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e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全文見《流行詞話》第四期,有圖有表,這裡只能轉貼文字部份。 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docs/streaminglyrics004 歌詞要領:結構篇(二) AABA,起承轉合 作文不外乎四個基本:起、承、轉、合。這四字應該不必再多作說明,解釋起來每一字 都要花兩三句話,還可能越描越黑,反不如讓大家直接望文生義。 我們先看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 送別 李叔同1914-15年作詞、改曲 原曲:John Pond Ordway(1824-1880), Dreaming Home And Mother (略) 「長亭外,古道邊」到「夕陽山外山」是一個起承轉合,「天之涯,地之角」到「今宵 別夢寒」又是一個起承轉合;上下半片統整來看,也是一個起承轉合。這樣的結構,最是 簡潔,也最好學。它早已在古典詩詞、戲曲民謠中經過千錘百煉,舊時人不論讀不讀書, 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這一套,輪到他們編歌寫詞,也自然就會用上。而流行歌曲最普遍的 曲式AABA,也合乎起承轉合的機理:一段中四行八小節組成一個AABA,三段主歌和一段副 歌搭起來又是一個AABA,根本完全一樣。所以我們的流行歌曲,是從誕生之日起就繼承了 此中精華的,然而今人似乎不太能掌握它了,所以下面就讓我們來詳加解析。 請看A1起始寫靜態的景色:首句「長亭」即點題──古代制度,官道上五里設一短亭, 十里設一長亭以供行人休憩,禮數上送行最多送到十里長亭外。即使你不知這個典故,下 面「古道」「芳草」聯繫起來,也能在你心裡形成畫面。從上半片來看,「芳草碧連天」 是廣大的背景,這就承接了起句的名物,譬如繪畫,畫完長亭古道,再畫背景芳草碧連天 ,便打好了全曲的底色與基調。 A2承以動態的景色:晚風拂柳,畫面動了;笛聲殘,有一點聲音。「晚風拂柳笛聲殘」 也是上半片的轉,讓景觀動盪起來,心情也就連帶著動了起來,然後再合以「夕陽山外山 」,一方面呼應「晚風」所提示的時間,一方面以這片處於動靜之間(太陽也是慢慢在動 的)的景象,統攝起整個上半片,這樣,一番意境就出來了。 B段旋律拔高,與A段不同,這曲式與文章同樣具有「轉」的機制。傳統詩詞最普通的寫 法是上半片寫景,下半片寫情,這裡主人公的情就出來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 落」,感嘆朋友分離。這兩句也是一個起、承,必有後句才能完整前句。 A3合:「一觚濁酒盡餘歡」,從內在的情感轉到外在的動作,倒酒乾杯,盡了情意,最後 再「今宵別夢寒」遙想別後,也呼應前段「夕陽山外山」,收攝全文。一首結構精簡、意 境渾然的歌就這樣完成了。 另外要補充說明:「觚」字讀音「孤」,我電腦裡兩個版本,一個唱成「瓢」,一個唱成 「壺」,都不對。如圖所示,觚這種酒器的用途當是「公杯」,我們今天喝白酒、洋酒, 通常都是先從酒瓶、酒壺倒到公杯裡,再從公杯斟給各人的小杯,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公杯 稱為「觚」,也可以說「觚」就是一種公杯。另《論語》裡孔子問過:「觚不觚,觚哉? 