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文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6309892.shtml 後花博時代… 城市行銷怎麼走 【經濟日報╱鄭秋霜】 2011.05.02 02:07 am 為期171天的花博落幕了,花博總製作人丁錫鏞表示, 花博讓文化與科技產生創意連結,且讓民眾零距離體驗花藝生活美學, 將有助「後花博時代」的文創產業發展與文化消費。 但他坦言,後花博時期的台北印象(或甚至台灣印象)依然「很模糊」, 在大型事件落幕後,仍是未來城市行銷的挑戰。 丁錫鏞研究博覽會25年,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參觀過許多的博覽會, 在花博期間沒有休過一天假。 花博落幕時,他才剛說完「花博就像我兒子,感覺很不捨」, 馬上又前往西安參觀世界園藝博覽會。 出發前,他接受本報專訪,暢談花博對文創產業、城市行銷及後花博時期的影響。 丁錫鏞指出,花博是一個尖端科技展示的大平台, 相信會刺激許多創意人在文創上的靈感連結, 而且有不少從各展館展示科技的文創衍生應用產品,已在花博期間熱賣。 創意+科技 指引產業方向 他舉例說,未來館「永生花」技術,是將鮮花急速冷凍後,抽掉原來的水分, 注入有專利技術的特殊液體,使花朵常保新鮮; 由此技術衍生出的縮小版永生花,不只賣相好, 還被花博總會選為閉幕典禮送給貴賓的禮物。 此外,從夢想館工研院「紙喇叭」技術衍生出的相關產品, 同樣是結合科技與創意的商品,也都在花博期間大受歡迎, 也被花博營運總部選為貴賓禮。 還有像是流行館用150萬個寶特瓶做成寶特磚, 再從寶特磚結合太陽能光電板及LED燈,結合成「寶特燈」,也是科技與創意的連結。 「花博不只對文創產業帶來影響,對家庭的未來影響更大。」丁錫鏞說, 他在花博期間曾不只一次詢問拍照民眾目的為何,結果很多人都告訴他, 可以居家布置時參考,也有人說將把家中客廳角落用花來美化。 這樣的花博體驗若能持續,將使台灣居家生活美學的需求提升。 花博期間的8,500場藝文表演,也將影響民眾心靈。 他認為,民眾只要曾在花博欣賞表演獲得感動,未來在生活支出中, 或許會更樂於用在欣賞藝文表演上,對後花博時代的文化消費力及台灣文化力的提升, 都會有挹注活水的影響。 大型事件通常是城市主政者用來吸引外國遊客的重要利器,丁錫鏞說, 此次花博的境外參觀人次約57萬人,高於花博原先估計40萬人, 占花博總參觀人次(896多萬人)約6.3%。這個比率比1985年的筑波博覽會、 2005年的愛知博覽會及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的國外參觀人次,都來得高。 多元≠特色 台北形象模糊 丁錫鏞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花博在國際行銷上採取兩大特色策略。 一是重點宣傳,而不好高騖遠, 鎖定亞洲主要城市如東京、大阪、北京、上海及鄰近國家首都,結合當地行銷活動; 二是歐美地區只針對花藝相關專業團體及人士進行參與式行銷, 透過審查機制及補助獎勵,讓入選參展者覺得是個榮耀,而願意在當地自行參與行銷, 因此也發揮了行銷台北的功能。 雖然花博從初期的被部分人士「唱衰」,到後來的「利空出盡」而逆轉勝, 並被AIPH國際園藝者協會主席法柏公開評為「過去50年來最成功的國際花卉盛會」; 不過,談到「後花博時期」的台北城市行銷,丁錫鏞則坦言:「形象仍很模糊」。 丁錫鏞指出,很多城市的個性很鮮明,例如講到紐約,大家對它的印象可能是流行尖端, 講到巴黎是浪漫、京都是古都氣息,但講到台北、甚至台灣, 「你要行銷台北或台灣或中華民國的什麼?你希望別人對你的印象是什麼? 是創意城市、花園城市、還是科技城市?」 丁錫鏞透露,台北城市形象的模糊,從「挑照片」時的抉擇,就可看出。 例如是要挑101大樓,展現台北是現代化城市?還是寺廟,顯示台北是宗教文化城; 又或者是夜市,凸顯美食之都? 雖然有人說台北及台灣的特色是多元化,丁錫鏞認為:「多元化就是沒特色」。 簡言之,就是城市的個性沒有強烈鮮明到讓人印象深刻, 以致「印象台北」或「台北印象」,仍然是個問號。 這正是後花博時代應聚焦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台灣每個縣市進行城市行銷時, 都會面臨的挑戰。 【2011/05/0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9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