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餐後問答   陳了翁,日與家人會食,男女各為一席。食已,必舉一話頭,令家人答。一日問曰: 「並坐不橫肱,何也?」孫女方七歲,答曰:「恐妨同坐者。」 譯文:   陳了翁每天與家人一起吃飯,男、女各一桌,吃完後一定出個問題讓大家回答。有一 天他出了一個題目:「兩個人並坐時,為什麼手肘不能橫擺在桌上呢?」七歲的孫女回答 :「怕妨礙到鄰座。」                   極輕條款   沈文端家居,將律例中極輕條款盡數摘出,與家塾子弟閒中講解,使彼知世俗所謂無 傷者,皆法之所不能為也。而懍然不敢肆矣!甚為檢身一助云。 譯文:   沈文端回家鄉時,把法律中很輕的條文摘錄出來,跟家塾子弟講解,讓他們了解世俗 中覺得無傷大雅的,卻都是法律中規定不能做的。讓他們產生警覺,不敢輕忽放肆,對檢 點自己的生活、檢視自我的生命有很大的幫助。 按語:   中國人禮的形成是由生活中點滴薰習而來的。若我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會發現,在我們 小時候有很多細節父母都會仔細地教,譬如有客人來時父母並不自己動手招待,而是叮囑 孩子請安、恭敬地倒茶水,如此一來父母的朋友會認識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便形成很廣大 的網狀結構。小時候父母也會叮嚀我們到別人家不能亂闖,即使對方家門沒關也要敲門, 等對方應門了才可進去。在其中,小孩子隨著父母學習如何與長上應對進退,同時也在與 人相處中學習關懷他人、以別人為重,這些生活儀節就是教育的重點。在小孩子的世界裡 ,「我」是很大的,而大人要教孩子的,就是幫他認知外面的世界,在與人的互動中養成 謙虛禮讓的人格特質。反觀現在的孩子,父母的朋友來時,便一溜煙躲到自己房間裡打電 動,他的世界與父母的朋友是沒有關係的,也因此失去很多學習的機會。   禮是中國很優美的文化,美的東西都有它的禮節。遺憾的是當它的內涵漸漸消失,我 們所認識的禮只剩表面的形式,五四運動時喊出「禮教吃人」的口號,即認為禮教壓抑了 人性。事實上,中國人成就的是群體文化,儒家講禮,其核心在「仁」,即是以別人為中 心,重視如何在人際關係中推己及人,使自我與對方共同在其中增長提升,讓世界變得更 和樂,由此發展出人我間應有的禮法分際。   陳了翁的故事是最典型儒家教育的公案。為什麼不能橫肱而坐?因為妨礙別人!現代 人很容易「旁若無人」,只注意到自己,別人似乎是不存在的,結果我們便在不知不覺中 傷害到別人,別人因為不舒服也想來傷害我們,造成彼此的關係愈來愈糟。儒家所講的禮 是「推己及人」、「克己復禮」,起點很簡單,就是從「我」開始想,我所不願意的,相 對也不願讓別人承受。舉例來說,因為前面太多人插隊而使我們買不到票時,有人會認為 :「太不公平了,下次我也要插隊。」但儒家的想法是:「我受到別人這樣的傷害,以後 我絕不傷害別人。過去的我也常用這種方法傷害別人,以後我絕不這樣做了!」   但當這種發自內心為人著想的心消失時,人與人間相處時的禮看起來就變成了僵化的 教條。我們現在的教育並沒有好好教孩子如何懂禮,最後只能靠法律來約束行為,所以說 「出於禮則入於刑」。在校園裡現在流行打破權威,主張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這是有好 處,但若沒有把眼光放遠深入觀察,會產生弊端。傳統的師生關係不是靠權威制約,它真 正的力量是靠禮來維護,禮是發自內在敬重的心,外顯於行為上產生端莊的效果。但當內 涵不見而徒具形式時,師生關係就變得很嚴肅,於是便有人主張打破師生關係的分際,而 那份學生對老師敬重的心情也就完全消失了。   民國初年,有人跟印光大師說:「你們佛教拜那些泥塑木雕是死的東西,真是迷信。 」印光大師回答說:「那些佛像可能是泥塑木雕的,但我的心可不是泥塑木雕的!」不懂 得內涵只做形式的確很辛苦,但若懂得內涵去做,一樣的事情則愈做愈快樂。現代人只看 到傳統教育的流弊,但卻未見流弊產生的原因,正是我們愈來愈把握不住它深遠而美好的 內涵。而此時我們所要努力恢復的,不是古老生活的「形式」,而是代代相續、由親民而 至天下平的美好胸懷。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再想想師父對我們的教育理念,便 會對傳統中國教育的好處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已獲得同意轉載 http://bwmc.org.tw/Tvo/tvo_106/tvo_106_05.htm --    一般人遭遇挫折、不順時,瞬間會生起一股勇氣,去做傷害別人的事,    以為這股勇氣可以保護我們,實際上,這是愚勇,    別人不一定被我們傷害,我們卻先傷害了自己!    既破壞內心平靜,又使自己失去理智,傷害別人,當下就失去快樂。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12.158
little1:借我轉一下喔!謝謝!140.112.153.197 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