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網誌好讀版:http://blog.xuite.net/ringfan/drama/53309061   《先寫完劇本PLUS+》這齣戲,描述一名劇本創作者,為了讓自己的作品能夠過關並 獲得演出許可,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通過劇本審查官的機車審核。這樣的劇情設定,幾 乎與日本著名編劇三谷幸喜2004年的電影作品《笑の大學》(1994年廣播劇版本先問世, 1996年發展為舞台劇,最後由導演星護於2004年翻拍為電影)如出一轍,《先寫完劇本 PLUS+》則是擁有強烈的企圖心,在節目單上將這齣戲定義為「原創瘋狂喜劇」,期望帶 給觀眾「120分的爆笑體驗」。   既然稱之為「喜劇」,當然非得「好笑」不可,在這樣的邏輯之下,《先寫完劇本 PLUS+》顯然是不成功的。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同樣出現在劇名裡的「劇本」二字,即便 劇情梗概與《笑の大學》極為相似,我仍期待《先寫完劇本PLUS+》在相同的邏輯裡可以 玩出不一樣的獨特花樣,可惜的是,這齣戲終究還是讓我失望了。太多不明所以的設定, 就連最基本的時空背景都令人難以理解,更遑論去感受每個角色人物的情感與動機,甚至 是故事本身想要傳達的主題。   《先寫完劇本PLUS+》的時空背景究竟是發生在什麼樣的地方?這是令我費疑猜的部 份。劇裡機車審查官給創作者的第一個難題,是要他改掉送審劇本裡使用的「顏色」,因 為送審劇本中的紅色與白色,對照劇中政黨代表色太過敏感,而要求創作者更換。可是在 此同時,審查官與創作者的對話又不斷提及許多專屬於台灣的特有名詞,那麼回歸到劇中 創作者所寫的劇本,那「紅色」與「白色」代表的又是哪個政黨?若紅色意指中國共產黨 ,那白色又是哪個政黨?再來,《先寫完劇本PLUS+》劇中所設定的「審查官」一職究竟 是哪個部門的哪個單位?以現今的台灣劇場而言,若非為申請補助之送審,從未聽聞有需 要經審查劇本後才可展演的制度,更遑論劇中創作者根本已經開始售票後才將劇本送審, 那這個「送審」的動作到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制度下?即便是《笑の大學》,都明確將時 空定義在昭和十五年那個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情勢極為緊張的日本,並設定由「警視廳保 安課檢閱係」進行劇本審查的工作。那麼《先寫完劇本PLUS+》裡的審查制度,究竟又是 怎麼一回事?眼前看到的一切,究竟是發生在台灣亦或是其他地方?時間點是過去現在亦 或是可能或不久以後的將來?即使是對於某段歷史或現在的想像,也需要有完整的邏輯來 支撐這麼一個推動劇情前進的主軸,但現在的《先寫完劇本PLUS+》卻完全看不到這些, 終於讓台上發生的一切脫離現實又無法自圓其說,讓人找不到切入的點,去理解台上正在 發生的事。   即使是到後來台上提到越來越多關於現代台灣的名詞,我們理解時空背景是發生在現 在的台灣,卻仍然無法理解創作者與審查官之間的關係,以及眼前的審查制度究竟是怎麼 一回事。《先寫完劇本PLUS+》的編劇像是想到什麼寫什麼似的,把能寫能放的全都寫進 劇本,從八點檔長壽劇人物的恰恰、金居福寫到江一官,從軍公教優惠利率18%諷刺到公 務員利用上班時間玩FACEBOOK,從棒球講到王建民再提到陳樹菊,還順便拿藝文界的老朱 (誰?)、小賴(賴聲川?)和老林(林懷民)來調侃一番,就連網路用語的「踹共」都 寫了進去。東拉西扯了一堆,我卻一點也不知道這齣戲究竟要表達什麼,又想要藉由這齣 戲傳達什麼樣的想法。   整齣戲唯一能夠感受到的,便是創作者對於現實的抱怨以及不滿,從政治局勢、社會 亂象到藝文環境,創作者不吐不快,將所有的不滿一股腦的全都攤開在舞台上,坐在台下 身為觀眾的我卻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垃圾筒,不斷被創作者傾倒那些屬於負面情緒的垃圾。 