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0908觀眾迴響 眾生相——《她獲得約翰的吻並成為胡立德的女人》 這可能是我所看過曉劇場的作品中,標題最長的一齣戲了,而這齣戲的演出時間, 也正如這串標題一樣,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沒有中場休息,因此我對於觀眾的 建議是,請在使用東西前詳閱說明書,這能讓自己更快消化這齣戲的內容。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這齣戲的標題,與演出內容所融合的兩部作品有關,誰是 約翰?誰是胡立德?在去了解這些問題時,會發現最後會回歸到莉芝與莎樂美,而 這兩個在不同作品中所出現的女人,又將回歸到誰的身上?請看副標。 一個妓女的房間。這個房間的「主角」,楊美月,也就是那個「她」。 既然談到房間,那就從場景開始說起吧。本戲的舞台設計跟以往不同,先不論之前 在曉劇場藝文空間的演出,比起同樣在外租借場地的各個作品,這次的舞台建構出 相當明確的空間感,而非以多區塊佈置搭配動線所組成的演出範圍。這引起了我的 興趣,因為場景也是演出的一部份,以往將場景配置意象化,是為了讓觀眾去思考 配置的意涵,若空間建構得愈完整,表示觀眾不需花時間去消化場景給出的訊息, 最後我才發現,這部作品的訊息量相當龐大,確實需要幫觀眾節省腦容量的使用。 場景的地板鋪滿了揉過的衛生紙,再加上吹成氣球的保險套,指涉意味相當強烈, 讓觀眾感受到這確實是個妓女的房間,然而氣球所代表的,是童話與純真,這又與 保險套所代表的性愛有所衝突,在我來看,技巧很類似格林童話,包括書櫃、高台 甚至斜坡,都有這齣戲所表達的意涵,也可以說是美月心靈空間的具象化,且這個 空間搭建得恰如其分,兩側並未完全擋起,這讓位於高台的播音員位置有了適當的 延伸,似乎在同一個空間,卻又超然其外,個人認為算是神來之筆。 正當我邊等待餘下觀眾入場、邊思考的時候,播音員的聲音漸入,才發現演出已經 開始了,內容是對美月的描述。這是個特殊的開場,也許會有觀眾對於這個突然的 聲音感到詫異,甚至會覺得因此沒聽到一些內容而感到可惜,不過這就跟我們在聽 廣播或電視報導一樣,一定是聽到了某個關鍵詞,才會停下手邊的工作仔細聆聽, 這種處理方式,讓我聯想到之前的作品《燕子》,因此我堅信這兩部作品有個相同 之處,就是對當前社會現象的表態,這讓我也期待著:這次曉劇場想說些什麼? 美月出現在房間裡了,她正用芭比與肯尼,演出自己的童話,然而從麥克風傳出的 隱隱訕笑,似乎正嘲諷著美月的童話非常可笑。於是,美月將芭比與肯尼放入紙箱 封好,開始了她的接客生活,觀眾也時不時聽她訴說著擔任性工作者的一些經驗、 心路歷程,當中也提到美月因為一次機緣,而興起了去借劇本來閱讀的念頭,雖然 一開始看不懂,但她也因此聽到其中一名客人談起沙特,當然,她還是聽不太懂。 然而之後,她仍瞭解了劇本,並來回穿梭在《可敬的娼妓》與《莎樂美》的世界, 扮演娼妓莉芝,以及容貌顛倒眾生的莎樂美。 只是,我原本以為,在舞台上出現的播音員、舞者、小提琴手,甚至是男人,都是 美月某些心理狀態的投射,看著不同的屬性個體,在情緒拋接間串聯,彷彿美妙的 協奏曲,儘管我覺得舞者的姿態扭曲,充滿著詭異的生命力,甚至小提琴手演奏的 樂章,似乎都成了配樂的共犯,與當下的戲劇情緒有所衝突,我還是認為他們應該 是為了美月而存在的。照理來說,在這個想法之下,理應是眾星拱月、凸顯美月在 舞台上的存在,但不知為何,播音員、舞者、小提琴手、男人的個別能量,充滿了 自主性,甚至強烈到曾經一度將「美月」這個存在淡化掉。 瞬間讓「主角」消失,是正常的現象嗎?然而在人物台詞中出現的當下時事,似乎 正在提醒觀眾,眼前並不是只在講述《可敬的娼妓》,甚至不只在講述《莎樂美》 與美月的故事,那麼,這是誰的故事?當我細細體會美月「消失在舞台上」的橋段 時,突然發現「美月」這個位置,變成了一面鏡子,照出了眾生相,其中一個人, 是我——不是角色,而是觀眾,甚至是演員在現實生活中的身分。 與其說是有趣的發現,不如說是一種可悲,其實我們的工作,跟娼妓有什麼兩樣? 至於為什麼,也許不待言說,懂的人自然懂得。我聽著受訪者的聲音,襯在劇中, 襯在心上,彷彿自己就是美月,然而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偶爾也會作夢,也許不是 莉芝或莎樂美,但我們確確實實在作夢,縱使這些夢可能不會實現,甚至如同美月 以芭比與肯尼進行小劇場時,接受到一些不甚友善的訕笑聲,也許,這就是我們的 處境,就像最後投向美月的那些雞蛋,無論是社會對娼妓的歧見,甚至是提醒娼妓 要用可歌可泣的故事來包裝自己的言論,或者站在優越的位置說著「其實性工作者 也是一份工作」的正義凜然,都有可能是其中一顆雞蛋,而我們呢?或許也正遭受 這些雞蛋的侵襲,但那又如何呢?當播音員次次提醒美月「妳要哭了嗎」,美月都 沒有回答,最後卻堅決而覆誦著「這次她不會哭」,莫不是一種堅強的諷刺?而這 不就是我們常作的事情嗎?到最後,我都不知道是為美月可憐,還是為自己悲哀。 但這齣戲不是要讓我們絕望,是要讓我們重新自我檢視,就如同古希臘悲劇真正想 表達的意義,只是將英雄主義轉換成更接近我們的狀態,同樣能成就情感的淨化。 因為是眾生相,所以觀眾也是其中一部分,而觀察觀眾也成了我的例行公事之一, 我突然發現自己很不幸,因為我發現了自己的影像,倒映在「鏡子」中,那就表示 現實生活中的我,正處在這種狀態中。然而同時我又覺得自己很幸運,並沒有誤把 這部作品看成改編的戲劇,一百三十分鐘算長嗎?依我看,這有太多故事要講了, 建議曉劇場不如擴充這齣劇,寫成屬於自己的《浮生若夢》,而我,由衷期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85.45
kanygolly:說的真好;)本以為看完會是種沉重,但卻只是讓自己不斷 09/12 18:36
kanygolly:思考! 09/12 18:36
ines10:推「正義凜然,都有可能是其中一顆雞蛋」 09/13 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