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中至正:析釋士道之儒家基礎(文稿上篇) 東岐明    陽明智識研修苑 Amidha Institute for Intellectuality    http://amidha.myweb.hinet.net    [email protected]  ◎本人不使用電子郵件討論學術問題,欲與作者討論此文內容,   請至《儒學聯合論壇》〈解經堂〉 http://www.yuandao.com   此論壇雖以簡體中文為主,但也可以顯示與輸入正體(繁體)中文。  ◎引用網絡此文,請用下列兩者之一,作為網址出處:  (大陸)‧《原道東岐文叢》〈大中至正:析釋士道之儒家基礎〉      http://www.yuandao.com/boke.asp?intellectship.index.html  (台灣)‧《陽明東岐文叢》〈大中至正:析釋士道之儒家基礎〉    http://amidha.myweb.hinet.net/publications  〈稿序〉   此文終結了儒學千餘年來關於《大學》意義的爭辯,矯正了宋明儒學傳統下的 誤謬《大學》解釋,既還原回歸了原始儒學的《大學》意涵,也開創轉化了未來儒 學的士道發展。此文乃是《正解「格物致知」》一文的相關著作。《正解「格物致 知」》是在論述「格物致知」的基礎上,會通了儒道佛三家的修行觀念體系,以開 創士道的天性之學。而《大中至正》乃是在闡釋《大學》的基礎上,以會通《中庸 》《論語》,而融會了儒家諸子之學,以開創士道之學,也力圖完整地闡述發揚儒 家思想精義。關於此文提及關於董仲舒創作《大學》的考證論述,請參考已先行發 表的《正解「格物致知」(上)》一文。   此文名為《大中至正》,乃是可以意指“《大學》《中庸》的至正論釋”。現 在此篇文稿乃是《大中至正》一文所完成的前半段,因為其內容已經能夠完整闡明 正確的《大學》意涵架構,所以就先發表此稿,以補充說明以前已經發表的《正解 「格物致知」(上)》的文稿。相信曾經對於《正解「格物致知」(上)》一文有所疑 義的網友,再讀過此篇文稿,就能夠由此文《大學》體系的正確思想架構,來充分 理解《正解「格物致知」(上)》一文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因為《正解「格物 致知」》一文的修行理論內容,幾乎完全是佛道兩家之學,一般人恐怕一時難以理 解;所以我決定先行寫作《大中至正》此文,以先完成儒家之學的傳承轉化,才能 讓一般人容易理解。   此篇雖然名為文稿,但已寫作完備幾近定稿,將來全文發表時並不會再有大規 模更改,只是可能還會有接續其後的《大學》論釋。此文的重要論點如下:  ○論證了宋明儒學所闡釋的《大學》「三綱」,有著次序顛倒的錯誤,更有著意 義解釋的錯誤。  ○以《易經》卦義闡釋《大學》「三綱」,說明了三綱的正確次序與意涵。  ○說明了「止於至善」與儒家君子修養的深刻聯繫。  ○說明了「止定靜安慮得」的用意功夫,並會通了儒家「智仁勇」的三達德。  ○說明了《大學》與《中庸》的深刻聯繫。  ○說明了《大學》「三綱」「六意」「八目」之間的相互關係。 謝謝各方讀者的指教與討論。                東岐明 2006.10.28 於台北    〈文稿上篇目錄〉     ◎....大學原文     Ⅰ........士道     Ⅱ........三綱     Ⅲ........六意  《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綱〉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   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六意〉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八目〉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   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   謂知之至也。..............................................〈知本〉   〈大學後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  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  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  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  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  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  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  交,止於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  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  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  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  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  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  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  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  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  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  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  ,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  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  ;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  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  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  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  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  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  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  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  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  寶。」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  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  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  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  ,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  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  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  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  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  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  〈士道〉............................................................... .   『大學之道』 ※ ※ ※   《大學之道》文本乃是《大學》的核心精要,其內容乃是節錄自《禮記‧大學 》所載的古本原文,也就是南宋朱熹所訂的《大學‧經一章》再於其末加上一句『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全文可依其論述意涵,劃分為四段。