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e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全文: 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docs/streaminglyrics005 格物致知,漸次構辭 前兩節討論了作詞的框架,本節討論「構思」,就是當你知道大概要怎樣寫、要表達什 麼感覺,但還想不出具體要填些什麼進去的時候,可以如何去尋思。這尋思的方法,可以 幫助創作,也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作品,步步推導,追尋作者的思路。 這題目似應放在後面的「思想」或「情意」篇,但我想還是先談比較好。原因有四:一、 要寫歌詞,就要組織情思、文字,就要講結構;二、這個問題很重要又很難講得好,我先 寫,大家看有什麼問題,給我回應,我就可以在以後的章節慢慢補充、完善自己這些想法 ,然後再來修訂本節;三、我四年前已經寫過本節要講的了,寫得很糟,所以想趁現在去 蕪存菁一番;四、本期是教師節特刊,談《論語》、《大學》正好。 說實話,本節的內容是否能幫到各位,我不如前兩節那般有把握,因為這還不是一套成 熟的心法,它是我四、五年前讀儒家經典讀到頭腦發熱(現在會這樣的大概百萬中無一) 時套過來用到歌詞上的,當時花一整天寫了一篇〈千古相傳的基本心法〉,現在看來慘不 忍睹,但大概還有幾段是可以用的。這裡就再用一兩次看看,如果各位覺得講得通、有用 ,我再試試將之發展下去。 心的探討 一切文學創作皆是「心的探討」。吾國多只注意事情的演進而不注意辦事之人心的探討 ,故沒有心的表演。其次,中國文學中缺少「生的色彩」。「生」可分為生命和生活二者 。吾國文學缺少活的表現、力的表現。   如何始能有心的探討、生的色彩? 此則需要有「物」的認識。既曰心的探討,豈非 自心?既曰力的表現,豈非自力?既為自心自力,如何是物?此處最好利用佛家語「即心 即物」。自己分析自己、探討自己的心時,則「心」便成為「物」,即今所謂對象。天下 沒有不知道自己怎樣活著而能知道別人怎樣活著的人,不知自心何以能知人心?能認識自 己,才能認識人生。老杜的詩是有我,然不是小我;不專指自己,自我擴大,故謂之大我 。   ──顧隨《駝庵詩話》,收錄於葉嘉瑩《迦陵學詩筆記》上冊,台北:桂冠,2000年 。 大四那年偶然在誠品看到《迦陵學詩筆記》上冊,是詞學名家葉嘉瑩大二(1942年)在 北平修讀顧隨先生唐宋詩課程的筆記。我一讀,霎時五雷轟頂:講得太好了、太精彩了。 誠品只有上冊,我過幾天就殺到桂冠書局買了下冊。這本書要談起來談不完,我極力推薦 各位去買來收藏,大陸的朋友可去找《顧隨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網上可 能有電子版。 本節要談的就是分析、探討自心的方法。當時我不熟佛家語「即心即物」,就想到儒家 的「格物致知」。現在讀者可能儒家、佛家都不熟,然則你有什麼可以說成一套系統的, 認識、探討自心與這個世界的方法呢?如果還沒有,或許可以參考看看下面引用的《大學 》。 七證心法:知、止、定、靜、安、慮、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八目神功: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 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禮記.大學》第一章 古代經學家稱「知、止、定、靜、安、慮、得」為「七證」,「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目」,這裡再各加兩字以便記憶,寫武俠小說的 朋友亦可拿去用。這說的是什麼?對流行歌曲有什麼用? 簡單的說,這是「內聖外王」的綱領──就是教自己如何一步步做到聰明睿智善良勇敢 ,然後活出好樣,造福世界的方法。 舉例而言,我們遇到煩惱困惑等諸般情緒,如何處理?「知、止、定、靜、安、慮、得」 是一套方法:有了「知」以後去行動/停止(「止」字象腳印之形,兼具行走和停止兩義 ),給自己找到一個定位,而後能靜、安、慮,然後「得」到進一步的知解,再繼續行所 當行、止所當止,然後更加明確定位,再安,再靜,再慮,再得……如何去做?「知所先 後」,這裡「所」可作動詞「配置」解:把物之本末、事之終始理順,就能接近這良性循 環的軌道了。如何去知?就是「格物」,分析、探討自己的心,以及各種外物,再及宇宙 人生。 上面扯了一通,有經學造詣的朋友或許要罵我亂講,因為文中每個字都有很細緻的意思, 章句的前後脈絡也不是這麼簡單的;沒讀過這些的朋友,或許也還是不知道這有什麼用。 