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ummy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篇是把在下之前在三國版個別回覆魏延子午谷計畫問題的集合,大致上是 從三國版的7874、7964、7968、8005、8010篇文的內容節選,一樣,無關的 地方和吵架的部分過濾(除非必須引用前後文以瞭解在下何以如此作答): 一、魏延對於夏侯楙的判斷一定正確? b某的說法: 「要以弱國勝強國,依靠的就是一線機會,魏國無備,守將怯而無能正是致 勝的關鍵,這要夏侯楙會逃的機會大,為什麼不能以這個當前題,夏侯楙 已經在關中九年,如果講魏延連他會有什麼反應也判斷不了,那只顯示魏 延是庸將,那子午谷之謀根本不可能成為月經文。」 在下的回覆: 弱國勝強國並非靠你所謂的一線機會,不過這一點在下另一篇再分析。 這論點其實很有問題,因為對峙夠久,所以魏延就不會判斷錯?有形的東西都好判斷 ,但是無形的決心跟意志和士氣一樣,都是隨時在變化的,你可以根據一個人的日常 處事來推斷他的可能行為,但是你永遠也很難確定他在面臨特定狀況時會採取的行動 是什麼。因此,魏延把整個計畫第一步的成敗建立在夏侯楙「聞他來必走」這件事才 會這麼被人詬病,如果他只是把這列為可能性之一,而他也有萬一不成的應變計畫, 那才會有點說服力。 不然,馬謖還在孔明身邊更久、曹操也和于禁相交三十年,都無法預測他們在面臨變 局時的決定,更別說劉秀這個「臨小事怯」的人竟然在面臨大事時完全換了一個人, 如果說以孔明與馬謖、曹操與于禁的長期相處和識人之明,以劉秀鄰居和他大哥從他 小時看到大的長久經歷,還不能準確的判斷出他們的決定,那憑什麼認定魏延僅僅依 靠有限的情報資源來做的推斷會是正確無誤的?(他連夏侯楙是誰的女婿這點都搞錯 ,實在很難相信他的情報之正確性) 更何況,魏延的推論本就很有問題。我們就先不說他沒考慮郭淮的因素、也沒考慮夏 侯楙委由能人處理的可能,更暫不論這目標設定本來就很有問題。我們只就他說的「 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來看,由他強調夏侯楙是聞「延」而非聞「蜀軍」至而 逃,可見他很有自信,他的威名可以嚇跑夏侯楙(不是蜀軍喔!)。 那戰場上的威名是由何而來呢?主要有三種來源: 1.戰功:比如孫權對張遼、司馬懿對孔明的畏懼。 2.相處:這個少見,在下想得到的例子是南朝劉宋的毛祖德曾因忌憚公孫表的謀略, 而使計讓北魏太武帝殺了公孫表(之前毛和公孫在北方相處過)。 3.消息:沒有打過,但僅憑情報即可判斷對方是個變態,比如王猛對慕容垂的畏懼。 2.的例子太少見,魏延也不可能跟魏國人相處過,可以不論。而1.和3.其實是一樣的 ,重點就是在戰場上的表現。那麼我們來看看魏延的情況。首先,在漢中爭奪戰後, 蜀地軍隊未再與魏軍交戰過,而在漢中爭奪戰中,我們只能肯定魏延有功,但是卻不 能肯定功績有多大,不過由「一軍皆驚」的紀錄看來,魏延的功績恐怕大不到哪去。 所以,論戰功,漢中爭奪戰時夏侯楙不在,而魏延又沒啥驚才絕豔的表現,之後雙方 也沒打過,所以1.可以排除;論消息,也沒有之前魏延震動魏國高層的紀錄,所以也 可以去掉,在下實在不知道魏延對他自己威名的自信是哪來的? 然後,魏延還神機妙算到幫夏侯楙決定要坐船逃走?夏侯楙是北方人,在下實在不認 為在情況緊急,急著要逃的時候,一個很少碰水的北方人會想要坐船,而不是選擇更 容易想到、接觸到的馬匹來逃走... 二、魏延有無應變計畫? 容在下再次引述史料記錄:「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 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 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穀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 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 很抱歉,史料記錄上就是沒有提到魏延有應變計畫,而很顯然的,魏延也不會有 。因為如果他有,當孔明以「此計懸危」否決時,他應該會進一步把應變計畫說 出來以爭取孔明支持才對。而既然《魏略》連原提案都能知道了(在此姑不論《 魏略》是否有道聽途說的可能),理應知道應變計畫(假如有的話),所以,由 此幾乎就可以斷定,魏延「沒有應變計畫」。而且你所說的三個選項,魏延也「 完全沒有提到」。 PS:所謂三個選項,是說若夏侯楙不跑,魏延會: A.城防兵少可以直接攻入 B.守軍多可以引敵出戰 C.甚至直接往西退向斜谷 還可以附帶發現,他沒有考慮魏軍由渭北衝過去的可能,不然他也應該提才對。 越看越覺得,這真是完美的計畫啊!完美到認為敵方都是丁丁+拉拉...而我方英 明神武一定可以... 孔明真的已經很客氣了,要是我聽到這種建築在「敵方一定白痴而我方一定可以 」的論調之方案,根本就應該直接把他斃了免得留下來危害同袍,這跟日軍在二 戰的馬糞表現有啥不同?