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ossStra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admiral (A將~)》之銘言: : 你從何判斷台灣已厭棄孔孟之道? : 既使是2014年的現在,台灣幼教和兒童補習班當中,讀經班、書法課、古詩欣賞班 : 的課程,都一直很熱門,我很多中文系的朋友,畢業都是賺這種錢的。 這些班﹐在大陸也都一直很熱門啊。寫毛筆字練書法﹐我們當時還是 小學生的必修內容之一﹐每個學生都要的﹐對我這種懶人﹐曾經很痛苦過啊。XD : 當你說"大陸剛剛開始熱起來"的時候,似乎意思是說,對於孔孟思想,中國大陸有 : 過極為嚴重的大斷層,而現在是以一種考古發掘的立場去進行拼湊、重建、研究的, : 這要怎麼稱的上繼承孔孟思想呢? 其實這是一種常見誤解。其實說起來﹐不少台灣人對大陸的誤解都不少。 第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僅僅是孔孟思想。 事實上在漢儒之後﹐並不是真的獨尊儒術﹐而是以儒術為外衣﹐ 兼容並蓄了諸子百家﹐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歷代都有被扯出來說的外儒內法。 即使是文革時期﹐大陸主要反對的是“孔孟之學”﹐而非反對“傳統文化”。 (朱元璋也反過孟子啊。XD)。 所以在毛澤東時代﹐老子的道家思想被譽為“樸素唯物主義”﹐ 因為陰陽學說﹐對立互相轉換﹐甚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完全就是老毛的“矛盾論”﹐ 所以被推崇得很高。(但莊子就歸類為唯心主義而受批了) 墨家的組織被推崇為公有制、人人勞動制﹐因而成為中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代表﹐ 同樣也受到推崇。 此外諸子百家中的農、雜、兵、縱橫等等以前比較受保守儒學排擠的﹐也都被抬高。 而最被抬高的﹐就是法家了。所以至今﹐商鞅、李斯、王安石等等﹐ 在大陸的知名度及好感度都非常高。 可以說﹐中共建政之後主要是“罷黜孔孟、抬高百家”。 而不是單純歸類為“反對傳統文化”。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在民間也依然流行。 不流行的是被認為有太多孔孟落後思想的弟子規、神童詩、閨訓千字文等等。 那麼所謂的現代“國學熱”又是怎麼回事呢﹖ 清末時期康有為等及清政府的統計﹐當時中國人口中識字人口大致是 悲觀估計200萬﹐樂觀估計500萬人。約佔人口的0.5%-1%。 1919-1949年的民國時期﹐雖然各地教育規模迅速擴大﹐ 但由於政府、輿論對白話文的積極推廣﹐新增的識字人口中是新式國文為主。 在大陸時期的國民政府﹐對待傳統文化的打擊程度﹐遠超現代人的想象。 (譬如1930年代﹐國民政府強行推行西曆﹐曾在首都南京市規定﹐ 農曆春節時不許放假﹐商家敢關門停業放假者罰款、判刑。) 到後來遷台之後﹐才反過來推行傳統文化忠、孝等內容的教育﹐ 而不再跟大陸時期一樣﹐以西化為美、以說洋文入洋教為潮流。 而在大陸﹐由於繼承了清末民初時期的思想延續﹐因此對於國學依然 保持原有規模沒有擴大﹐在經歷了人口大規模增長之後﹐ 雖然有一定國學、古文基礎的人口絕對數量沒有多少變化(依然是幾百萬左右)﹐ 但在人口中的相對比例就嚴重下降﹐變成了百人中未必有一個。 因此﹐現在的大陸“國學熱”﹐其實並不是說曾經“冷”過然後重新“熱”起來﹐ 而是在保持長期原有規模的基礎上﹐覆蓋面的擴大推廣﹐ 從佔人口的不足1%﹐向更高比例的目標規模迅速增加。 如果用例子來形容﹐就是“上網熱”﹐“網絡(網路)”何曾冷過﹖ 而是我們把這種迅速得到推廣的現象﹐稱為“熱”罷了。 這種國學普及﹐規模是遠超過歷代的人口識字率的﹐是發展而非恢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3.4.229.71
william2001:優文。我最歡法家了,再來是墨家。 111.241.254.54 02/04 19:40
william2001:大秦帝國1真好看,不知不覺5年了。 111.241.254.54 02/04 19:41
william2001:我曾祖父清末時人,他在日據時代就小 111.241.254.54 02/04 19:42
william2001:學畢業而已。 111.241.254.54 02/04 19:42
william2001:這樣也能勉強混到國大代表。 111.241.254.54 02/04 19:42
wo2323:好文111.240.238.205 02/05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