第一段是條列 「大學之道」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第二段是條述「成德事 程」的「六意」─「止、定、靜、安、慮、得」。第三段是闡述「明德體系」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後一段則 闡釋了「大學之道」的政治實踐,乃是以「修身」為根本基礎。 ※ ※ ※   “大學”此詞的現代意義,對應著英文“university”,現今代表著現代高等 教育中統合多種研究領域的學術機構,然而這是沿用了古代儒家理想高等教育的“ 大學”一詞來翻譯“university”。現代高等教育在中英文上的學位譯名對應,以 “學士”對應‘bachelor’,以“碩士”對應‘master’,以“博士”對應‘docto r’的關聯詞組。這些學位的英文名稱,原本只是三種不同學習階段的身份象徵;而 中文譯名所共有的“士”字,究其意義淵源,正如“大學”對應著‘university’ ,也是與儒家理想傳統上的周朝教育體制有所關聯。是以中國當今的現代大學及其 學位,雖然是源自西方的學術教育傳統,但在名稱上,卻仍承接著中國文明自周朝 以來的儒學理想傳統。對於儒家理想而言,周朝之優良政治傳統,乃是在於注重文 教禮樂。而大學此種高等教育機構正是有著崇高地位,正如《禮記‧學記》所述: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 所以尊師也。』。   《大學之道》所謂的「大學」,也就是沿襲了儒家理想在周朝封建體制下的高 等教育機構名稱。東漢經學家鄭玄注釋《禮記‧祭義》『食三老、五更於大學』此 句,說:『大,音“泰”。下《大學》注“大”皆同。』,也就是認為“大學”之 “大”字,讀音為“泰”;所以《禮記》所指的「大學」,即相通於漢朝以後歷代 政府官方所主辦的最高教育機構「太學」。此種教育機構的內容與目的,正如《禮 記‧學記》所述: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   ,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   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禮記‧學記》所提的大學之道,是在簡介儒家理想的周朝禮制下大學的教育過程 與現實目標。而《禮記‧大學》所論述的大學之道,則是在說明儒家理想大學教育 的精神與宗旨。《大學之道》所謂的“道”,就是《中庸》裏「率性之謂道,修道 之謂教」所謂的“道”,意謂著理想教化的“方向”與“途徑”。“大學之道”即 是指稱此種理想高等教育的宗旨目標與實踐方向,其綱要就是緊接所述的三點:「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正對應著《禮記‧學記》中所述的現 實政治目的: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所以儒家此種大學教育的目的,主要並不是為了從事研究,而首要在培養儒家理想 的參政人才,以實踐儒家的民本政治理想。   此種儒家理想參政人才的基本典型,也就是秦漢以來兩千多年所謂的「士」。 周朝前期所謂的“士”,原本乃是基層貴族的名稱,正如《禮記‧王制》所述周朝 爵制:『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又如《孟子 ‧萬章下》所述周朝祿制:『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 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周朝至於春秋末期,由於封建制度逐漸崩壞, 而知識也普及到平民庶人,所以基層貴族與賢能庶民的身份逐漸混同;使得“士” 轉化成為智識階層(intelligentsia)及智識份子(intellectual)的代表名稱,而不 再僅是周朝體制下基層貴族的班爵名稱,正如戰國時代的《墨子‧親士》所述:  『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   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而儒家對於智識份子為人處世的理想典範,正如曾子《論語‧泰伯》所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因而儒家智識份子的進德修業也就正如《荀子‧儒效》所述:  『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聖人也。   上為聖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   古人常與「士」所並稱的「君子」一詞,乃是古代所用的一種敬稱。正如孔丘 被敬稱為「孔子」,孟軻被敬稱為「孟子」;而「君子」則用以敬稱一切具備君德 之人。「君」字是從「尹」「口」組合而來,原義乃是指稱“治理事務的發號施令 者”;所以「君」字的原義,並非是專指國家君主,而是泛指一切領導者。因而所 謂“具備君德之人”,也就是指稱“具備領導者品格的人”。孟子《孟子‧滕文公 上》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也就是將領導者視為勞心的智識份子 ,所以「君子」一詞也就是儒家對於具備君德的智識份子的敬稱。《大學》內容就 屢屢以「君子」來勸勉,所謂「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故君子必誠其意」、「是 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 諸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而《中庸》也是如此以「君子」來代表儒家理想 人格的典範,更又論述了「君子之道」,正如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儒家使用「君子」一詞作為理想人格的典範代表,乃是先 秦思想的習慣觀念。而儒家諸經之首的《易經》,其解釋卦義的諸〈傳〉,也是屢 以「君子」代表儒者典範。   但《易經》也會用另一詞「大人」來代表具有理想君德的人物,正如孔子《周 易‧文言傳》〈乾〉說:  『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言之謹,   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更闡釋「大人」天人合一的崇高人格典範而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   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所以南宋朱熹推衍“大學”兩字,而引申其字詞意義為“大人之學”。周朝時代所 稱的“大人”,也用以指稱從政官仕,正如《禮記‧禮運》所述周朝封建貴族的「 大人世及以為禮」,又如《墨子‧尚賢》所述戰國時代的  『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   ,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為說   ,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而對於儒家理想高等教育的「大人之學」而言,正如孔子《論語‧衛靈公》所強調 的「有教無類」,乃是超越了血緣貴族,而著重在培養出德術兼備的賢能士君子以 從政化民。儒家記述周朝理想制度的《禮記‧王制》,就說明了封建時代下的選拔 平民優秀子弟入學,所謂:  『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   ,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   造士。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   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子、群後之大子、卿大夫   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   因而《大學》所謂的「大學之道」,就是《中庸》所謂的「君子之道」,正就 是儒家理想的士君子之道,也就是儒家理想下智識份子實踐生命的進德修業之道, 也就是孔子《論語‧里仁》所謂「士志於道」所相關的「士道」。「士道」所根基 的政治體制─智識民主─也就是承繼了儒家士君子傳統的民主制度,而智識民主的 相關意識型態基礎也就傳承了儒家理想的「大學之道」。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7.121 armida:轉錄至看板 Taoism 10/29 00:39 armida:轉錄至看板 China 10/29 00:46 armida:轉錄至看板 Chinese 10/29 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