觚哉?」感嘆新造的觚和以前的形狀不一樣了,其承載的文化意義也似乎變質、流失了, 這段公案我們且先不談。 想像歌曲裡描述的情景,「瓢」肯定是錯的:你最好是能帶一個大酒缸去送別,然後用瓢 來倒酒,還「只取一瓢飲」,再把酒缸扛回去。當然你也可以扯皮說你是去送一個酒商, 他車上就載著幾百罈酒,如果是這樣那你們就喝去吧,別管我。「壺」比較合理,但也不 太好:如果是大壺,喝醉了怎麼辦?如果是小壺,顯得小家子氣,也不美。還是喝一觚即 一個公杯,既大方,也適量。以前我不懂什麼是「觚」的時候也唱成「壺」,懂了以後就 不會再錯了。 李叔同原詞就是「觚」,我們要改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意義之外還要考慮音韻。我喜歡 把「觚」改成31,不按原曲唱35。原因是,這樣唱更能先抑後揚,音先下去,對應低頭倒 酒的動作,再高高舉杯,盡餘歡。不然,按原曲唱來,我總覺得「平」了一點,聽別人唱 「壺」也覺得缺乏感情在內。「壺」字也太普通了,公杯「觚」更有情調也較有文化底蘊 在內。然而,我小學六年級音樂課學到這首歌,老師並沒有講解「觚」字,而是直接帶我 們唱成「壺」了,唉。整首歌就這個字需要解釋一下,可惜不知多少老師都忽略了。 不過,不論唱31還是35,都有「倒字」,即唱起來和原字的聲調差太多。「觚」字一聲, 唱35就變成二、三聲(所以容易被訛傳成「壺」),唱31又像三、四聲了;我的處理方式 是盡量在第一個3時唱出觚的平聲,然後再壓下去到1,不過感覺上好像也差不多。好在國 語歌曲不必那麼嚴格講究聲調,感覺對了就好,而我唱31感覺比較對。 上面超前進度,談到以後才要講的音韻、情感問題了,這種情況以後還會常常出現,不然 我還要另起一文去討論那些觚不觚的問題。 言歸正傳,我們再看一首同樣簡潔的現代作品: 日久他鄉是故鄉─外籍新娘識字班之歌 (歌詞略) 之所以舉這首歌為例,除了關懷一下少數族群,就是因為它是寫給漢語初學者的。它用最 好記的「三、三、七」「三、三、五」句式,簡單重複的文辭,傳達一個簡單的意念。這 種詞似易實難,須有精練的概括及表達能力方能為之,進步的途徑就是多觀摩這樣的作品 。 上面這首〈日久他鄉是故鄉〉大家自己研究即可,我多說也無益。下面我們再看一首歌詞 比較長,也不只有單純起承轉合的: 似是故人來 詞:林夕 曲:羅大佑 唱:梅豔芳 專輯:《皇后大道東》(1991) 這闋詞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都是「正反合」的句法:「同是過路(正)同造過夢(反) 本應是一對(合)」「一種相思(正)兩段苦戀(反)半生說沒完(合)」「斷腸字點點 (正)風雨聲連連(反)似是故人來(合)」……也有把「合」放在前面的如「無份有緣 (合)回憶不斷(正)生命卻苦短(反)」,只A4承句「離別以前未知相對當日那麼好」 沒有那麼齊整,然而大意相同,無礙於它的流暢。林夕在此讓文辭、劇情與羅大佑的旋律 同步去反覆模進,為我們示範了如何並用「正反合」和「起承轉合」。 副歌在這有四段主歌的曲中不承擔「轉」的任務,而是翻出高潮「俗塵渺渺 天意茫茫 」,點明並且概括主題「將你共我分開」,再「斷腸字點點 風雨聲連連」沉凝下去,歸 結到「似是故人來」的妝樓隅望,然後回去主歌。總體上就是與主歌相反相成。 話說我對「副歌」「主歌」兩名詞一直覺得不大對勁,因為很多歌曲都是副歌最搶眼、 最hook、最常被反覆播放,也承載最主要最核心的意念,這樣說來,好像副歌才是主,主 歌反是副。然而大家都這麼講,我也還是從俗吧。