說真的,創作者倒不是不能採用批評的姿態去創作一齣戲,但最起碼在手法上請高明一點 ,而不是讓所有的不滿直接透過角色的嘴巴說出來,如此一來觀眾面對的不過只是創作者 最直接的情緒,又怎麼稱得上是「創作」?關於那些你想要講述的亂象,可以運用巧思去 點出問題並呈現其荒謬性,即使是單純用「說」的,也請試著在文字與語言的運用上多些 思考,而不是讓台上的話語看起來與政論節目的call in或網路上的漫罵看起來如此的相 似。若僅是如此,觀眾又何需走進劇場,去聽台上那些路邊隨便每個人都有辦法罵出來的 話呢?   《先寫完劇本PLUS+》的前半段演出,尚在可以理解的劇情邏輯範圍內,到了約莫55 分鐘時,竟急轉直下,突然冒出一個國家文化推廣局(老問題又來了-這是哪來的單位? )的局長,要求創作者以讓總統夫人登台演出並拿到個人獎項為目的,安排一齣戲讓總統 夫人一同演出。看到這兒,更讓人覺得一頭霧水了,所謂「總統夫人」一角的設定,究竟 要調侃的是周美青還是吳淑珍?亦或是有其他的隱喻?關於這些,從劇中幾乎是看不出來 的,像是因為需要一個「重要人物」所以就隨機亂數抽中了「總統夫人」這麼樣的一個身 份,卻怎麼樣也讓人摸不著頭緒。進入總統夫人要登台演出的劇情邏輯之前,又突然藉由 角色的嘴來上了一段「前情提要」,描述前55分鐘才剛發生過的劇情。可是我們不是才剛 看完沒多久嗎?這又是怎麼回事?   看到演員之一的柯勃臣在節目單上的演出經歷裡,曾經在2009年演出《先寫完劇本》 ,隨後於2010年演出《先寫完劇本二 總統夫人要上台》這齣戲,我不禁懷疑眼前的《先 寫完劇本PLUS+》,根本就是將這兩齣戲直接放在一起演出。這樣的想法透過北藝大講師 于善祿在看完這齣戲後為臺北藝穗節「藝穗看星星」所撰寫的專文裡,獲得了證實。該文 提到編導林信宏提及《先寫完劇本PLUS+》的演出,是將該劇本的首部曲與二部曲連在一 起,並一口氣演完。這樣的作法,讓我想到台南人劇團蔡柏璋編導的作品《K24》,但兩 者卻因為創作方式與內容的不同,而呈現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   《K24》原本就以歐美影集編劇邏輯的精神撰寫而成,各集平均皆有大量的情節翻轉 ,並在劇情的推展上呈現一定的開展節奏,加上深厚的人物情感,讓人即使只看了頭兩集 ,也不會覺得突兀。《先寫完劇本PLUS+》卻完全明顯是兩個劇情邏輯拼湊在一起,首部 曲是建立在創作者與審查官的攻防之間,二部曲則是描述為了重要人物而刻意創作卻偏離 創作精神的荒謬性。加上創作者在合併之餘並沒有讓首部曲與二部曲之間擁有更多連結, 終致這兩部份在劇情上產生斷裂,讓全長140分鐘的《先寫完劇本PLUS+》從中間硬生生斷 成兩半,給觀眾彷彿看到一半,又要被迫從頭看起另一齣戲的錯覺。   要同時連演首部曲與二部曲並非不可行,但呈現方式不同,劇本內容本就應該因應調 整,而不是直接把兩齣戲「放在一起」,演完首部曲接著演二部曲,而沒有考慮到劇情邏 輯上的銜接。若真的有對兩齣戲的合併演出進行深刻的考量並修正,我想那段「前情提要 」不可能仍然存在於劇本之中。對於首部曲加二部曲的決定,創作者並沒有負責任的重新 順本,將兩部戲整合成完整的《先寫完劇本PLUS+》。所謂的「編」劇,原意擁有「編織 」之意,意指透過人物與情節的安排與運用,相互交錯編織而成故事,藉以傳達創作者的 理念。但現在看起來,《先寫完劇本PLUS+》反而從劇本本身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對照 到劇名實在是個莫大的諷刺,因為創作者終究只是把劇本寫「完」,卻沒有把劇本寫「好 」,相當的可惜。   劇本的先天不良,讓全長140分鐘的戲看起來冗長且令人不耐。在看戲的當下,我總 覺得創作者像是得了不酸會死人的病,不管想到什麼看不順眼的事,都非得拿來忍不住嘲 諷一番不可。可是對於嘲諷對象的深入研究,以及嘲諷方式的思考,終究都呈現不足的狀 態。劇作家紀蔚然的作品同樣在抒發其對社會與時事的不滿與批評,可是我們為什麼會覺 得好看?因為其在文字與語言上找到了屬於他的方式,呈現了令人想像不到的可能性。