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akase (............)》之銘言: : 儒家的公私之分、義利之辯其實是個老題目了 : 簡而言之儒家的預設是個人和社會、個體和整體的諧和觀點 : 個體間性基本上不在儒家的考慮範圍內 不能推文有點不方便:P(鄉民當久了 哈) 其實我只是想問最後兩行的意思? 「個體間性」是指......?(應該沒漏字吧![是要說個體差異or競爭性嗎?]) 倒數第二行的意思我也有點不確定, 這是從指自然狀態下個體和整體、個人和社本來應該是諧和的嗎? (所以如果有不諧和的現象那就是……?)[不是質疑只是希望原PO多說些^^] 既然發文了就多問兩句,其實我對這個討論主題是很有興趣的, 不過多少也是有點困惑,要說「儒家」的義利之別還真是個麻煩題目, 因為我總覺得即使是儒者,對義利問題的說法也不是都盡相同。 (或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或儒者自身偏好來看義利,衍生的闡述角度也不盡相同) 前面多繞著孔孟說,但儒家也不是只有孔孟, 所以S大說得不錯,「些說法放在《論語》還可, 放在《孟子》、《荀子》就有待商榷了。」 像《易‧文言傳》說:「利者,義之和;…利物足以和義」;《荀子》也說: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利,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 這些要把他們放到和孟子一起講就有點頭痛了。 大概戰國中晚期以降,義利的討論越來越多, 儒者講「義」,也不能把「利」完全排開來講了吧! (所以易學庸中也都講了些經濟的觀念) 前面S大提到漢代董仲舒的「義利兩養」,大抵也是順著這個脈絡下來說的。 總之我的心得只是,要說什麼是儒家的義利觀恐怕還真不好答, 要說是孔子或孟子或荀子或某理學家的義利觀或許還能具體一點。 不過或許大傾向上還是可以講一些, 如果一定要從效果上說,「義」可以包含著「大利」大概是不成問題, (雖然就儒者來講,講義本來就可以不講效果的,或說效果是不勞思索費心的) 但要反過來從「利」去想「義」就會有問題了, 是非判斷是本來就存在於心中的先天價值,不需要經由效果來肯定, 換句話說,「義」不是由「利」來決定的,這點儒墨畢竟還是有點差異。 孟子的話雖會引起爭議,我以為他想強調的只是: 重要的是要著重在應不應該,忍不忍為上,不要被利動搖了心志,混淆了意念; 追著利跑,終究是無止息的消耗爭奪。 至於其他東西,前面S大講得很好的了, 引勞先生那段話當然也是很精要的,只是感覺還是不免理學架構色彩強了點? (話說用公私解義利好像也是到了理學才喜歡用的一組觀念, 用天理人欲講義利,又用公私講天理人欲,這幾組觀念才整個串起來的。) 我倒並不覺得孟子有那麼強的「普遍/個別」對立的觀念或了解? 要說「仁義」或「義」是有普遍性的當然是(人皆有之嘛) 但利難道就沒有普遍性嗎?(食色性也啊!) 或許放到大體/小體的區別來看會比較合適? [當然理學會說大體小體就是公私之別啊!不過我覺得好像稍微有點不同...... 因為這樣「公/私」說好像會含有某種輕視個別/私/利欲的危險?] [不能推文 結果發成一篇好長的問題Orz 請不吝賜教] --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Cheers! Juicybear's Playground:http://blog.roodo.com/juicybea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1.6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