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oss_Lif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五、滿清征臺與首度納入中華帝國版圖(一六八三-一八九五):澈底漢化 一六八三年,清朝消滅鄭氏王朝,首度將臺灣納入版圖,直至一八九五年臺灣割日,統治 時間長達二百一十二年。這是兩岸首度甚至是唯一的統一期,影響臺灣之發展最大。政治上 ,中國統治組織確定,忠君思想形成;經濟上,臺灣迅速開發,與大陸結成互補經濟體;社 會上,漢人大量移民,並占有平原精華區,取代原住民成為優勢民族,因而建立鞏固的漢人 社會。 (一)防臺政策與漢人之偷渡:澈底漢化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鄭氏降清,清廷為是否將臺灣納入版圖而有「棄」、「留」 二派之爭。次年,決定將臺灣置於福建省轄下,設立臺灣府,下轄三縣,即臺灣、鳳山、諸 羅。然而,清廷領臺後自始即奉行「為防臺而治臺」之消極政策。其根本原因是,清朝征臺 並非貪圖土地,而是為消滅反滿勢力,自然不希望臺灣過於開發,重演鄭氏抗清故事。的確 ,海峽阻礙交通,一旦有亂事,必然勞師動眾,耗餉費時。 清朝政策可歸納為二點。一是海禁,即規範渡臺移民人數與資格,防止人口增加太快,尤 其是劣民;二是山禁,禁止漢人侵入番地,防止其據地為亂與引起漢番衝突。為執行此策, 授與臺灣最高民政長官(道臺)與軍事長官(總兵)較高權限,以處理緊急事件。其它配套 措施如:不築城以防叛亂者守城頑抗;管制軍火以防落入亂黨之手;實施輪調的班兵制以防 駐軍據地稱王等。 然而,執行效果不佳。原因是滿清統一中國後,人口快速成長,自康熙四十年後,壓力日 增;其中福建、廣東二省山多田少,人民謀生尤其困難。反之,臺灣則地曠人稀,廣大平原 多未利用,因而二省移民,不顧禁令,大舉偷渡拓墾。原住民人口不多,經濟、文化亦相對 落後,面對著排山倒海的漢人移民,幾乎毫無招架之力,乃迅速被取代而淪為弱勢民族。據 估計,原住民人口約二十萬左右,在一六八三至一八九五年間,不增反減,而漢人則從十萬 人猛增至二百五十萬人左右,占有絕對之數量優勢。漢人也占有平原之大部分土地,發展進 步的精耕農業、興盛商業,從而建立鞏固的漢人社會。於是,臺灣迅速漢化,漢人社會全面 移植。除了中國政治制度之建立外,經濟、社會、文化均有重大變化,略述如下。 (二)移民與臺灣之開發 自康熙末期移民大舉東來後,臺灣興起一大規模的拓墾活動與水田化運動,二者事實上是 同時進行並相輔相成的。 臺灣高溫多雨,土壤肥沃,宜於農業,然而廣大平原仍為原始的鹿場,此對擅長水田耕作 的漢人實有莫大的吸引力。因此,漢人千方百計,以合法或不合法、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取 得土地,進行拓墾。不久,平原即迅速水田化,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彰化平原的八堡圳、臺中 盆地的葫蘆墩圳等。米糖產量猛增,大量輸出大陸,臺灣遂成為中國之東南穀倉。 由於多數移民並非富人,如何在短期內完成耗資費力的拓墾工作呢?其秘訣是採取合作開 墾的墾戶制。清朝之拓墾手續是由有錢有勢的人向官府申請開墾執照,其土地面積廣大而開 墾期限只有三至五年左右,因此墾戶通常另招佃戶,由其自備人工、資本,從事實際的開墾 工作。如此,雙方各盡其力,各擔風險,可以迅速完成開墾任務。事實上,連墾戶亦多為合 夥組織,至少是家族組織,故能集眾力而成巨大力量。由於是合作開墾方式,因此發展出雙 重土地所有制,即墾戶在墾成後成為業戶,然而佃戶卻擁有永久佃耕權,成為共同地主。而 且日後佃戶通常另招現耕佃農分種其地,甚至自由買賣,成為實質地主,形成一田二主之「 大小租制」。早期大富豪是大租戶,但中期以後日漸衰微,小租戶取而代之。如板橋林家與 霧峰林家,絕大部分的土地乃小租權地。 (三)兩岸互補經濟之形成:商業之發達 臺灣由於農產豐富,但手工業不發達;反之,福建缺米,華中、華北缺糖,但手工業發達 ,日用品種類多、價格廉,因此兩岸貿易興盛,形成互補經濟體。臺灣出口米、糖、花生油 、藍靛等農產品至大陸,而自大陸進口紡織品、瓷器、建材、日用品等,由於貿易量大,因 此有「郊」商組織的出現。「郊」乃商人同業公會,負責擬定交易規範,郊商則經營兩岸貿 易。 「郊」通常以貿易地或商品命名,如「廈郊」是對廈門港貿易的組織,「布郊」則是買賣 紡織品的。例如府城三郊,為「北郊、南郊、糖郊」,鹿港八郊,為泉郊、布郊、油郊等。 由於貿易興盛,臺灣濱海地區興起不少商業繁榮之商港,如府城、鹿港、艋舺之先後崛起, 號稱「一府二鹿三艋舺」。同時也產生很多富有的郊商,可與大地主分庭抗禮。例如府城三 郊組三益堂,財力雄厚,經常捐款協助政府,推展大眾公益事業,甚至組織義勇,協助平亂 。 (四)開港與進入世界體系:西方商業與文化之引進(一八六○-一八九五) 臺灣位於東亞航線要衝,盛產世界所欠缺的樟腦,雞籠又富藏當時的重要能源--煤,乃引 起西方國家之通商興趣。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之役後,中外先後簽訂天津條 約與北京條約,臺灣亦開放通商。一八六二年,淡水首先開港,英國於此設領事館,推展貿 易。英國要求淡水一港應包括艋舺、大稻埕;而安平、雞籠、打狗亦於次年陸續開放,自此 外商可合法在口岸居住、經商。於是,外商大舉在臺設洋行,進行貿易。著名的洋行有怡和 (Jardine, Matheson & Co.)、顛地(Dent & Co.)、寶順(Dodd & Co.)、怡記(Elles & Co.)、和記(Boyd & Co.)等。他們輸入的商品,除了鴉片外,亦包括紡織品、金屬 、煤油、火柴等西方產品,並將臺灣特產糖、樟腦、茶銷售至世界各地。其中以茶葉之外銷 最具意義,它一躍而為最大出口品,成為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而「福爾摩沙烏龍」(Formo san Oolong)也揚名於世界。由於貿易順差,人民生活水準頗有改善。此後,臺灣與外國 之貿易關係日益密切,走向世界化,而與大陸的經濟互補關係亦相對地降低。更重要的是, 臺灣產業結構因而大變,由米、糖經濟轉變為茶、糖、樟腦經濟,而因茶、樟腦、煤礦產於 北部,臺灣經濟重心也由南部轉至北部,並影響政治、文化中心之北移。 開港後,除了洋商來臺貿易外,西方宗教亦登陸,主要是天主教與基督教長老派,尤其是 後者。南部是英國長老派(Presbyterian Church)教士馬雅各(Maxwell)所創,北部是加 拿大長老派教士馬偕(George MacKay)所創。傳教士熱心傳教,普設教堂,長老派因而成為 歷史最久與勢力最大的教派。他們首創羅馬拼音之臺灣文「白話字」,以教導教民讀經, 有助於掃除文盲。他們又發行臺灣第一份報紙「長老會公報」、設醫院與學校,引進西方文 化,對臺人文化水準之提昇,甚有助益。 〈五〉文教之遲緩發展 臺灣經濟進步神速,相較之下,文教則較落後。傳統中國治國之道除建立政法制度外,亦 透過科舉考試與任官制度將人才納入統治體系中,並增進人民對政府之向心力,因此對邊疆 社會通常有優待條件鼓勵新附民入學。臺灣自不例外,入學名額有保障。然而,臺人似乎較 不熱中功名。考其原因有幾點:一是移民以謀求生存為首要目標,無暇顧及功名;二是臺灣 教育設施、師資較差,學生程度無法與大陸比;三是臺灣較富庶,致富機會多,不必經由升 官管道再發財。更重要的事,臺灣內亂、外患事件極多,官府常向紳民要求捐餉、募勇,效 命清廷,因此富豪之家大多可經由捐納、軍功管道取得功名,不必掙扎於科場。清代有不少 本地仕紳,以捐納方式取得功名,通常捐例貢生、監生。 由於臺灣文風不盛,以致不少內地學生來臺冒籍占用士子名額。他們原與臺人語言相通, 因在本鄉不易考取,乃假冒臺人親屬報考。大致上,嘉慶、道光後,冒籍方才漸漸減少。再 者,臺人參加之科舉考試武科比例亦較高。