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nz938 (新知涵養轉深沉)》之銘言: : 中國一開始並非作為文明國度之意, : 只是單純形容地理位置, : 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才帶有道德涵義。 謝謝您的指正,我的前文的確忽略了「中國」的最初原始意涵,而專注於先秦 時代的主要意涵。我這篇文字本是一本書稿中的一段內容,承蒙您的協助修正 。nnz938先生,如果您願讓自己的名字列在我書中序言的感謝名單上,請發信 將您的本名寄來我的信箱。 此外,您前文所引的一句「《詩˙民勞》:“會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思就 是居中央,要來統治四方。」。此句作者引用及解釋詩經原文有誤,《詩經‧ 大雅‧生民之什‧民勞》原文應是“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我將《何謂「中華」─「中國」與「華夏」》一文,改正如下:   所謂「中華」一詞,乃是「中國」與「華夏」的融合詞,大約始 於漢末魏晉時期;《晉書‧列傳第三十一‧劉喬傳》就記載了西晉時 劉弘上表,已使用「中華」一詞。至於「中國」與「華夏」兩詞,在 先秦古籍裏早就已經出現;例如《詩經‧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 ,中國微矣」、《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尚書‧周書‧梓材》 「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尚書‧周書‧武成》「華夏 蠻貊,罔不率俾」。   「中國」一詞,主要乃是先秦古人用以意謂“文明中心之國度” ,用以相對於當時四方文明落後的地域。根據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 字的故事‧第十二章》,「中」字的甲骨文與金文,乃是代表“軍隊 指揮中樞的旗鼓形像”。商周時期甲骨文與金文的文字圖像裏,「中 」字是一根附有大鼓的旗桿,桿上有著旗幟飄揚;所以《說文解字》 裏,「中」字的古篆文,中間並非平直一豎,而是有著彎曲,正反映 了旗幟飄揚的形象;後來旗幟形象被刪去,只剩下旗桿與大鼓,就是 現今「中」字的形象。在商周時期的青銅雕飾裏也有類似圖像:在指 揮旗鼓旁有著執戈兵士在擊鼓,旗桿底部旁邊還附有金屬圓鑼;正符 合了中國古代「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傳統指揮信號。所以「中」 字原義,乃是源於「軍隊的指揮中樞」;指揮中樞必然是在大軍內部 ,受到重重保衛,所以字義引申成為《說文解字》所述:「中,內也 」。因此,「中國」此詞在上古的商周時代,首先用來指稱“號令天 下的中央國家或中樞京城”;然後在東周的春秋時代,「中國」一詞 逐漸廣泛用在自稱“四方蠻族包圍下的文明中心國度”,而且還有軍 武守衛與號令天下的意涵,正如《漢書‧傳第十三‧陸賈傳》記載陸 賈所言:「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   「華夏」一詞,乃是古人用以意謂“禮儀服章之盛美”,正如孔 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卷五十六‧傳十年》注疏說:「中國有 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夏」字的《說文解字 》篆文,乃是刻畫“一人身形端正的頭首、兩手、兩足”,並下畫代 表“蹝行”之篆字,結合代表了“姿儀端正、曳步緩行之人”;這就 是中國上古時代,身著寬袍大袖的冠服衣裳(傳說為黃帝所制),而參 與典禮儀式的人物步行形象;正對應了孔穎達所釋:「有禮儀之大, 故稱夏」,所以《說文解字》說:「夏,中國之人也」。因而「夏」 字的上古原義,就相當於現代所謂的「文明人」;而中國最早建立的 朝代─「夏朝」─上古當時以「夏」為國號,其當時意義也就相當於 現代所謂的「文明之邦」。「華」字的甲骨文圖像,乃是一棵長滿花 果的大樹,引申意義是指“豐盛美麗”。古人用「華」字,來形容中 國服章文物之盛美,正對應了孔穎達所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所以「華夏」一詞,其原始意義就是“服儀盛美的文明人”;而融 會了「中國」與「華夏」的「中華」一詞,乃是意謂“美麗輝煌的文 明中心”。若以儒家理想意涵而言,「中華」此詞就是代表“道德美 善而號令天下的文明中心”。   所謂「文明」一詞,最早乃是《易經》用以形容八卦之〈乾〉〈 離〉兩卦的陽健光明之象。《周易‧彖傳》〈賁〉所謂:「剛柔交錯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正展示了現代中文的「文明」、「文化」兩詞之《易 經》來源:「文化」引申源自「人文化成」,翻譯對應了英文‘cult ure’一詞;「文明」引申意謂「人文昭明」,翻譯對應了英文‘civ ilization’一詞。《周易‧彖傳》〈同人〉更言:「文明以健,中正 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60.188
nnz938:是我的疏忽,多謝指正。 05/25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