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etectiv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NTUMystery 看板] 作者: MikaHakkinen (丟臉可恥跌股出醜) 看板: NTUMystery 標題: [轉錄的超強心得] 希區考克做實驗:Rope 奪魂索 時間: Tue Sep 20 22:58:46 2005 作者:puresusan Rope 奪魂索(1948) 導演: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 演員:James Stewart (1908-1997)、John Dall (1918-1971)、Farley Granger ( 1925-) 【結緣】 某天傍晚我無聊地在電影台間轉來轉去,突然看到英氣逼人的 James Stewart ,就停下來看這是什麼電影,看不到幾分鐘就覺得好神奇,那時因為上電影的課, 才剛講過長拍鏡頭,怎麼我現在看這麼古早的片,竟然好久了都沒切換鏡頭哩?撇 開這技術上的奇異之處,雖然我是從將近 2/3 的地方才開始看,但是劇情也挺引人 入勝,於是就這麼一邊訝異於怎麼都不換鏡頭,一邊想知道結局到底會如何地,看 完了。然後上網一查,原來這部就是《Rope》(奪魂索)。 過了一陣子,把買回來的 DVD 好好地看了一遍,真是部非常有趣的片子。 【源頭】 1924 年,兩名才智過人、家境優渥的芝加哥大學生 Leopold 和 Loeb,為了實 現他們對「完美犯罪」的憧憬,冷血地殺害 14 歲的少年 Bobby Frank(註一)。 後來英國劇作家 Patrick Hamilton 便以這個駭人聽聞的真實事件為基礎,寫了一齣 名為《Rope's End》的舞台劇,描述兩名同志高材生,深受教授講授尼采的超人理論 所影響,而渴望犯下完美的謀殺,為此竟冷血地勒殺了自己的同學,還將屍體藏在書 櫃中,並邀請死者的親友前來寓所開派對,甚至將食物擺在書櫃上,讓不知情的親友 們,以形同死者的棺材為餐桌。這個劇本輾轉到了希區考克的手上,便拍成了《Rope 》。 【手法】 舞台劇是英國人寫的,因此希區考克先找了 Hume Cronyn 改編劇本,加以「美 國化」,然後又找了 Arthur Laurents 再改寫一次(這是希區考克的習慣,會再找 人針對對話修改劇本),只不過在片頭的名單上,掛名的還是 Hume Cronyn(DVD 的 幕後製作特集中,也都訪問了這兩名編劇,而 Arthur Laurents 的部分非常有趣) 。據說希區考克一直想要拍一部「像舞台劇」般的電影,這部片就體現了他這個企圖 心。為了呈現舞台劇的感覺,他決定在單一的場景中,用一鏡到底的長拍鏡頭手法來 拍攝,不過當時電影的底片一捲只能錄個 10 分鐘左右,所以希區考克必須盡量巧妙 地以一些方式切換鏡頭,例如當鏡頭經過某個演員的背面,一片黑之後再豁然開朗, 那就是在換底片捲了。而且為了遷就機器的行動(這是希區的第一部彩色電影,那時 的攝影機非常龐大),鏡頭之外的道具擺設其實是不停地在搬移,Farley Granger 在訪談中就說,他最怕的就是坐下去時工作人員還沒把椅子搬回正確的位置。。。 電影,或者說動態攝影,在尚未成為一種大眾認可的「藝術」型態時,曾經有一 段時期就是單純地用來「記錄」舞台劇表演,也就是在較遠處架台攝影機,錄下「整 個」舞台劇的進行。可是其實我們在看舞台劇的時候,往往並不能這樣「眼觀四方」 的看,畢竟還是會比較注意某個位置、某些演員。希區考克的舞台劇式電影,或多或 少就是在探究觀看舞台劇時的焦點,並以電影的方式操弄觀眾的焦點。有時他是隨著 「觀者」的意識運鏡,比如說台上雖然有很多人,但是當主角在對話時,多數觀眾大 概很少會注意到其他演員在幹嘛,希區有時的運鏡便是這樣,專注於主戲演員,甚至 跟著主戲演員行走(從客廳進入玄關再進入廚房),可以說滿足了觀眾「近距離」觀 看舞台劇表演的慾望。但是鏡頭有時也「霸道」地控制了觀眾的視線,強迫,或者說 敦請觀眾注意看戲時可能會忽略的地方。比如目前雖然是由甲乙兩人對話,但鏡頭可 能照著丙,讓觀眾以對話為背景,觀察丙的情緒。這個手法應用的最懸疑最精彩的一 段,就是派對接近尾聲,女傭開始清理當成餐桌的書櫃時。這裡的鏡頭僅僅從書櫃的 一端往玄關廚房看過去,照著女傭來回地收拾盤子、燭台,並把書搬回來,這時觀眾 耳裡聽到的是主角們閒話家常般的對話,眼裡卻只有那個藏了屍體的書櫃,而眼看著 女傭來來回回,就快要收拾完畢,準備打開書櫃放書了,這該怎麼是好?。。。絕對 能叫觀眾捏把冷汗,實在是非常精彩。 【懸疑】 DVD 訪談中倒是透露了 Hitch 與編劇 Laurents 的一個小爭執。Laurents 認為 (他說 Hitch 答應過他~),應該要像原先舞台劇一樣,不揭示兩名大學生到底殺 人了沒,讓觀眾跟教授一樣,一直帶著那種「書櫃裡到底有沒有屍體」、「這兩人到 底有沒有殺人」的懷疑。不過沒想到實際電影上映時,影片開頭沒多久就見到兩人勒 殺同學的鏡頭,換句話說觀眾一開始便確知兩名主角是殺人兇手。不過我認為這是 Hitch 慣用的手法,他要求的懸疑不是對事件的存疑,而是對主角心理的不確定,他 要觀眾猜想的,是「接下來他要怎麼辦?他在想什麼?他會怎麼做呢?」,就像《 Vertigo》(迷魂記),也是在一半的時候向觀眾解開了事件的謎。Hitch 往往願意 給觀眾「事件」的全知觀點,以便觀眾將焦點轉注於角色的心理變化。這種作法是好 是壞,見仁見智,只能說兩者(導演跟編劇)所要的,是不同的懸疑感吧。 【禁忌】 這部片當初的票房並不是很好,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題材的關係。當時美國 整個環境是非常保守的,不但有電檢制度,教會的勢力也很大,Laurents 在訪談時 便說那個時候拍電影,一男一女如果要同時出現在同一張床上的話,其中一定要有一 個人的雙腳要碰地(噗),就算飾演的角色是夫妻,也不能同時躺在床上;另外,女 性不能說「我要跟你離婚」,只有男性才能說(。。。),可見當時意識型態之保守 。《Rope》的特殊就在於,整齣劇帶有頗為濃厚的同性戀情誼,連我當初只從2/3 地 方開始看的時候,也很明顯地感受到兩名主角間有種「特殊的情感」。