參考一下維基百科: 副歌(英文為Refrain或慣稱Chorus)是歌曲中一句或一段重複的歌詞。通常出現在 幾段正歌(英文為Verse;中文又稱作主歌)之間,即由第一節正歌唱到副歌後,連接第 二節正歌再返回副歌,如此類推。有些副歌在重複時,每段的歌詞完全相同,但是也有一 些歌曲在副歌的重複部分中,會對歌詞做出一定的改動。許多歌曲都是以副歌,或是重復 副歌最後一句歌詞來收尾的。 副歌與正歌一起組成正副歌形式,作為流行音樂中最重要最常用的音樂形式之一,通常體 現為二部曲式,某些歌曲更會加入音樂過門來作銜接。一般作曲者也會先寫出副歌部分, 後再進行正歌的創作。為了讓整體的關係變得更緊密,許多流行曲也會編寫導歌(英文為 Pre-Chorus)作為兩者之間的連繫,即由正歌至導歌後才到副歌,為副歌預先作好舖排, 從而豐富副歌歌詞所表達的內在含意。 副歌在旋律、節奏和情感上均與正歌形成反差。為歌曲曲調提供變化性。 副歌採用重複的形式,在歌曲中通常位於情感上的高潮部分,以其概括性令聽者易於記憶 。事實上,大部分人初次聽到一首歌曲後,最先記住的就是它的副歌部分,一般人哼唱一 首歌的時候也大都哼唱其副歌部分。 按理講我該去查更專業、更權威的音樂辭典之類的,手邊沒有,這裡且先將就。查英文 refrain, chorus和verse似乎沒有主、副的性質,所以我們講中文主歌、副歌也不該糾纏 在誰作主、誰為副的問題上面,只要把二者視為「相反相成」的兩面就好了。不論主歌較 強,還是副歌較強,或者勢均,只要能表達精當,都是可以的。 歌曲結尾處把最後一行的合句「十年後雙雙萬年後對對只恨看不到」,我稱之為「亂」 。古代將樂曲的終章,也就是「尾聲」稱為亂,如《楚辭》「亂曰:國無人莫我知兮,又 何懷乎故都!……」它在字義上兼具「治」「亂」兩重相反的意義,既可謂眾聲喧譁的紛 亂,也可謂眾聲對唱的和諧。這裡〈似是故人來〉把末句重唱一遍,是再度加強結句未盡 的情調;上期談到的〈一絲不掛〉末句「無奈你我牽過手 沒繩索」也是放在主副歌都結 束以後,而用不同的文句,來總承全篇要旨,這就是「亂」。 流行歌曲發展至今,也有許多不滿足於AABA曲式,而還加上了C段、D段、升降調等等花 樣,俾表現力更加豐富;但不論怎麼加,基本上也還是「相反相成」和「起承轉合」的組 合應用。大家去聽一聽那些曲式較繁的歌曲,如果覺得它好,那麼,請用「相反相成」和 「起承轉合」去分析一下;覺得它不好,也請用這兩件要領去分析一下,之後人家若問你 它是好在哪裡、差在哪裡,你就能很容易地從結構上提出一些見解了。 例如,本期封面提到的電影《翻滾吧!阿信》有一首插曲〈完美落地〉: 完美落地 詞/曲/唱:亂彈阿翔 (2011) 這首歌唱的是主角阿信浪子回頭、重新開始練體操後的心聲,配合劇情,頗有觀眾為之感 動,作者亂彈阿翔也是一位頗受肯定的創作歌手。但是,也有很多人看過就忘了,留不下 印象,我看時也只覺得平平,無甚特出之處。這是為什麼呢? 我與學長討論,學長認為是「講太白」,把口號都喊完了,不留餘韻。我同意,但覺得 還不只如此。稍後我用「正反合」的觀念一檢視,就看出根本的問題了:這首歌犯了「合 掌」。 宏觀來看,電影插曲和影片本身,當有一「正反合」的關係,使歌曲能唱到一些畫面所 未講到的層面,便能「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地把影片的境界推到更廣。然而,這首歌完 全按照劇情來寫,只就把主角的心情演繹一遍,沒有一絲一毫劇本沒講完全的地方。這就 好比樂曲之中,和聲部的旋律若與主聲部一模一樣,則除了能讓聲勢壯一點、音量大一點 ,無法添加任何內涵。 