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llegeForu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Zarathustra (le sourire fatal)》之銘言: : 讀完了,寫得不錯。Lacan 跟 Zizek 的理論都用上去了,只是這方面 : 寫得稍嫌簡略了一點,讓讀者意猶未盡,尤其是對像我這樣就精神分析沒有 : 研究的讀者來說,總覺得不夠。也許你下次可以嘗試用註解來詳加說明,一 : 方面不影響正文的論述順暢度,另一方也可以讓讀者有更深入的瞭解。 其實我也這麼覺得 (我的預設讀者恐怕對拉岡精神分析要有背景知識 這樣又好像太機車了) 不過再加上註腳似乎嫌冗贅了 你要不要specify一下是哪邊需要特別解釋? : 還有幾個翻譯的問題。註釋6提到darstellen跟vertreten的區分,就我 : 自己的閱讀經驗,前者常被用來指某種言說或理論的「呈現」或「提出」, : 後者則多指某人對另一人的「代表」,譯成英文應該都是如你所說的:有雙 : 重意涵的"represent"。這邊你引了Spivak說的這兩個字的區分與共謀,是 : 指知識份子darstellen並vertreten底層人民時可能會產生的流弊嗎?這邊 : 我讀得不太清楚。 你說的大體上沒錯 但darstellen比較有美學上的涵義 Spivak就特別解釋說, 這個字是從 dar(da, there) 加上stellen (to place) 組合而成的 比較貼近英文中的 portray, describe, re-present(再現) 至於vertreten, 則較有政治上的意義 treten相當英文中的step和tread 其實就是step in one's shoes的意思 也就是在政治上代言 Spivak之所以提到這些,就像你講的,是希望知識份子在大聲疾呼 要為某些弱勢者"代言"時,不要忘了自己同時在為他人"再現" 這些弱勢者的形象,也因此很可能是偏頗不全,充斥了自己的 偏見與專斷的. Spivak的態度其實蠻悲觀的,她認為社會中的底層非常難以 為自己說話,而總是被他人再現與代表,但一旦這些弱勢者 有能力自己發聲時,通常他們根本已不再是底層人民(subaltern)了 : 再來是Oeffentlichkeit這個字,你翻成「公共空間」。我猜你用這個 : 字應該是從Habermas那本任教資格論文(Habilitationsschrift)《公共論 : 域的結構變遷》(Strukturwandel der Oeffentlichkeit)來的。有人譯成 : 「公共論域」,因為Habermas強調的是一個理性溝通與實踐言說的場域與情 : 境,且不是一個實存性的具體建制,而是在言說論辯中不斷展開的過程。這 : 個譯法你可以參考一下。 譯成論域雖然把握住了Oeffentlichkeit的抽象性與動態感 的確讓人不會誤以為它是某種既存的機制, 但在Habermas的用法裡,Oeffentlichkeit還是同時有 具體空間(如咖啡館之類的公共場所)的意思,但如果譯成論域, 這樣的意思好像就跑掉了 但在中文的用法裡, "空間"能同時兼及抽象與具體雙重的涵義, 所以我比較傾向譯成空間 : 另外,tautology你譯成「同義反覆」,我看過有人譯成「套套邏輯」, : 倒是頗有喜感的。 :p 我以前都是譯成套套邏輯的(比如說評福山的誠信那篇) 不過後來有人說看不懂 所以就換種譯法啦 : 最後,signification向來都譯成「意義生成」嗎?不過依照你在文中對 : Lacan意義生成理論的說明,我覺得這個譯法不錯。 我也忘了有哪些人這樣譯過 只是直覺覺得就是這個意思 你有看到哪些較常見的譯法嗎? : 暫時就先想到這些。 還是你最認真讀了我的文章 嗚嗚 真感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ppp-7-143.Hsichih-dial.pagic.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