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ia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上海第四天》豫園巡禮,關於文明的感受 原文於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7818094 來到上海堂堂邁入第四天。 今天我們的行程是老城廂東北的「豫園」,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江南古典園 林,離黃浦江只一條中山南路的距離,北邊就是外灘,故走在庭園裡不時可以看 屋脊上露出一小截的金茂大廈100樓平頂。 昨晚,我站在那兒居高臨下地看著外灘與其後的一切,而此時此刻,輪到我 縮成粉塵,被上面遊客們興奮的視線所覆蓋。我們看不到彼此,卻又確確實實在 看著彼此。我凝視著那高樓的雄偉,他們遠望著黃浦區的繁華,相互讚嘆。 我突然想到當外星人在遙遠的星空端詳地球,而我們在地球欣賞璀璨流轉的 銀河時,雙方是不是也有類似這種感受? 《商業化海浪包圍下的豫園》 這是我走在豫園裡的一個小小私密發想,在中外遊客川流圍繞的絳紅色涼亭 中,看著遠方高空的金茂大廈,發呆出神時想的事情,覺得很好玩,便記錄下來。 其實說真的,我對豫園並沒有多大的感覺,整天下來幾乎都是邊走邊拍照, 邊坐邊發呆。即使寫著遊記的現在,我看著照片用力回想,也擠不出什麼深刻的 印象。算了,該記得的就不會忘,不該記得的回想也沒用。 不過我還是很盡責地去查了資料。原來這地方本為明朝時一座私人豪華庭園 ,是布政使潘允端為了侍奉他父親潘恩所興建的,「豫園」這名字即取自「豫悅 老親」之意。清朝末年,豫園被民間秘密組織「小刀會」占據(台灣也有分會喔) ,園中的點春堂即是城北的指揮部。 但很抱歉,我對這些歷史實在沒什麼共鳴,即使查了資料還是如此。 潘允端的父親潘恩是何方神聖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況且,潘先生建這座庭園 真為了行孝,還是財富炫耀,抑或是樹立地方威信?我覺得這也是很有討論空間 的阿。 除了對這地方所乘載的歷史記憶不感興趣外,我對豫園冷感的原因還有二。 第一,在中國這些日子來,看這些古典庭園建築看到都麻痺了。我知道亭台 樓閣、水池荷花、斜簷飛角等等都是中國園林的特色,然而這世界上終究沒有什 麼東西是看不膩的吧。 而且很不幸地,豫園剛好在我麻痺的臨界點出現。如果在中國的日子我先逛 的園林是豫園,或許我會覺得很棒也說不定。但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 第二,豫園周邊的土地利用,實在太…商業化了。我知道位於黃埔區精華地 段的豫園,是很難抗拒商業化的,尤其它又座落上海這個大城市。但當我看到這 座古典園林被一圈圈喧囂嘈雜的商業文化所包圍,心頭竟然襲上一股悲哀。 一家家小吃店、速食餐廳、旅館、酒家、服飾店、童玩店、咖啡廳、百貨公 司等店家,如萬重浪般地以豫園為中心簇擁而來,並層層疊疊往遠方延伸而去, 豫園彷彿快被滅頂似的,真是可憐。 然而換個角度想,在這樣高度商業化的上海市區裡,豫園的存在也顯得更加 珍貴了,在商圈環繞、人潮洶湧、遊客絡繹的黃埔精華區,豫園就像戰爭中的一 小塊和平,替上海人守住最後一份傳統的古意與寧靜,在無數古厝民宅由於都市 計畫被強制拆遷的今日,它是通往過去最完整的時光隧道。從喧鬧煩躁的商圈走 進去,還真的有得救了的感覺。 只是我還是希望,上海政府能夠多一點從人文的角度去規劃它,少一點從經 濟的眼光去衡量算計它。豫園周邊可以有商家,但不要什麼商家都有,豫園可以 定期舉辦文化主題活動,而不是只有來者不拒的經濟操作。 不要讓豫園這麼孤單嘛。 《好倫哥與大霸尖山》 我們這天的行程只有豫園,5點多離開之後,我們繞出去到外灘逛逛,昨天 是以步行的方式,今日則是騎單車。我們把單車牽上外灘廣場,替我們的愛車跟 東方明珠拍了張合照。來,笑一個,?嚓。 並且在「外灘歷史陳列館」花RMB$160買了世博會的單日票(明天又要去世博 啦),這陳列館的前身是建於1902年的氣象信號台。筆直的白色高塔,深紫與純 白橫紋相間的外牆,小小的獨棟建築,看起來非常精巧可愛,與其說是陳列館或 氣象台,我覺得它還比較像是賣巧克力的創意店鋪咧。 