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oss_Lif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文 /徐和謙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219691.html 發表於 2009-09-30 01:26:24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不知道我的爺爺讀不讀魯迅﹐即便他不讀﹐當六十年前年僅21歲的他隨著兵工廠翻江跨海 遷來台灣之際﹐心頭縈繞的大抵也會是類似的心情。 一甲子的歲月足以發生太多事﹐已足夠讓他的孫子長大成人﹐甚至比他當年來到這個海島 時還大上一歲。 記得小時候﹐爺爺曾經在房頂給我講他湖北老家的故事﹐聽說我們原本不住在黃梅、而是 住在九江﹐有一代祖先為了入贅給隔江對岸姓石的大戶人家﹐才這麼遷到了湖北。然後﹐ 在浩繁難考經緯萬端的家族遷徙史中﹐他和堂兄弟們拉出了一條分線紮到台灣﹔等我有一 天有了兒孫輩的時候﹐我又會為這個故事續上什麼最新發展呢﹖ 爺爺帶著奶奶第一次回鄉探親時﹐是九零年代﹐家裡頭的長輩剩下爺爺的繼母、也是我那 未曾謀面過的曾祖母。我對那次旅行的印象﹐是輾轉從父母輩口中得知的﹐除了在那裡見 了很多人、擺了好幾大桌之外﹐還有上海百貨公司的冰淇淋和台北一樣貴﹐以及兩位老人 家為了執拗的我﹐想要找一件電視劇裡那樣的龍袍﹐而走階串巷的艱難搜索。最後﹐找不 到龍袍﹐還是給我帶回一頂小瓜皮帽代替。 我那年過年的扮相﹐也就從皇帝「降格」成了地主。 大陸﹐對我而言就是皇帝上朝的地方。 至於具體的印象﹐則是靠著中視的長壽節目《大陸尋奇》所一點一點建構的。這個固定在 每個周日晚間六點到七點播出的節目﹐目前已經是台灣電視節目現存壽命最長者﹐目前已 經到了第十九個年頭﹐採專題式的全景介紹製播﹐以絲路、黃河之旅、三國等大題材入手 ﹐又以民風和地景為主要強項。 較近年興起之以台商故事、美食之旅、熱門景點遊的大陸報導性節目更有耐久性﹐很多地 方甚至都是二訪或是三訪了﹐可以說是日後觀察大陸面貌改變的重要影視史料。 而開播前的那首“風雨千年路~~江山萬裡行~~”以及收播時的鳳陽花鼓﹐基本已經成為台 灣大街小巷耳熟能詳的旋律。 當然﹐剛上小學時﹐台灣引進了第一部由大陸所拍攝的清宮劇“宰相劉羅鍋”﹐打破了過 往台製古裝劇僅停留在浪漫/幽怨的宮闈史、血脈噴張的伍俠片、或隻有翻炒改編民間傳奇 與小說的格局。“劉羅鍋”在周日晚間八點的黃金時段播出﹐令鮮少在大螢幕上﹐看到明 晃晃政治鬥爭和算計的台灣觀眾大開眼界﹐自此﹐大製作的歷史劇﹐如“三國演義”、“ 雍正王朝”、“康熙帝國”等等陸續湧入﹐一發不可收拾。 我第一次躺在地上看“宰相劉羅鍋”的時候﹐大抵還處在口腔期階段﹐印象最深的是兩段 ﹐一段是乾隆開心的以牙線為工具、大切荔浦芋頭沾白糖吃的畫面﹔令一段是劉羅鍋去探 望陷獄中的和珅﹐讓他吃煎餅捲大蔥的美味樣。後來我直到念了大學﹐有次去廣西﹐才在 蘭彥請大家吃飯的餐廳裡﹐吃到了肥嫩而糯勁十足的荔浦芋頭鑲肉。齒頰留香、至今難忘 。 到“三國演義”入台時﹐我已經又大了一點了﹐估計是小學四到五年級之間﹐加上從小玩 電腦遊戲《三國志》的薰陶﹐我那時已經對大陸地的地理方位略有了解、看到一個個電腦 上的角色出現在螢幕中﹐幾乎和看到親戚一樣親切。 當我可以告訴我爸媽誰跟誰後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時﹐頭一次體認到長大的雀躍。 等“雍正王朝”在台播映時﹐我估計已經上了國中了。這大概是被電視台反覆重播次數最 多的大陸電視劇﹐對商界、政界人士的資鑑作用可謂到了經典等級﹐遠勝於其他影視作品 。