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ram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七年級創作者:承擔 讓世界看見台灣 作者:張翔一 放棄國外的舞台、更璀璨的未來,四個七年級生跑回台灣。別人笑他們傻,他們就用一股 腦的「傻勁」,迎戰台灣惡劣的表演藝術環境,無所畏懼地承擔起文創大樑。 http://cw1.tw/CW/images/article/C1390381472167.jpg
這是四個年輕人,告別紐約、倫敦,放下更好的薪水,投入台灣音樂和劇場創作的故事。 兩位音樂創作者王希文、羅恩妮,劇場編導蔡柏璋、劇場演員兼導演王宏元,他們代表一 個新世代,用熱情與創意,接下前輩們的棒子,繼續帶給你我感動,也豐富台灣的文創土 壤。 他們明知台灣表演藝術環境資源不足、市場不大,也要「以身試法」。他們不向現實的種 種束縛妥協,更嘗試著慢慢改變現狀。 「你要去做,才能改變環境。」已故劇場大師李國修的名言,是期許、也是責任,這一群 年輕人或許並不自覺,其實卻已承擔了下來。 故事,要從七年前的跨年夜講起。 一場表演 凝聚革命情感 當時,台南人劇團正在台灣演出一齣極為「顛覆傳統」的舞台劇《K24》。 《K24》仿效美國電視影集,把長達六小時的懸疑喜劇,變成六集各一小時的一季「連續 舞台劇」。二○○七年的跨年夜,台南人劇團更把「整季」舞台劇從頭到尾一次演完,創 下華文世界舞台劇單一場次演出時間最長的紀錄。 這未曾出現在台灣劇場、甚至連國外也極罕見的創意,大受好評。更代表台灣參加華文戲 劇節、並赴北京等地公演。 劇團團長李維睦放手讓當時年僅二十六歲、自編自導的蔡柏璋挑大樑。蔡柏璋找來台大戲 劇系小一屆的學弟,在小劇場闖蕩數年的舞台劇演員王宏元擔綱男主角;貫穿全劇的配樂 ,則由當時剛辭掉外商銀行工作,「放空」自己一年,思考人生方向的王希文負責。 他們沒有太多經驗,也沒有包袱,全心全力投入創作,彼此常腦力激盪,討論、排練到徹 夜未眠。 跨年夜的演出,台南文化中心滿場觀眾笑聲、掌聲不斷。直到凌晨三點多,送走最後一批 熱情的戲迷,王希文和王宏元累得直接躺在舞台上,說不出話,卻彼此相視而笑,心中都 默默堅定了志向。 他們決定終身投入創作,也培養出無法替代的「革命情感」。 王希文於是赴美,捨原先計劃的MBA,到紐約大學攻讀電影作曲碩士;王宏元留在台灣 ,繼續在「莎士比亞的妹妹」、「無獨有偶」等表演團體磨練演技。蔡柏璋則先後赴英國 皇家中央演說及戲劇學院、美國哈佛大學和俄羅斯藝術學院進修。 出國充實自己,是為了回到家鄉,將更成熟的創作帶給台灣。 「這裡就是我的家鄉,回來是理所當然啊,」在英國攻讀戲劇碩士,以班上第一名成績畢 業,蔡柏璋的創作才華,在國外一樣受到肯定,更不乏加入國際級劇團的機會。 但他仍毫不猶豫地回台投入劇場,「我不想空談自己多愛台灣,但對這塊土地情感的連結 、希望它更好的心情,都是由衷而真實的,」蔡柏璋略帶感性地說。 共享熱情 一拍即合 事實上,這一群年輕創作人,即使身處不同國家,仍然克服時間與空間的障礙,共同創作 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最知名的莫過於《木蘭少女》,這齣結合美國百老匯音樂風格與台式幽默的喜劇,背後是 對同志和性別偏見的深沉反思。上演後讓果陀劇團總監梁志民、資深演員李立群等前輩都 讚不絕口,更搬上國家戲劇院公演。 《木蘭少女》是蔡柏璋和王希文與台南人劇團總監呂柏伸,在紐約、倫敦和台灣三地,用 即時通訊軟體和越洋電話,不斷反覆溝通修改、琢磨後的結果。 王希文也和王宏元合作推出「寶島歌舞」行動音樂劇,王宏元導演、王希文編曲,兩人將 「向前行」等台灣名曲,結合百老匯歌舞劇形式,和近年頗紅的「快閃」(Flash Mob) 行動藝術,直接以台北車站等公共場合為舞台,即時演出現場音樂劇。在台灣引起一陣話 題,和網路上數十萬的瀏覽人次,也讓更多人認識本土的音樂劇。 