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onfucian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 stanlyleu:話說,我記得法家也有一部份概念緣於道家思想。應該說思 03/28 22:20 : → stanlyleu:想的本質中,有吸收道家的思想在內而變,只是形式上.... 03/28 22:21 : → stanlyleu:問n大,什麼意思阿? 儒家最早的治國原則紀錄於道家?? 03/28 22:22 回應stan大的問題 首先 要強調"只有"部分" 如果扣掉"只有部分" 可能會演變成戰因..XD 儒家在治國上 有由內而外循序漸進的次第  在早期時 德 字亦有由內而彰顯之意 德字的最早寫法是 上直下心 也形容一個人有修身心時 心理正直而外無邪行 之貌 而這個次第論 最有名的當屬 禮記 大學中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了 在時代來看 道德經的著作時間較早 所以若有相似處 而我僅用"最早紀錄"來形容 並不失當 繼剛剛的 德 字論述 並依大學的四次第切入 來看道德經中這句話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其中身 家 鄉 邦 天下的次第論 當早於大學  並對各次第所有所需的 德 的特色 以精簡的文字作說明 儒家在軍事上 認為不應主動出兵 (如果實質上不是這樣 那是我對儒家認知太淺陋) 這點 在帛書本的道德經中亦有詳細論述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朸生之;   善者,干而已矣!毋以取強焉!干而毋驕;干而勿矜;干而勿伐;干而毋得已居。   是謂:「干而不強。」 原則上 這章訴諸的對象主要在 臣子 次要在 人民 老子希望臣子能以 道 來輔佐自己的君主 而不以軍事力去強取天下 這樣人民對君主失去的人心 才能藉此回來(其事好還) 被軍隊揉躪過的地方 都變成荊棘叢生的不毛之地了 所以 凡是具備完美的良能者 以勇敢的護衛跟防衛為要  不依戰爭為目的來強侵豪奪  以扞衛百姓為要 卻不用戰爭來驕橫凌人 以扞衛百姓為要 卻不用戰爭來尊大自己 以扞衛百姓為要 卻不用戰爭來妄加侵犯 用兵扞衛乃不得已而行之行為 所以說:干而不強(意義同上五句之總括) (干者 有護盾及防衛之意 此處作扞衛) -- 它下章主要是講排斥無謂進攻的內容 (兵者 不祥之器也)也就是 非攻論 怕講多與墨家混淆先不綴述 -- 在治國時的祭祀上 早期道家跟儒家有所不同處  在於道家不主張獻祭時使用牲畜或鋪張 (這個等大家有興趣再講) -- 有處道德經的文字可能用得太精妙  所以中庸中亦有引用相似的描述方式 道德經: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觸(古字)之而弗得, 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為「一」)。" 中庸: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遣。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前者探討 一 這種無法體驗的概念問題  後者則談鬼神之德之隱顯 雖形容相似 然不宜混淆 -- 最後加個主觀的相似處 孔子談聖人之道 與 老子談道 若取某個具象人物作為兩者共通的理想 可能以 舜 最為典型 只是切入跟觀察的面向有所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149.16
nknuukyo:仔細看一下剛剛寫的...寫得還挺亂的....XD 03/29 15:28
ckr:次第論很清楚 03/29 17:36
stanlyleu:恩 謝謝回應,我仔細思考一下你說的內容:) 03/29 20:15
nknuukyo:另外補充一下 一般文本用 干字用果 但 果 通 干 04/08 15:09
nknuukyo:《太平御覽、兵部、楯上》廣雅曰:果科瞂 櫓 干盾也 04/08 15:10
nknuukyo:所以其他道德經有 果 的部分 用 干 的防衛之意解 04/08 15:11
nknuukyo:便得以豁然開朗了 04/08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