直到更大一點的時候﹐當我發現原來《雍正》裡的唐國強就是《三國》中的孔明﹐已經 相當驚訝﹔更別提近年來知道“雍正”又頻頻成為毛澤東時﹐心中簡直對唐國強佩服得無 以復加。 在雍正王朝之後﹐隨著大陸劇的火紅勢頭和品項日漸繁多﹐包括漢武大帝、大宅門、紀曉 嵐、狄仁傑、呂不韋等各色各樣的古裝劇都被引進台灣﹐我的年級越來越高、功課也越加 繁重了。 小的時候﹐台灣的第四台是可以收到中央四套CCTV4的﹐通常會被安排在有線電視系統的第 九十九或第一百台﹐基本是最後面的位置。 我剛開始看﹐是發現CCTV4的卡通而覺得有趣﹐而且居然是在一大早六點多播﹐這是在我上 學之前呀﹔這和台灣的卡通一般是四點下課後才播大異其趣。從此我又多了一個收看卡通 的頻道。 對CCTV4的另外一套印象﹐則是新聞節目﹐和台灣的相當相當不同﹐有一年大概是開十五大 吧﹐電視台花了相當相當久的時間把所有代表的名字(或者是所有中央委員的名字﹐記不清 了﹐不要太過苛刻地對待一個小學生的政治記憶)報過一次。那天我剛好帶了一隻狗回家﹐ 喂他吃我帶去學校沒吃完的水果﹔後來我媽不準讓我養他﹐讓牠在鐵門外站了一夜、我貌 似在房裡哭了一夜﹐印象相當深刻。 還有一次﹐是鄧小平在一九九七年過世﹐央視基本不播節目了﹐隻有藍色的屏幕底配上黑 白色的遺像。到一九九九年﹐大陸歡度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愛看閱兵的我當天要上 學沒看著﹐倒是看了幾集題為《共和國第一》的新聞片﹐介紹五十年來的多項第一。 等2002年過完﹐台灣當局就下了一道通令﹐要求所有有線電視也者停播央視四套﹐從電視 上收看四套的日子也就結束了。一直到YOUTUBE和越來越多的影音網站出現﹐加上央視今年 推出來網上直播的用戶端﹐我才有條件逐漸恢復看看央視新聞節目和電視劇的興頭。 2005年第一次去大陸。在旅館裡﹐記得所有的頻道都在播出任長霞的連續劇﹐集數各台不 同﹐氣勢十分壓人。後來才知道﹐各台搶播當紅連續劇是常態現象。還有許多反貪反腐劇 ﹐某一集的末尾是兩個身著警裝的長官與部屬﹐惺惺相惜地走在夕陽下﹐頓感趣味盎然﹐ 還要過一陣子才知道﹐“啊﹐原來這就是主旋律呀”。 再後面幾年來到大陸﹐又目擊了闖關東的盛況、乃至於“金婚”、“潛伏”和“人間正道 世滄桑”的熱播。有一天晚上﹐《金婚》演到2003年那一集﹐一位飾演鄰居的老者對張國 立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不知道感恩﹐不來件大事﹐他們還不知道共產黨的好。” 此句台詞﹐不知道怎麼地就是無法抹去﹐令我思迴良久﹐沉吟至今。 我隻知道﹐這個鄰居老者說這話時的心態﹐和《人間正道是滄桑裡》扮演人格象徵的瞿恩 所想的﹐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上。 2009年﹐除了不免俗地看了一遍《建國大業》﹐興之所至的也把1989年拍的《開國大典》 給看了。 整體來說﹐撇開對政治人物的好惡和歷史定性不談﹐光就敘事張力而言﹐怕是20年前的《 大典》要遠勝過《大業》了。 當然﹐一部時間有限的電影﹐就像是寫報導一樣﹐必須去抉擇選取那些場景、哪些事件做 為連綴整個時代的線索﹔而一部歷史電影﹐還必須謹慎揀選有限且足堪推敲考證的實據﹐ 進行場景和對白的處理。 在時間跨度上﹐《開國大典》是從蔣介石宣布下野前的國府會議開始、《建國大業》則拉 前到蔣毛二公歷史性的重慶會談。這樣的選擇註定了《建國大業》必須在敘事上更為精省 、跳躍﹐以致於有人批評它看起來像是部炫麗的幻燈片大全。 從劇情上來比﹐諸如蔣介石與桂系之爭、傅作義的投降、蔣介石的下野和張治中北上談判 團一行﹐被毛澤東勸降、然後被邀請一道“共治新中國”等環節…開國大典都處理得更加 細膩、精彩﹐把人心和時局的轉折烘托鋪排的很道位。