幸是基督徒當我見到別人的失敗與過錯; 我相信要站出來反對那些違反基督徒價值的;跟從神的規例好過那些不遵從的。放在本港 場景,我們在公共課題常公私不分,並錯誤地把聖經要求道德操守加諸外人身上,難怪公 眾與媒體常對基督教的觀感有負面成份?我們在一些課題高調地要求教會名義參與,在另 一些課題卻聲稱不能要求教會參與,這種雙重標準或選擇性「聖潔」與「公義」,自然令 人難以信服。   將臨期正是預備心靈,等候省思的日子,讓我們思考施洗約翰的言行,「看見許多法 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三7-8) 「法利賽式」信徒只會否定恩 典,注重可見細節,甚至過度專注在次要之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198.13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