原先的舞台劇 《Rope's End》其實是充滿了同性戀相關的對話(註二),在改編成電影時已經想辦 法去掉很多相關的內容了,但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一眼就能看穿,只不過這一切在 當時都只能心照不宣,Laurents 在訪談裡就說,一切只能含糊地說「it」(那個) :兩名主角是「it」、對話裡絕對不能出現「it」、喔聽說希區考克要拍部講「it」 的電影,諸如此類。原本 Hitch 是要找 Cary Grant 演教授,Montgomery Cliff 演 Phil(Granger 的角色),兩個人也都因為不想惹「it」傳聞上身而沒有接演。即 使這樣,拍出來還是照樣明顯,而且很有趣的是,在真實生活中,演員 John Dall、 Farley Granger 跟編劇 Arthur Laurents 本身就是同性戀,戲中Granger 角色彈奏 的鋼琴曲,也是同性戀作曲家浦朗克 (Poulenc) 的作品。不過我想希區並不是特意 要拍個具同性戀意識的電影,編劇 Hume Cronyn 在訪談裡說:「如果只是謀殺案, 希區不會很有興趣,如果只是同性戀的故事,希區也不會很有興趣,但是又有同性戀 又有謀殺案,希區就會有興趣了。」(註三) 【雜感】 這部片的預告也頗為特殊,一開頭是一對情侶坐在公園長椅上甜蜜的對話,然後 男生起身對女友說再見,接著便是 James Stewart 旁白:「這是她最後一次跟他說 話,也是她最後一次見到他」。。。原來那個男的就是電影一開頭便慘遭勒殺,只有 一句「啊~~~~」台詞的可憐演員 。這樣的預告很有趣吧。 整部電影都是在同一個場景拍的,由於劇情的時間是由下午到晚上, Hitch 利 用窗外布景與打燈的變換顯示時間的變化,老實說那布景跟燈做的實在很不錯哩! 說到同性戀,其實《火車怪客》裡的 Bruno(壞蛋),對主角也有點潛在同性戀 的感覺,嗯(摸下巴)。。。 最後我要說的是,在看演員表時,覺得那位飾演被害者父親的(英國)演員 Cedric Hardwicke 這名字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後來看 DVD 的演員介紹,吼~~~ ~原來他是 Edward Hardwicke 的爸爸啦!啊 Edward Hardwicke是誰?就是那 Jeremy Brett 之福爾摩斯系列的第二代華生(好長的頭銜。。。)。不過他跟爸爸 長的不像 。 註一:Leopold 和 Loeb 一案的參考網站: Wikipedia(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opold-Loeb Leopold and Loeb case http://www.leopoldandloeb.com/ 尼采的超人論述(Uebermensch)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etzsch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3%9Cbermensch 註二:原先英國舞台劇中,教授其實也是同性戀,而且還曾和其中一名學生交往過。 註三:我忘了是誰講的,但我覺得吸引 Hitch 的,是殺人藏屍於櫃中,然後還敢宴 請被害者親友的點子,這很對 Hitch 的味吧。 參考網站: Wikipedia(英文):Rope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Hitchcock%27s_Rope IMDb:Rope http://www.imdb.com/title/tt0040746/ -- Mika Hakkinen -- Born: September 28, 1968 F1 driver: 1991-2001 Career: 20 wins, 51 podium finishes, 26 poles, 25 fastest laps, 420 points 1998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100 points (8 wins, 11 podium finishes, 9 poles, 6 fastest laps) 1999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76 points (5 wins, 10 podium finishes, 11 poles, 6 fastest lap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146.141 ※ 編輯: MikaHakkinen 來自: 220.139.146.141 (09/20 23:10) -- Mika Hakkinen -- Born: September 28, 1968 F1 driver: 1991-2001 Career: 20 wins, 51 podium finishes, 26 poles, 25 fastest laps, 420 points 1998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100 points (8 wins, 11 podium finishes, 9 poles, 6 fastest laps) 1999 F1: West McLaren Mercedes, World Champion, 76 points (5 wins, 10 podium finishes, 11 poles, 6 fastest lap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146.141 ※ 編輯: MikaHakkinen 來自: 220.139.146.141 (09/20 23:14) ※ 編輯: MikaHakkinen 來自: 220.139.146.141 (09/20 23:31)
chicobo:好像不錯,找找學校有沒有這部片@_@ 09/21 02:02
irenet:還好Hardwicke 是個很特殊的姓(笑) 改天再仔細看看 09/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