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文網址:http://ppt.cc/OF2J PAR表演藝術誌:http://ppt.cc/@Tuc 王嘉明 打造常民記憶的劇場行李箱 【文字/周伶芝】 觀看歷史的角度有很多種, 教科書上對於歷史事件的選擇與詮釋,是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一種。 但很顯然地,在教育體制的規範下, 書本裡的「知識」與生活中的認知總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而歷史的解讀權往往還受政治或學院派別操弄, 以至於「歷史」二字承載過多意識形態。 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能從自己的角度詮釋歷史? 其實,回顧生活的同時,我們已經展開了屬於自己的一段歷史書寫。 創作,也是一種,而且有更大的分享與開放自由度。 身為劇場導演,王嘉明向來特會玩語言和流行符碼、聲音和空間的混雜遊戲, 批判藏在台詞裡、象徵藏在敘事裡,炫技學舌卻饒富深意; 總將形式翻了又翻,誓要將劇場的各種可能玩到不能再玩。 始於《麥可傑克森》,王嘉明創造了新的表演形式: 以演唱會式的華麗沸騰能量,與粉絲般的激情宣告, 帶出台灣一九八○年代的流行文化與集體現象。 然而,說了一個十年,就有另一個十年也等著, 王嘉明以自己的出生年代為座標,像是溯源、也像重新開挖, 從七○年代繼續探索,就此展開他的「常民三部曲」。 三部曲的格局龐大,王嘉明選擇以常民的身體與通俗文化, 作為闡述過去記憶、聯結世代情感的切入點。 每部以十年為一單位,構築台灣人的生活史詩, 卻非老老實實地搬演歲月的進程。 新作《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從命名便可感受其建立多重意涵的企圖。 以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為精神主軸,不談人物傳記, 而是將當時台灣人作為民族心理依歸的「龍」之象徵,轉化為結構複雜的家族傳說。 創作手法讓人聯想到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家族的魔幻色彩隱喻世代處境,情愛滄桑與茫茫命運, 講述的是時局變化下的追尋與迷惘。 畢竟,王嘉明不是為了追憶似水年華的懷舊, 他苦修七○年代的考古學,從國際政治、社會新聞、流行文化相互糾纏的十年裡, 看見一個混合著沉痛和搞笑、恐怖和娛樂、謊言和夢想的劇場, 反映台灣讓他最感興趣的「雜」。 於是有了「常民三部曲」、有了充滿密碼的《李小龍的阿砸一聲》, 運用劇場的遊戲質地, 這次,且看王嘉明如何詮釋七○年代特色,形塑出一個既復古又科幻的奇想神話。 這裡,讓我們透過與王嘉明的訪談,了解他如何建構出這樣的劇場神話: Q:你是如何有創作「常民三部曲」的想法呢? A:預告一下,其實我現在有四部曲了! 先回頭說,當初是因為想做《麥可傑克森》這個題材, 也和我自己以前喜歡跳街舞、練武術有關, 我就是喜歡有點雜的東西,通俗文化本身就是最受歡迎的大雜燴。 所以做《麥可》時,我馬上想到李小龍,想到兩部曲就覺得一定要做三部曲: 談台灣歷史,但從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 政治上,我們常在尋找台灣的定位,但從流行文化來看,台灣其實是一個混雜體。 史學研究有一門「年鑑學派」,強調的就是,從價值觀、對時間的看法等來看歷史, 不一定是政治事件,因為歷史有很多層次。 所以我覺得,四部曲應該從流行文化談常民生活,這跟我們的皮膚是比較接近的, 而不是呆坐在教室裡,單方面地被灌輸。 Q:三部曲在形式上各有什麼差別與特色? A:我常說台灣像一個胃,消化能力很強,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消化成自己的。 雖然三部曲的內容講的是台灣的常民生活,但題材上我故意都找國外的流行文化為代表: 八○年代的麥可.傑克森來自美國、七○年代的李小龍從香港發跡又到好萊塢、 九○年代就是日劇,風靡台灣的程度,搞得那時候人人都想學日文, 就算不學,也會來上幾句「阿依稀ㄉㄟ魯」。 這些元素都可以代表當時台灣的某種氛圍和認同。 不同部曲則要有不同的敘事形式區隔,創造更豐富多元的層次。 因為我覺得敘事形式一旦固定,也會掉入一種很官方的模式。 所以我盡量在每部曲裡找不同的說話方式, 這對創作者來說蠻重要的,我希望不要重複自己才有趣。 至於形式呢,七○年代是科幻神話,而九○年代我已經想好了, 要做一齣日文愛情音樂劇,所有人都講日文、唱日文歌,然後下面配中文字幕! 呼應當時的語境。可能有人講一下國語就會被瞪,好像比賽犯規一樣。 Q:那麼第四部曲會是什麼呢? A:進入廿一世紀就是網路世界了,這是我們現在的寓言, 我想將劇場的空間感壓扁成一個平面。 我想到的,可能會是一個像電路板的舞台,用很多演員或舞者, 沒有語言、以肢體表達,接近我們在使用電腦、網路的狀態。 劇名可能是《i-error》,其實英文的「error」有點像「91101」, 它的意思已經在其中了。 雖然第一部曲比較沒有政治的部分,但接下來幾部會穿插, 其實也不用刻意迴避,自然就會觸碰到。 Q:為什麼七○年代選擇的是李小龍? A:人物選擇上,主觀成分當然很重,但我盡量從資料中找到合乎的邏輯。 李小龍的身分很特別,就好像香港、英國和美國的混合體, 但同時又是中國人的英雄形象投射和民族圖騰。 藉由他發展出「龍族」的故事,但是也諧擬了「聾」的隱喻。 七○年代一連串的政局動盪,台灣退出聯合國、中日美斷交、釣魚台事件等等, 台灣人出現了認同焦慮。產生所謂和對岸相比、「正統的龍的傳人」的口號, 但同時又有如美麗島事件,對台灣土地的疾呼; 這種關於「龍/聾」的分歧,其實從那時開始,一路延伸到現在的政治生態、 奠定今天的社會樣貌。 Q:為什麼敘事形式是組裝科幻神話? A:七○年代所有東西都是非常政治的,以至於出現了好玩的現象: 因為過於政治而產生非政治性的部分。可以說有逃避意味,也有一種非現實的夢想追尋。 首先,李小龍的形象底層就是種神話意涵。 即使到今天,在好萊塢的華人明星都要會打,從楊紫瓊到章子怡,現在是周杰倫。 這種武打英雄的誕生很像神話的架構。 加上七○年代開始流行布袋戲、科幻片、鬼片的類型, 所以我選擇,由很多獨立的小寓言,串接成一則「龍族」的科幻神話。 用那些流行元素拼裝出科幻感,而台詞則像是事件和人物的解碼題, 暗喻哪些是李小龍的「影子」。 Q:你心目中最代表七○年代的是什麼? A:「行李箱!」 那時候有一個電視節目叫《法網追追追》, 直接將命案分屍的畫面放到電視上,叫觀眾認屍,很恐怖耶! 五股箱屍命案鬧得滿城風雨,大家看到行李箱都會毛毛的。 那時候電視的尺度居然這麼大,比現在還超過,爭議實在太大,節目最後也被停掉了。 有這麼具里程碑的事件,我一定要讓行李箱被拉上舞台。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李小龍的阿砸一聲》 5/13~14 19:30 5/14~15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完整內容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1年5月號;訂閱PAR表演藝術電子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16.140
pessoa0926:大推! 05/07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