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SL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oscar210 (江南有雨)》之銘言: : Sigma 光學專家:「我們考慮設計更多大光圈變焦鏡」 : http://www.eprice.com.tw/dc/talk/1446/4852700/ : 整理:Oscar Cheng : 海外攝影網站 Lenstips 分享了一篇與日本鏡頭廠 Sigma 光學設計師的深度訪談, : 受訪對象正是創作 35mm F1.4 與 18-35mm F1.8 兩顆高評價新鏡的重要人物。 : 他透漏了一些鏡頭研發過程的甘苦談,以及該公司產品未來的可能性。 : 重點是他提到 Sigma 很可能將持續設計更多大光圈變焦鏡頭,而且似乎不只一款。 : 看來無論 APS-C 或全片幅數位單眼使用者,都該開始存錢了... ( ̄﹁ ̄) 我覺得原文資訊多更多,且滿有趣的 我貼一下較完整的段落,順便把我覺得有趣的點出來一下,灰色字是我本人的OS ------------------------------------------------------------------------------ 外攝影網站 Lenstip 今天分享了一篇與日本專業鏡頭廠 Sigma 光學設計師的深度訪談 而受訪對象正是在該公司親手創作出 35mm F1.4 HSM 與 18-35mm F1.8 HSM 兩顆 Art 系列超高評價新鏡的重要人物。 在這篇訪談之中並沒有提起他的名字(果然外星名子地球語言無法翻譯,索性無名氏) 但很有趣的是,當 Lenstips 詢問他為何會成為光學專家時 這位設計師回答 「在大學時期我主修的是空間物理學, 但在使用望遠鏡的過程中我對光學測量器具越來越有興趣。」 讓人對這位半路出家的天才頗感佩服呢! 而在訪談過程中,他也透漏了一些關於鏡頭研發過程的甘苦談 與公司產品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以 18-35mm F1.8 HSM 來說 Sigma 在計畫產品時初期概念是推出一款 「具備 F1.8 光圈,約 2 倍變焦而焦段涵蓋等效 50mm 的鏡頭」 後來評估之後認為 18-35mm 這樣的焦段最能在這些前提之下 達成出最高等級的畫質,於是付諸實行。 而當 Lenstips 問到為何不做成 16-35mm 呢? 設計師則表示主要為了「確保它能達成 Art 系列產品線的高解析度,這是很困難的。」 至於一些專業攝影玩家認為 18-35mm F1.8散景光點容易出現的洋蔥圈現象 「我們也在調查當中,並希望在未來產品獲得改進」(第一次聽到這顆有洋蔥現象) 不過 Lenstip 也贊許這顆變焦鏡低於預期的邊角失光 設計師則表示這是前鏡組採用兩片非球面鏡片,以及內變焦結構所獲得的成果。 接著 Lenstip 編輯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他們請教這位設計師,什麼鏡頭會是 Sigma 18-35mm F1.8 HSM 的最佳夥伴呢 若是 35-85mm F1.8 或是 50-135mm F2.0 兩種規格,哪個比較難做到? 設計師回答這兩個都會是很好的決定,但 35-85mm F1.8 會比較受到使用者歡迎。 至於這兩種規格會需要用到截然不同的設計手法,而且都是高難度的挑戰。 然後 Lenstips 繼續追問 是否可能針對全片幅設計 28-50mm 或 28-70mm F2.0這類型的呢? 獲得的答覆則是「目前還沒有確切決定,但我們考慮持續設計更多大光圈變焦鏡頭。」 聽到這句承諾,應該足以讓攝影愛好者們歡呼了吧! 若試著釐清整篇訪談內容當中最值得提到的重點包括: ● 以光學設計來說,實務經驗和電腦程式演算都很重要 設計者的直覺與創意仍是不可或缺。 ● 如果僅仰賴以往成功經驗,是無法在光學設計過程中有所創新的 也無法探索新型光學鏡片、新架構。 ● 何種鍍膜的採用,是在鏡頭研發的中間過程開始思考,而非一開始就能預料 也不是最後才決定。 ● 一開始就為 35mm F1.4 HSM 定下極高光學目標,完全沒參考任何廠牌用過的設計 全是自家摸索 ● 若要達成相同等級的畫質,24mm F1.4 會比 35mm F1.4 更具挑戰性。 ● 18-35mm F1.8 HSM 不做成 16mm 廣角端是為了確保整體的高畫質。 (可見Sigma內部對於Art系列比起之前的EX系列定位更嚴格 內部可能會因為要符合Art的畫質標準犧牲更誘人的規格) ● 18-35mm F1.8 HSM 藉由兩片非球面鏡片,以及內變焦兩種方式來抑制暗角。 ● 35-85mm F1.8 出現機率高於 50-135mm F2.0。 (英文原文是指35-85 f1.8可能更user-friendly) ● Sigma 將考慮持續設計更多大光圈變焦鏡頭 (原文為複數的 "lenses",很可能不只一款)。 ● 研發部門不負責做決策,而是由產品企劃部門和各個工程部門一起針對市場需求 空由行銷部門蒐集市場情資,交給產品企劃部門決定哪些適合產品化 最後由 CEO(社長山木和人)裁決。 (那大家一起在論壇推12-600mm f1.2的話Sigma就會生出來嗎?) ● SLD、FLD 這些低色散鏡片雖然重要,但真正的畫質關鍵 還是取決於設計者的經驗和靈活思維。 (原文: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not using the low dispersion glass but com bining each optic by utiliz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意思就是說腦袋怎麼設計比較重要啦,鏡片是其次。 18-35 f1.8連一片FLD都沒用上不是狂巴一海票鏡頭) ● 光學防手震雖然能抑制晃動,但同時可能衰減鏡頭畫質 因此對光學和機械兩方面設計都會增加難度。 (所以乳摸的Sigma 24-70 f/2 OS會因為顧慮畫質不掛Art? 還是說OS也可能會為了畫質會被拿掉?) ● F0.95 或 F1.0 對單眼來說很難辦到,但對無反光鏡來說有可能 然而邊角畫質會是較大問題。 ● Sigma 目前沒有針對無反光鏡系統設計超大光圈鏡頭的計劃。 (微單哭哭,專心當隨身機就好) ● 無反光鏡架構有利於廣角鏡頭的設計。 ● 高畫素相機對鏡頭設計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但高解析度鏡頭正是因此產生的果實。 ● 針對最近誕生的液態技術,Sigma 希望在未來的中長期能夠處理 但現階段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其實英文的原文中還有談到很多有趣的議題 例如軟體修正的問題等等,有興趣的可以大概看一下 只能說Sigma霸氣外露呀XD 中文翻譯原文:http://www.eprice.com.tw/dc/talk/1446/4852700/1/ 英文原文 :http://ppt.cc/BdF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7.204.1
KSAC:有看有推! 08/08 16:28
RoCkyBRIGHT:推~翻~~~~~~~~~~~~~~~~~~~~~~~~~~~~~譯 08/08 16:31
thepilot:這篇絕大部分的翻譯是ePrice的喔,我只有少許註解XD 08/08 16:33
BIGP:外星科技 08/08 16:33
thepilot:補連結好了... 08/08 16:33
※ 編輯: thepilot 來自: 122.117.204.1 (08/08 16:34)
harlemk416:推~~~~ 08/08 16:34
tldtld:希望無反策略不要再一魚兩吃了qq 08/08 16:35
miname:600mm f1.2的有效孔徑會是50cm....這鏡頭沒人拿得動吧 08/08 16:38
thepilot:那當然是搞笑的OS啦 08/08 16:41
porcupine:Bigma再下去會變成Bugma吧… 保安! 08/08 17:23
Cervelo1995:sigma 讓 Apsc 變得有意義!! 08/08 18:17
sobi:"空間物理學" 應該是space physic 太空物理學? 08/08 18:52
dailylily:一般好像不會用太空物理 是用天文物理這個名詞吧? 08/08 19:11
skyant:研究天文物理得到外星科技也是很合理的 08/08 19:30
vmydear:我就說SIGMA一定是抓到外星人了 08/08 19:31
gn01914120:從瓦肯科學院偷了光學技術嗎 08/08 20:45
a410046:原來是外星物理學啊 08/08 21:58
oscar210:非常感謝補充!我也推薦英文能力OK的人去看原文, 08/08 23:01
oscar210:畢竟ePrice的性質不方便把完整文章精確全部翻譯, 08/08 23:02
oscar210:內容真正樂趣之處還是在lenstip那邊! :D 08/08 23:03
Mysex:推恆伸 08/08 23:04
fantancy:太犯規了,不過我喜歡。 08/08 23:39
devin0329:推翻譯 08/09 00:05
litthe:大推~~ 08/09 01:01
ku461215:期待新的24 1.4 art XD 08/09 10:42
evanzxcv:35-85 F1.8應該就會滿大一管的 08/09 20:31
diewanger:space physics != astrophysics 08/10 22:10
Angoboy:果然是觀察太空物理發現到外星人,進而補捉到外星科技 08/19 17:04
esla:12-600/F1.2真的生出來,我看可能幾十公斤了吧XDDD 08/23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