下面就用這「七證心法」解一首歌詞看看。 張懸〈喜歡〉 詞、曲、唱:張懸 專輯:《親愛的……我還不知道》,2007年7月 (略) 張懸這首歌,有一種莫名的能撫慰人心的質感,它從「有些深刻的錯」開始,細膩地 一步步去省思,達到「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 我最喜歡你」這蒼涼而又溫暖的再確認 。但這歌詞含蓄、幽晦,大家都只覺得它好,而說不出是怎麼個好法。 我先前也不知該從何索解,直到用「七證心法」一格,居然就豁然開朗了。我自己都好 驚訝,《大學》居然這麼好用!是了,這首歌唱的就是一個由感覺而知、止、定、靜、安 、慮、得,再上一層樓去知止的循環;煩惱疑惑,經此而化解、昇華,所以它能撫慰人心 ,使致中和。 這樣一格,「沒什麼我已經以為能夠把握」、「畢竟是有著怯怯但能 給的沉默」等 用尋常語法看來有些不通的句子,也都易解了:世界變化快,生活很讓人浮燥,你可能以 為你在其中能把握住什麼,但情況往往是你被你執著的東西牽著鼻子走、失了方寸。張懸 覺察到此,於是知所當止,安靜下來後,就看清楚「那生活還過分激動」,然後便把先前 可能有過的妄執否掉了:「沒什麼我已經以為能夠把握」。如此一來,心靈清淨,自然耳 目一新,「不再覺得失去是捨不得」;返樸歸真後,看周遭景色亦自是「人事已非」,然 而回到本心,依然「我最喜歡你 」,這就是最澄澈的喜歡了。自心的問題解決,B2段再到他心,對愛人「你」說「你知道 你曾經讓人被愛並且經過」,這就有著感謝又有著寬慰;「畢竟是有著怯怯但能 給的 沉默」總結曾在靦腆、沉默中的情意;「在所有不被想起的快樂裡」我還想不到一個最好 的解釋,不被誰想起?如果是不被自己想起,這不就想到了?關鍵大概還在於,我現在和 過去已是不同的境界,而仍然喜歡你。但我又不再覺得……不再覺得──不再武斷、操切 、急躁,而能以一種靈活的無定法去觀照世界、過日子了。 這樣解可以嗎?對嗎?我不敢確定;上面我在歌詞旁邊標注的感、覺、知、止、定、靜 、安、慮、得也可能有些注得不太對位,像「那寂寞有些許不同/ 我挑著留下沒說」也可以說前句是再度的感─覺─知,後句是止;「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 色裡」似也不太好用慮來比附……但這不重要,我們也不必硬把一個思想模型套到未必是 遵此思路的創作上面,然後硬說這裡是這樣、那裡是走到那一步……重要的是:我發現了 這「七證心法」,可以讓我追摹這首歌所唱的心路歷程,從而理解、神會。「八目神功」 則內能追索她思慮進展的層次,外能闡發她這作品對聽眾、對社會的意義與價值(致中和 )。 然後呢?然後我能做的事就多了。你讓我賞析,我可以寫出上面好幾大段;你讓我唱這 首歌,我可以用這「七證」來逐漸詮釋,唱出我另一番情思意蘊;你讓我聽張懸其他作品 ,我可以同理格之,愈來愈容易去融入她的語境情境;你讓我寫歌,我可以學習她的靈思 睿智,轉化出自己的模樣。 「七證心法」、「八目神功」當真有如此神效?我也不太敢相信,以後當再多試試看。 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試試,拿些晦澀的新詩、歌曲來格格看,解讀文本用「相反相成」「 起承轉合」和「七證」,作文化評論就把「八目」加入現有理論,看能得出什麼新意。 YouTube上,有一位zitotw對此曲作出了以下解讀,和我理解出來的完全不一樣: 好可怕的歌 原本以為他是像全世界我最喜歡你一樣的「我最喜歡你」 聽了差不多十次之後才發現原來他是 雖然我最喜歡你 但是人事已非 雖然我最喜歡你 但是我不願再想起 而我不再覺得 而我不再覺得 而我不再覺得 喜歡 歌名寫著喜歡 但唱的卻是分離 說得通嗎?不太好辯;我用「七證」去格,便不覺有何「可怕」。或欲從MV索解,然而 此曲MV曾經被爆抄襲(當時張懸很為此懊悔),不足為訓,我們還是自己去想比較好。然 而當時那位導演為何沒能原創,而要抄別人?或許就是因為欠缺「心法」,搞不懂這首歌 的肌理神髓,才會出以照搬外國作品的下下策吧。如果導演當時有一套心法,不論是我這 「七證」還是什麼,要發想出適合此曲的影像、劇情,應該都至少想得出來。 歌詞的結構問題,大概就先談到這邊,下期當引述黃志華先生《粵語歌詞創作談》的相 關章節,補充我未談到的許多細節,然後我再想想要怎麼來談「文辭」吧。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
fox14:大師好久不見!!!!!!上次來是去年年初了耶XDDD 09/30 02:46
youtien:我算什麼大師...不如說說讀後感吧? 09/30 10:33
youtien:我希望我寫的能對大家有用,不要又變成自說自話。 09/30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