隨著一部部創意天馬行空、卻不失深度的作品推出,這一股年輕的新勢力,在台灣逐漸被 越來越多人看見,也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新秀加入。 音樂創作者羅恩妮就是其一。 不久前,記憶體大廠金士頓在台灣推出長達七分半的微電影廣告《記憶月台》,溫馨的劇 情和動人的音樂巧妙搭配,引起網路瘋傳。片中民謠風格的英語抒情主體曲《It was May 》,正是來自羅恩妮譜曲、蔡柏璋填詞的作品。 從小學音樂的羅恩妮,是紐約大學電影配樂碩士,在旅居美國時,已是能獨當一面、獨立 接案的音樂製作人。 為何放棄在國際藝術之都的職涯、回台創作?羅恩妮說:「其實完全是意外。」五年前, 因學生簽證與工作簽證的銜接出了差錯,迫使羅恩妮無法回紐約,「身上只有三百美元, 一台電腦,兩本小說,借住朋友家,紐約掰掰,一切從零開始,」羅恩妮笑著說。 羅恩妮也因這個戲劇性轉折,在台灣認識了蔡柏璋,兩人首度合作《木蘭少女》國家戲劇 院版後,一拍即合。 「我們是不太需要言語溝通的,」蔡柏璋笑說,「個性、想法太相像了,所以常常一個眼 神,她就知道我要什麼。」 繼「木蘭少女」之後,兩人持續合作音樂劇《Re/turn》、《浪跡天涯》等作品。「蔡柏 (蔡柏璋綽號)跟我像雙胞胎,我們對創作,都有不想妥協的頑固態度,這點很難找到知 音,」羅恩妮說,現在,反而已沒拿麼急著「回紐約」了。 如今,四個七年級生,隨著自身的努力,各自在專業領域嶄露頭角。 不計酬勞 改善表演環境 蔡柏璋不到三十歲,就成為台南人劇團共同藝術總監,更被譽為繼李國修之後,台灣最值 得期待的編導演全能「劇場鬼才」。王宏元活躍於劇場,更演而優則導,為多家本土劇團 編導劇作。王希文和羅恩妮則先後跨足電影配樂,分別因《翻滾吧!阿信》、《總舖師》 和《LOVE》等作品,嶄露鋒芒。王希文更數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提名肯定。 他們從來沒有忘記當初熱愛劇場的初衷。幾個人一有機會,就會共同構思新作品,彼此更 會不計酬勞「情義相挺」。 他們更想進一步,為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盡一份心力。 「三十歲之前,想的是小我,只想著怎麼讓自己的作品更完美;但三十歲之後,開始會想 做一些對大環境有意義的事情,」三十一歲的蔡柏璋真誠地說。 他除了持續創作,最近還準備在固定地點進行長期的小型演出,引進紐約的Cabaret(小 酒館音樂劇場)表演形式,讓觀眾能在輕鬆的氣氛下,邊用餐邊與台上演員即時互動。一 方面吸引更多人接觸劇場,一方面也讓劇場新秀有表現、被更多人看見的舞台。 身為專業舞台劇演員,王宏元看到如今劇場演員常迫於現實收入,不斷磨損自己的痛苦。 「一檔劇,花三個月、甚至半年,去排練、演出,最後很可能收入不到萬元,還堅持在這 裡的,就只好趁沒戲時去兼任表演指導等副業、或甚至去咖啡店打工維生。對演員來講, 沒有持續好好演出,久了這都是磨損,」王宏元說。 於是,他號召一群志同道合、分處不同劇團的劇場演員,準備成立一個集體創作、長期巡 演的工作坊,讓演員們即使沒有演出時,仍能透過持續的集體創作互動,累積表演能量。 因為一齣舞台劇,讓這群年輕人相識相知,他們對音樂和劇場有共同的熱情與執著,要在 台灣做出最好的作品,也由衷希望台灣的表演文化,被全世界看見。 【2014-01-22 天下雜誌 540期】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549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39.100
lemonland:推 01/25 13:20
mcbirdy:推! 01/25 16:24
happyuse:感動~ 01/26 00:41
asdwsxzc:用心 01/26 01:20
home99888:推! 01/26 07:16
greenjimmy:推!!! 01/26 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