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ross_Lif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Policy 看板] 作者: oodh (oodh) 看板: Policy 標題: Re: [新聞] 別以為ECFA跟你無關 上班族衝擊最大 時間: Thu Sep 10 22:09:02 2009 這篇文章其實在商週的頁面就可以看到全文了 (應該是同一篇吧 所講的內容是一樣的)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webarticle_37802_p6.php 看完七頁全文後,你會發現該文並沒有yahoo簡錄版的那麼聳動 比如說就業人數的部份,按中經院的數據 (內文有版權我就不貼了,不過中經院的資料應該可以貼) *簽署ECFA的利多與利空 利空:產值減少2,683億元 木材製品》減少量:4%;減少金額:33.86億元 其他運輸工具》減少量:3%;減少金額:71.34億元 蔬菜及水果》減少量:6%;減少金額:73.98億元 電機及電子產品》減少量:7%;減少金額:2,491億元 其他製品》減少量:1%;減少金額:12.94億元 利多:產值增加7,947億元、就業人口增加25.7~26.3萬人 紡織業》增加量:16%;增加金額:935.4億元 鋼鐵業》增加量:8%;增加金額:689.8億元 石油及煤產品》增加量:8%;增加金額:614.8億元 化學塑膠業》增加量:15%;增加金額:2,900億元 機械業》增加量:14%;增加金額:2,807億元 備註:電機及電子產品產業受損為資源排擠效果。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這篇文其實整理得不錯 簡單來說,「按中經院的模型作預估」 ecfa 簽訂的徵結點在於三者 1. 「前期收獲模式」 之「後期」到來的應對、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其實是同意「中國先向台灣開放」 -- 讓台灣先收獲 但是等到台灣被中國要求開放的時候 a. 絕對、相對時間點目前估不到 b. 台灣產業是否因為前期收獲 而在大陸市場取得規模經濟 能夠應付開放 c. 或是,台灣是否利用前期收獲 讓企業成功建立品牌、取得產業研發領導地位 d. 或是,台灣是否利用前期收獲 組織完整產業鍊 讓企業來、留「台灣」更有優勢 因為a 估不到,所以很難講, 但a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原則上「先期收獲」的期間是不一定的 也就是說 台灣關係夠好就可以一直拖 如果兩岸產業鏈夠緊密 互依賴性大過競爭性 那在該產業 也許中國反過來要台灣開放的壓力就會很小 不過這些是未知 2. 關於與他國簽定fta 與 ecfa 的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各說各話嘍 一個覺得有助、一個覺得無助 3. 受害、受益產業中 就業人口的轉移是否順利 (文章標題下24萬人失業 其實就是是否能轉到增加的26萬個就業機會中 但是這個議題文內倒是沒著墨) 除了高科技就業門檻較高之外,被認為受惠很大的石化業 進入並沒有特別門檻 台灣本來就需要產業轉型 服務業雖然容易被競爭,但相關職場技能也更能「帶著走」 職訓上更有利 這個我覺得是成敗關鍵之一,但ecfa只能說是加速了、突顯了轉型的需求 (中經院也只是跑一個模型而已 真實簽定的稅率會不會全免、包不包涵所有產業、「前期」能多久才會被要求開放 其實都還未定 ) (上面數據中 關於高科技那個「資源排擠效應」中經院有發文說明 簡單來說 是系統需要設定上限之類的 所以你發展了我就會缺資源 但實際上不會這樣) 就這樣嘍 那麼是好、是不好 大家可以自己想 但是東協免關稅生效 可是不管簽不簽都會對台灣造成衝擊的 我個人是傾向去談,迎接這個機會、才能走出邊緣化的困境 本來我有想寫一篇關於這個的 不過上述三個爭議點並不容易解決 所以想一想就沒寫了 剛好過來看到大家在討論就講一下 ※ 編輯: darthv 來自: 140.96.112.191 (12/29 11:34)
darthv:我是主張取消貿易屏障的. 不過各種意見 140.96.112.191 12/29 11:34
darthv:請大家看看這樣 140.96.112.191 12/29 11:34
jcll:這個東西對一堆人來說就是政治 124.11.16.232 12/29 19:05
jcll:和美國日韓東南亞簽都ok 和對岸簽就是賣台XD 124.11.16.232 12/29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