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經濟日報╱文/鄭秋霜】 2011.12.26 上海話劇市場蓬勃發展,除了硬體設施與推動平台持續建制中,且不斷發生「舞台劇、電 視及電影」的影、視、劇題材交互影響現象。例如《杜拉拉》、《蝸居》等在大陸紅透半 邊天的影視作品,都有舞台劇作品,而電影《鋼的琴》、知名電視劇《步步驚心》也都將 出現話劇。 雖然上海被視為中國話劇的發源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副總經理、知名編劇喻榮軍說, 2000年以前上海看話劇的人口不多,但在三波風潮後,現在看戲的人愈來愈多。 當紅電視劇變身話劇 他指出,第一波風潮是2000年到2005年的所謂「白領劇」,著重「為白領作戲」,關注白 領、年輕人,也帶動年輕劇團。第二波是從2004年到現在仍風行的「懸疑劇」,其中民間 的捕鼠器工作室所推出的英國推理小說天后阿嘉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 阿嘉莎」系列,相當受到矚目,明年預計有五部作品上演。第三波是從2005年至今、以導 演何念為代表的「喜劇」,例如《武林外傳》即是知名之作。 除了這三大類型,上海戲劇界還有一個特色現象是「影、視、劇」交互影響的情形愈來愈 普遍。喻榮軍指出,像是這幾年大陸很火紅的影視作品《蝸居》、《杜拉拉》,都有舞台 劇作品。 「上海劇場界確實出現影、視、劇交流的趨勢!」長期耕耘上海的百庭文化總經理余大任 指出,由當今流行的電影或電視改編的類似案例還包括《風聲》、《武林外傳》、《新龍 門客棧》等,《鋼的琴》舞台劇也是已經確定的製作項目。此外,《步步驚心》繼電視劇 引起討論後,預計明年也將出現話劇。 余大任分析,這趨勢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近幾年上海話劇市場演出劇目太多,競爭非常激烈 ,找已有知名度的題材,宣傳上較為省力;此外,知名影視作品已經有一群基本觀眾群, 比創新劇目較有優勢。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觀察,影、視、劇題材互相影響是上海劇場界的特色,目前在北 京劇場界雖也有舞台劇改編成電視劇的作品,但還不普遍。他認為,這和上海人腦筋動得 快的個性使然有關,也顯示出上海話劇市場的蓬勃。 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表示,影、視、劇題材互相影響,通常借重的是某部作品的知名 度及其所引起的風潮,在國外行之有年,但前提是市場必須夠大,觀劇人口量體必須夠多 、夠多元,否則仍有極高風險。 楊忠衡指出,影、視、劇的觀賞族群其實不太一樣,除了市場規模,在轉變演出形式時也 需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才可能讓看過電影或電視的觀眾想要第二次觀賞,這些都是影、 視、劇匯流的挑戰。 硬體+平台 不乏「專營」 除了演出劇目多,上海劇場界人士也指出,上海為了發展話劇,相關的硬體設施與推動平 台持續增加中,且這些表演場地中不乏採取「專營」的策略導向。 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例,此中心擁有三個劇場(其中一個有530座位、另兩個各200座位 ),上海話劇中心市場部主任、製作人吳嘉強調:「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不是大賣場,我們 要做的是話劇專賣店、品牌店」。 今年9月才營運、總座位數1,949個的上海文化廣場劇場,位在上海黃金地段,號稱是世界 上最大、最深、座位最多的地下劇場,更是鎖定專營音樂劇,要打造成上海的專業音樂劇 劇院。開張第一檔引進的是法國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台灣譯《鐘樓怪人》),未來也 將規劃推出原創音樂劇或名劇中文版。 上海近年來也出現專門推動戲劇的平台,如2009年成立的上海「現代戲劇谷」。現代戲劇 谷總經理楊勇透露,戲劇谷每年預算約人民幣1,000萬到2,000萬元,來自上海靜安區政府 ,全數作為戲劇推廣,以提升城市形象。 台灣劇場界人士形容,現代戲劇谷明明是區級政府支持的單位,做的卻像是國家級「國藝 會」做的工作,除了補助戲劇演出,每年推出春、秋兩季戲劇季,還舉辦號稱「中國東尼 獎」的華人商業戲劇獎「壹戲劇」大賞。今年台灣導演賴聲川、製作人王偉忠,分別拿下 「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和年度最佳製作人。雖然「壹戲劇」大賞才舉辦第二屆,但 頒獎當天,兩岸三地影視劇界的「大腕」出席者眾。 「現在是中國的文化大時代!」喻榮軍說:「上面有政府政策支持,底下忙的不亦樂乎。 」他估計,明年大陸有100多個劇場產生,硬體沒問題了,但軟件的內容需求會很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8.6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