惟道光年間文武優勢開始轉變,中進士者,文科 已高於武科,舉人方面,則至咸豐時,文科以二點一八對一,高於武科,直至光緒。此顯示 臺灣文風日盛,漸脫草莽期。 (六)動盪的移民社會(一六八三-一八九五):漢番衝突、叛亂、械鬥頻繁 整體說,清代臺灣仍是個動盪的移民社會,治安不佳,亂事頻繁,百姓生命財產無保障, 直至十九世紀才慢慢文治化。動亂之因,除漢番衝突外,以叛亂與械鬥為害最烈。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朱一貴之亂後,藍鼎元說:「臺民喜亂,如撲燈之蛾,死者在前 ,投者不已」,「方慶削平,又圖復起」。道光年間臺灣道臺徐宗幹說:「三年一小反,五 年一大反」。同治、光緒年間,吳子光指出臺灣有『任反不成,任征不平』之謠。這些言論 充分顯示臺灣之多亂。其所以如此,原因多端。一者官紀不佳,貪污、壓迫盛行,民怨甚深 。二者臺灣遠隔重洋,易生自立為王之心。三者單身漢多,結拜風氣盛,一經煽惑,群起響 應,即可出事。歷史上最大的三次亂事是康熙年間之朱一貴、乾隆年間林爽文、同治年間之 戴潮春等亂事,戰亂地區幾乎擴及全臺,清庭派大軍渡海方能平亂。其他小亂事更是不絕如 縷。 分類械鬥盛行 清代械鬥次數頻繁,乃一大社會病。自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鳳山縣之閩粵械鬥起,至 光緒二十八年(一八九四)臺南學甲堡的謝、黃異姓械鬥,歷時一百六十多年,據府、縣志記 載,至少有四十二次之多。魏源「聖武紀略」即指出:「七、八年一小鬥,十餘年一大鬥。 」 械鬥之因主要是經濟因素,如爭土地、水源、生意等。但因移民往往依同鄉聚居,形成泉 莊,漳莊、粵莊,以至於個人間之小糾紛亦可能釀成大械鬥。再者,官府為維護政權,亦利 用族群矛盾協助平亂,當漳州人叛亂時,就利用粵人、泉人為義民對抗。械鬥類別主要為閩 粵(客)、漳泉及其他(職業、姓)。閩粵械鬥始自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朱一貴之亂, 漳泉械鬥則始自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彰化莿桐莊之賭博糾紛,其後愈演愈烈。 械鬥規模小至異姓,大可至一縣,甚至全臺。不但動刀棍,且有使用槍砲者。時間短者數 日,長者達數月、數年,而且互相結仇,累世不解。械鬥規模大者,往往造成重大傷亡,甚 至族群遷徙。臺灣到處有大眾爺、萬善同歸等小廟,一部分即收容此類死者。鬥敗族群亦有 他遷者,如客人之遷離臺北地區至新竹、桃園,漳人之另建士林新街,咸豐三年艋舺「頂下 郊拼」後同安人之遷往大稻埕等。 械鬥是臺灣歷史上之一大破壞力量,也造成治安上之困難,連官府都無力約束。更嚴重的 是造成泉莊、漳莊、客莊之各分畛域,族群對立,影響「臺灣人」意識之形成。 (七)牡丹社事件與積極治臺政策之展開(一八七四-一八九五) 十九世紀西方新帝國主義(neo-imperialism)挾工業革命之威大舉東來,船堅砲利,經濟 力雄厚,而清帝國積弱不振,無招架之力,臺灣亦屢遭外患。臺灣原被清廷視為邊陲孤島 ,然而隨著十九世紀新海權時代的來臨,成為東亞航運頻繁之地,地位頓形重要。臺灣又盛 產煤礦與樟腦,為外人所覬覦。再者,臺灣海域險惡,卻欠缺燈塔等航運設施,以致海難頻 頻,且遇難外人常遭原住民殺害、劫掠,成為外人干預藉口。因此,外患日增。 一八四一-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軍艦內布達(Nerbuda)號與安恩(Ann)號先後 騷擾雞籠與大安港,為守軍、義民擊敗,俘虜多人,臺灣總兵達洪阿與道臺姚瑩奏請斬殺 英俘,戰後遭英方抗議,而被定罪解職。一八五四年,美國艦隊司令培里派船來臺調查雞籠 煤礦,以煤與臺灣地位之重要為由,曾建議美政府占臺灣。 