我們後來騎到上海最熱鬧的逛街去處「南京東路」吃晚餐,挑了家「好倫哥 」自助餐廳,49元吃到飽,過了30分鐘後,挺著大霸尖山的肚子走出來,結束一 天的行程。 《關於文明的感受》 來到中國也差不多兩個禮拜了。體會最深的不是萬里長城與故宮的壯闊雄偉 ,也不是鳥巢或水立方的大國風範,更非上海浦東高樓大廈群的華麗陣勢,而是 文明的不足。 我們都知道,「文明社會,和諧中國」是近年來大陸官方積極推廣的口號。 在很多地方的天橋或圍牆,也都可以看到這八個字的字樣或布條。但另一方面大 家其實也都明白,之所以要鼓吹文明,正因為文明不夠,之所以要宣傳和諧,正 由於害怕不和諧。 就像蔣介石當初推廣新生活運動,打出「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 確實」的口號,正是因為國人普遍缺乏這些美德,正因為不足所以才要推廣。 這也讓我想到近年來可怕的「愛台灣」口號。是不是大家都不愛,所以才要 強調愛呢?每次想到這裡總覺得既吊詭又毛骨悚然。愛台灣不是很自然就像呼吸 一樣的事情嗎?就像我們不會拿著大聲公說「大家要呼吸喔」一樣吧。 所以話說回來,中國「文明社會」的口號其實是建立在目前「尚不文明」的 社會現狀之上的,而我跟俊翰,則是活生生的見證方與體驗者。 首先,我覺得文明這東西並不是說非得要多優雅高貴不可,例如吃飯完全不 能發出聲音啦,吃牛排時刀叉的排列與使用順序要很講究啦,或是變成「謝謝你 對不起不客氣」回答機啦。 文明不等於這些支微末節的規矩,文明主要是談對「人」的尊重。 能不能多尊重一下「人」,尤其是「行人」。其實從這個細節就可以大概掌 握一個國家的文明度了。 我在中國這段期間,走在馬路上,騎車在大街小巷裡,總是聽到汽車、電動 車、公交車、出租車、摩托車各種交通工具的喇叭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不 管前方有堵住還是沒堵住,通通都要按就對了。反正按不用錢,多按幾下又何妨。 好幾次我跟俊翰騎單車在慢車道上,明明非常靠邊,左邊也讓出兩台摩托車 可以過的空間了,但後面的車輛還是一直對我們按喇叭,而且還是「叭叭叭叭叭 叭叭」這種拖很長的瘋狂按法。害我們無形中越騎越快,好幾回差點摔倒。 「這是怎樣阿?把人當豬看嗎?還是狗?」俊翰生氣地說道。 我們後來歸納的結論是,這些駕駛並不是要我們讓路,而是在提醒我們後面 有來車。這是善意的揣測,也是自我安慰的說法啦。因為就完全沒有擋到路阿, 那他們是在按個什麼勁兒呢?真的有那麼不重視別人嗎? 當然不是說台灣人民就不會隨意按喇叭或吐痰便溺之類的,只是說,在中國 ,這種脫序的比例太巨大了,巨大到好像這樣才是常態似的。 舉例來說,當走到十字路口,遇到前方紅燈亮了起來,我跟俊翰往往是唯二 還站在原地的行人,因為大部份的人幾乎都視若無睹、爭先恐後地與車爭道穿越 馬路,這畫面常常讓我們都看傻了眼。 在這裡,紅綠燈不是參考用,而是街頭的裝飾燈泡吧。而我漸漸也了解到, 中國的車輛不尊重行人的原因,正是因為行人也不尊重車輛。該車子過時你搶著 過,也難怪該你過時換車子搶著過,這是有沒有互相的道理而已嘛。 「哼,既然你搶我的陽關道,那我也佔你的獨木橋!」,到最後搞到一團混 亂,爭吵、口角、擦撞、打架,通通出現,各種怪事也屢見不鮮地冒出頭來。唉 ,這樣的結果到底有誰是贏家呢? 然而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這些事情台灣也有,其實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會 有,只是在中國發生的頻率實在是鶴立雞群阿。不誇張,一天見個三、四起是很 稀鬆平常之事。 我很不願意用中國人劣根性來形容,因為這樣講好像沒救了一樣,不過我真 的希望國家經濟起飛的過程中,中國百姓的文明素質也能跟著提升,當然有什麼 樣的政府就有什麼百姓,若講到提升,各層級領導們的素質得先全面提升才對。 總而言之,身為台灣人,對中國這個國家的情結是很複雜的,我只是希望, 作為一個巨大的鄰居,中國如果可以既繁榮進步又開放文明的話(至少朝著這方 向努力),對台灣來說,應該也算是件好事吧。 或許對世界來說,都會是件好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114.10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