微觀來看,這首歌的A, B, C三段,都是用「相輔」的寫法把同樣的話唱兩次,有正無反 ,單純強調一個意念,也都只在自身上打轉。這樣,意境與韻味就沒能擴展開來。 再看B, C段第三行,通常該「轉」的地方,他只跟起句合掌再起一遍,沒有變化。B段是 鋪墊,不變也還好,但C段就可惜了:從「我會用盡所有力 」到「奮力的躍起在天際 迎著光明」已經由情至景,將境界帶往遼闊,接下來應該可以 寫更廣闊的空間如家鄉蘭陽平原的田野,或時間如十多年來教練、母親、同儕等人的親情 、友情,又或是轉到哲學、信仰──但這裡主角不是詩人或信徒,較不適合這麼去寫── 這些都可以使聲情更上一層樓,然後合句再順著所寫的時空、哲理漫衍鋪展開來,再著陸 告成。但他就只照了起句的樣,換句話說(而且重覆「用力」),下面也又寫抽象的天空 ,也沒去刻畫一個實景來使意象更豐滿,就落地了。 A2段與A1也差不多,就是比A1再往前一步把話說完,這裡倒不須強求它寫出不同層面的 東西,因為整首歌到C段結束已算唱完一遍了,第二遍能反覆情調,並容許更多一些起伏 變化就好,縱使「合掌」了也無大礙。關鍵是第一遍,尤其高潮的C段不該「合掌」,使 整首歌沒能翻出可與劇情相反相成的意境。這樣,它也就只能成為與劇情「合掌」的和聲 ,而不能像〈一場遊戲一場夢〉等舊歌能呼喚出更多的文化斷面與想像。這樣,投入再多 精力於感情,也頂多能做到中規中矩,相較於本已潛藏在觀眾的集體記憶、又蘊藏著豐富 時代訊息的舊歌,此曲的光彩就很難不被蓋過了。 以上,我若不用「正反合」「起承轉合」的概念去解析,也就只能和別人一樣說「太直 白」,或者再找幾句主觀的零碎意見,來表示為什麼我沒覺得這首歌好。但我一用這結構 的思維來檢視,很快就能有理有據地理出了上面好幾大段,還能提出一些修改思路。雖然 我也還不敢斷定這想法對不對、是否適用,但這至少把評論從「我覺得……」、「我為什 麼覺得……」的層次推展到了「我憑什麼覺得」,我想這應當就可以成為一個本刊發刊詞 所說「比較客觀的、可以作為共識的評判基準」,讓我們逐漸去積累討論,幫助任何有心 精進作詞技藝的人。 我們寫歌詞的時候,必定會碰到「這一句要寫什麼」「下一段要怎樣寫」等問題。情況經 常是只先有一個意念或一兩句,然後就要編出一整首歌,怎麼編?我想最簡單的方法,就 是套用「起承轉合」的框架,以「相反相成」為指導思想,決定第一段要寫哪一面、第二 段要對哪一面、副歌要突出什麼、首尾如何呼應,然後按此藍圖,一步步去挖掘自己的心 思,作出或找到適合的文句。寫好一段或整首,也用「相反相成」和「起承轉合」的概念 去檢查,看歌曲是否已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文句還有沒有生澀、不順之處,意涵能否更加 精練或豐富…… 這樣,寫起來就可以很快嗎?也不一定,因為我們常常知道要寫什麼,但就是找不到適合 的文句填進去。但至少,有了「相反相成」和「起承轉合」兩條基本心法,我們就可以很 快搭建出作品的框架,然後引導自己的構思,讓靈感往作品需要的地方發展了。 然而,內容要怎麼充實呢?正面要舉什麼,反面要怎樣舉,怎樣編排起承轉合?在靈感 充沛的情況下,這些不成問題,順著感覺寫去通常就能寫得不錯;但靈感枯竭的時候怎麼 辦?對此,我五年前從儒家經典《大學》裡「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的「八目」裡取得了一種逐層漸次的,推導觀念、建立認識的方法,雖不敢 說有何神效,但希望多少能對大家有些幫助。請待下期分解。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