一八六七年,美船羅妹(Rover)號在瑯嶠(今屏東)七星岩觸礁,船員為原住民所害,最 後由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 W. Le Gendre)與瑯嶠十八社頭目卓其督(Toketok)直 接簽訂協約,原住民承諾不再傷害海難者。自此有「番地不屬中國」之說,伏下日軍侵臺之 機。一八六八年,漢堡商人美利士(J. Milisch)以後山不屬中國為由,與英人荷恩(Horn )侵墾大南澳。同年,英國因樟腦官辦,英商走私樟腦被沒收,派兵船攻占安平,臺灣道臺 被迫訂立樟腦條約,開放自由買賣。 真正威脅清朝在臺統治權之事件當推牡丹社事件。一八七一年,琉球漁民因遭風漂至八瑤 灣(在今臺東),竟為牡丹社生番所殺。日本藉口保護其屬民,與清廷交涉,而清廷以「化 外之地」,無法懲罰回應。一八七四年,日軍即藉口「番地不屬中國」,派兵侵臺。日軍深 入屏東山區,且有長久駐兵之意,清廷乃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臺處理,幾經交涉,雙方簽 訂和約,清廷賠償五十萬兩銀,日軍方撤出臺灣。 戰後清廷鑑於國際局勢之丕變,外患乃臺灣的主要問題,於是一改以往的「防臺」而為「 防外」的政策。事實上,歷經近二百年之統治,清廷對臺灣的控制已相當牢固,小動亂不免 ,大叛變已不可能,因而戰後在沈葆楨的建議下,改行積極治臺政策。首先,強化行政組織 ,將原有的一府四縣兩廳擴建為二府八縣四廳,在北部另設立臺北府;巡撫半年駐臺。其次 ,推動開山撫番工作,即開通山路、剿撫生番、招徠墾民,以消除外人之覬覦。第三,加強 以國防為主的近代化建設,如設立電報線、新式砲臺等。因此,臺灣逐漸加入中國自強運動 的行列。 (八)中法之役、臺灣建省及劉銘傳之近代化工作(一八八五-一八九五) 一八八四-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戰火波及臺灣,法軍進攻北臺,劉銘傳奉命來臺協助防衛 。他採取撤離基隆、保衛淡水之戰略。法軍雖自基隆攻入月眉山、深澳坑、暖暖(在基隆 市)等地,但進攻淡水之役,則為清軍與臺灣土勇所敗。法軍乃轉而攻打馬尾造船廠、攻占 澎湖,並封鎖臺灣,以致進出口貿易停頓,百物騰貴,民生困難。然而,法軍亦無何進展, 兩國乃簽訂和約,解除對臺封鎖。 一八八五年戰爭結束後,清廷痛定思痛,下詔臺灣建省,並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進行大 刀闊斧的改革。首先,擴大行政組織為為三府一州三廳十一縣,以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其次 是清賦,目的在消除一田二主制度,簡化土地所有權;並提高稅收,以供應建設之需。雖然 土底改革只成功了一半,但增稅的目的達成了,田賦由每年徵收十八萬兩遽增至六十七萬兩 。第三是開山撫番,目的在解決內部統治問題。劉銘傳採取官紳合作政策,即以板橋、霧峰 二大林家主持工作,政府在其後支援。林維源被任命為幫辦撫墾大臣,乃實質上之負責人, 林朝棟為中路撫墾幫辦,並領有軍隊,擔任勦亂工作。由於官紳各盡所能,執行成果頗佳, 清朝統治力量逐漸深入山區。 然而,近代化建設才是劉銘傳施政之主要目標,成果亦豐碩。他的貢獻除設立機器局、新 砲臺等國防建設外,最為人稱道的是交通,尤其是鐵路。有鑒於南北陸路交通困難,計劃敷 設連結基隆與府城的鐵路,自一八八七年開始興建,一八九一年完成基隆、臺北段,一八九 三年他卸任後二年完成臺北、新竹段。此為中國人第一條自建之鐵路,臺灣領先大陸享受近 代化交通工具。一八八八年,他又創立中國第一個郵局。其他要政,尚有設立電報學堂、西 學堂以發展新式教育;設立商務局以招商;開發新實業,如煤、金、石油、硫磺、棉、絲織 等。他並在臺北展開都市建設,建洋樓、馬路,首創電燈照明。凡此種種,在在顯示他旺盛 的企圖心,臺灣也被譽為清帝國最進步的一省。惜乎他一八九一年離職後,新政漸廢,而不 久臺灣亦割讓予日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