那 麼回到《先寫完劇本PLUS+》呢?屬於《先寫完劇本PLUS+》針砭時事的特色與方法又是什 麼?如果一齣戲呈現的批評只是單純的幹譙或抱怨,那麼我們一點也不會覺得新奇,甚至 可能因此感到厭惡,更遑論作者希望讓《先寫完劇本PLUS+》成為一齣「原創瘋狂喜劇」 的初衷了。整齣戲唯一讓我牽動嘴角的,只有那張國家戲劇院的「維安分區座位圖」,但 除此之外,整齣《先寫完劇本PLUS+》實在沒有什麼有趣到令人發笑的地方。要在劇場嘲 諷或幹譙任何看不順眼的事物絕對歡迎,但請使用更高明的手法,否則實在無異於市井間 的漫罵,更遑論稱得上是值得搬上舞台的「幽默」了。   對著俗稱「第四面牆」的觀眾說「我想觀眾對你『那裡』不感興趣」或讓創作者一角 恨得牙癢癢的說「我每天都想你」然後讓審查官羞道「觀眾會誤會」的橋段,則混淆了舞 台空間與表演風格的定義。與觀眾產生對話並不是不行,但為何台上一下處在沒有觀眾存 在的劇情空間邏輯裡,一下又要與觀眾對話而讓觀眾存在?創作者對喜/鬧劇手法的不純 熟,讓整齣《先寫完劇本PLUS+》一直處在浮動的狀態。縱使節目單上誇下豪語說「導演 都做好被人抓去關的心理準備,你還怕戲會不精彩嗎?」,我只能說如果只是這種程度的 嘲諷,就算是政府官員,想必連抓都懶得抓。   摒除本劇在劇本上的諸多缺失,演員的表現倒是值得一提。多虧飾演審查官的演員柯 勃臣底氣十足的表演,讓我硬生生的撐完這十分冗長的140分鐘演出。即使劇情文本的推 展是如此難以令人捉摸與理解,柯勃臣卻在這股亂流之中仍能維持住一定水準的表演並堅 持到最後,相當的不容易。相較於柯勃臣,與其對戲並飾演創作者的鄭凱瀚則顯得有些不 穩定,尤其這場發生了麥克風掉落的事件,明顯對演員的表演造成影響,而讓表現有些浮 動,呈現了演員在表演時的臨機應變仍有待磨練。劇情後半登場的黃雅嫻,飾演國家文化 推廣局局長,選擇了以高音頻的尖銳音質訴說台詞,不僅讓這角色有些令人不耐,更平板 化了角色本身該有的豐富特質。劉巽熙則負責隨扈等幾個比較像是跑龍套的角色,沒有太 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   綜觀整齣《先寫完劇本PLUS+》,我最不滿意的還是劇本部份,這包括創作者對於創 作這件事情的初衷,以及對於自己所要處理主題的態度。要將自己創作過程中所引發的諸 多感想與想法,回饋到創作本身,以「創作」描寫「創作」並非不可行,但所有的素材必 須經過足夠的處理才值得搬上台成為演出,如果只是我們日常生活對於現實不滿常可見的 抒發方式與手法,那麼觀眾為什麼又要花上票錢與時間,走進劇場來當創作者的垃圾筒呢 ?我想這是《先寫完劇本PLUS+》編導在日後創作類似題材時,絕對必須深切思考的部份 。 ■ 觀戲資料 ■ 劇名:《先寫完劇本PLUS+》 團體:鐵支路邊創作體 日期:2011/9/9 時間:PM2:00 地點:西門紅樓2樓劇場 票價:貴賓券 本文部份內容首發於國藝會藝評台 --                 唔?      o(一︿一+)o   http://blog.xuite.net/ringfan/dram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51.62
skywide:如果「第四面牆」是指觀眾,那麼「打破第四面牆」就可怕了 10/28 18:14
owenx:糟糕,這個團我好像很熟XD 10/28 22:23
ringfan:打破第四面牆倒是無妨,但一下打破一下沒打破,就真的讓觀 10/29 02:42
ringfan:眾無所適從了 10/29 02:42
runlight:默推 10/29 14:21
skywide:哈哈你誤會了 10/29 18:39
skywide:我意思是:觀眾從來沒被叫做「第四面牆」。。。。。。 10/29 18:40
ringfan:哦哦,我大概懂樓上意思了,可能是我寫法不夠準確容易讓人 10/30 00:40
ringfan:造成誤會,我會再多注意,謝謝樓上:) 10/30 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