相對之下﹐建國大業處理蔣桂矛盾 和傅作義投誠﹐略嫌直截﹐就像是“歷史理所當然就應該這樣子的”﹐少了些一唱三嘆、 層層拔高的匠心。 包括李宗仁如何看待“代總統”的角色、美國人如何在蔣、桂系之間應承、蔣介石在軍事 指揮上的失當﹐以及張治中等人﹐在知道家人已被周恩來接至北平時﹐隻得把手和毛主席 緊緊一握的抉擇。這些有趣的環節在今年的建國大業裡﹐是看不到的。當然﹐這有可能是 建國大業想把敘事弄得輕鬆點﹐不再像二十年前純以軍事和政治鬥爭為主﹐反而願意加入 一些更人性化的情節﹐讓毛主席周叔叔陪小孩採採花、讓五大常委一起抱頭痛飲跳秧歌之 類的。 但我實在無法接受國母到最後﹐竟然被一個很無厘頭的“你覺得這棟房子怎麼樣”、“很 好啊”﹐“已經決定撥給你的基金會了”--這樣的對白給擺平。這真是太有借古喻今的諷 刺喜劇效果了。 有人說﹐在看這部片子時﹐最好在每個人物出現的當口都按下暫停鍵﹐查查他後續的生平 ﹔有人說﹐應該作一張參加第一屆政協、和第一屆國大的人物﹐後續生平的對照表。 我則很想知道﹐當飾演劉少奇、周恩來的演員們﹐在已經知道歷史大結局的後視情境下﹐ 倒帶回去表現那段“我們不做李自成”西柏坡歲月時﹐心中的周折和具體表現是怎麼拿捏 的。 周恩來在緊抱另外兩位大頭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呢﹖毛又在想什麼呢﹖ 最後﹐既然歷史不堪翻往下一頁﹐於是導演為我們選擇了一個相當可愛的處理手法﹕ 那就醉酒吧﹐就幻想吧。 就像史家Paul . Cohen說的﹐你想要補什麼魚、決定了你選用哪種器具。對導演來說也是 ﹐他想要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氛圍和效果﹐也決定了他選擇處理什麼樣的環節。 在口音方面﹐今年的建國大業中﹐不論是國黨還是共黨﹐大家操的口音基本上已經十分接 近普通話的腔口﹔和開國大典當中﹐毛的湘潭話、蔣的寧波話、鄧的四川話、周的淮安話 各顯本色﹐連語音粗細都略做還原了﹐我自己比較欣賞這樣的做法﹐使人感到這些人物更 為真實。 不過從演員論演員﹐建國大業裡的唐國強﹐是把前輩古月給比下去了﹔陳坤演的蔣經國﹐ 也比開國大典裡﹐把小蔣完全設定成一個衙內角色出彩的多。 至於李宗仁﹐我倒覺得今年的那個有點過帥了﹐看過唐德剛教授執筆的《李宗仁回憶錄》 ﹐我會覺得89年拍的那位李代總統﹐在神韻上更貼近本人些。 建國大業裡還有一段並不那麼令人滿意﹐聞一多在聲討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抗議大會上﹐ 我總覺得那樣的政治集會氣氛﹐有點怪、甚至有點唯美而不太真實﹐好像整個場面除了講 者之外都一片靜默般的。或許下次導演還要拍類似場景時﹐可以到台灣實地採風一下、感 受一下這樣的集會氛圍。 不過﹐建國大業最令人驚異之處﹐即算是大量處理了中華民國行憲選總統和蔣經國上海打 老虎的過程﹐讓我們從小隻能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場景重現了。台灣這二十年幾乎是沒有 拍過時裝的歷史劇了﹐印象中惟一的一部隻有公視拍的《孫中山》而已﹐當然也沒有處理 到抗日勝利之後﹐到國民黨政府遷台這一段日子。因此﹐這回建國大業將之重點重現﹐也 使我頗感新鮮。 看完片子﹐走在台北的大街上﹔看著當年全民抗戰心之所繫的那面旗幟﹐仍在機關學校的 桿頂微飄。一時真恍然不知所處的這個時代﹐是戲耶﹖夢耶 --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227.187.26
lkcs:這篇寫得不錯,毛病不多 117.136.12.75 10/04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