我都開始懷疑芷江會戰中那個認定國軍七十三軍「沒有 戰意,不會出戰」的日軍參謀就是魏延投胎轉世,還有堅持國軍援軍不能快速到 達的八成也是... ps:對了,主張可以料敵從嚴,認為對方一定是丁丁的人,不妨可以去看看芷江 會戰的過程,特別是日軍這麼認定國軍戰力之後,是遭到什麼樣的下場。 3.我也再強調一次,我一直認定「鄧艾計畫不是個好計畫」,它只是比魏延計畫 好而已。而好在哪?好在目標選擇的合理:直衝成都。但是為啥它還是不是好 計畫呢?因為他無法應對姜維來襲這個極可能發生的狀況。今天他以狗運成功 ,但你不能期待人人皆有這狗運。 再強調一次,要看真正良好的遠距離奇襲計畫,請去看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時 ,奇襲撒馬爾罕的部署,那才是經典之作,所以儘管穆罕默德在之前也是一世 之雄,仍不免於失敗,這可不是魏延或鄧艾這樣的計畫可以比得上的! 三、魏延子午谷和鄧艾陰平奇襲的邏輯比較: 鄧艾選擇的目標確實是合理。成都,既是蜀漢首都,也是劉禪所在。如果有一支魏 軍出現在成都城下,確實可以起到極大的效果,因為成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符合在 下之前那篇分析裡的第一點。但是魏延呢?他設定的是長安。很遺憾的是,長安既 非首都,曹叡也不在那裡,所以不符第一點;而魏國的主力軍隊在關東不在關西, 即使長安易手也不會讓魏軍主力因被截斷補給線而崩潰,所以第二點亦不符。因此 ,在兩點要件皆不具備的情形之下,魏延的奇襲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他不可能一擊 就扭轉雙方相當的國力比,甚或達到贏得戰爭的目的。既然如此,那麼按照古人的 思維,顯然他們就會願意採用孔明的提案。 2.讓我們來看《鄧艾傳》原文:「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 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 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所以鄧艾的意思是:讓我走小路奇襲涪城再直指成都。而他認定蜀地後方空虛(今 掩其空虛),所以在姜維不回援的情形下,他不會遇到多大的抵抗;如果姜維回援 ,那鍾會可以乘勢進攻。 很顯然地,鄧艾是認定蜀軍不會清楚他的行動,所以他沒有認為他會被堵在山裡。 由傳文可以看出他的假定是: A.蜀地後方空虛沒準備,有準備的兵力都在劍閣。 B.他的行動夠隱密,至少要到涪城,蜀軍才會發現他。 C.由於蜀軍後方沒準備,所以在姜維軍不回援的前提下,他的軍隊足以擺平後方蜀 軍的抵抗。(報告司馬昭那時,鄧艾應該還不知道他會沒有騎兵可用) 結果因為B假定出了問題,造成A.C.假定一起錯誤,所以鄧艾差點在掛在山中。但 假如B假定不出問題的話,那麼理論上鄧艾方案確實不錯,只除了一點,就是他沒 講姜維分兵而來時他要怎辦?這是不管B假定有沒有出現問題他都極可能要面對的 情況,但他沒講如果這樣他要如何,所以在下據此認定,鄧艾的計畫依然不是個好 計畫。 但是鄧艾的計畫在思考邏輯上還是比魏延合理,他的邏輯: 蜀軍集結於劍閣,後方無多少兵→他迂迴奇襲蜀軍一開始不知→因為蜀軍後方兵力 不多所以他足以擺平→姜維陷入兩難。 可以說他的邏輯在B假定成立的狀況下,只有到最後一步才出問題,在下推測這可 能是因為他對姜維的兵力情報錯誤,不然想不出他這位沙場老將會出現這種低級錯 誤的理由。 而魏延的邏輯: 夏侯楙廢柴→聽到我魏延的大名就會乘船繞跑→我(魏延)搶下長安→魏軍東方援 軍很慢→咸陽以西一舉可定。 所以咧,他的邏輯打從第二步就出問題,誰規定夏侯楙就一定要逃跑?如果沒逃跑 呢?還有其他的問題,都從第二步就開始衍生出來。所以這樣您瞭解為何在下還是 給鄧艾計畫較高的評價吧。(注意,較高是相對的,如果在下是司馬昭,只會回給 鄧艾一封信:等你能解決姜維分兵的情況時,我就同意你的計畫。) 制訂任何計畫都要作假定,只要假定合理,則未嘗不可依此來擬訂計畫。魏延之所 以被認為不切實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成功完全寄託在對方是白痴;相對的 ,鄧艾計畫並不建立在認為對方是白吃的身上,而是立基於他的狀況分析,狀況分 析可能錯誤(事實上也真的錯誤),但是本質上至少是經過理性分析而得到的結論 ,光就這點他當然比魏延要高明。 再打個比方: 甲說:「我會成功,因為對方是白癡。」 乙說:「我會成功,因為對方的高手都在別的地方,他們短時間內是抽不出人來攔 住從地道爬出來的我。」 試問你會比較相信甲還是乙? 最後再強調一次,要看完美的奇襲計畫,請去看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奇襲撒馬爾 罕,那才是經典之作! 四、子午谷與孔明方案的主動權高低對比: 順便澄清一下,我從來沒說過魏延要一舉扭轉對比,我說的是他想要「一舉扭轉 "相當"對比」,換言之,國力仍是魏國佔優,但是魏延期待通過一次冒險行動, 讓國力產生巨大的變化,所以他說「"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而孔明的方案---隔絕隴山---,不是一次可完成,他必須藉由趙雲的佯動,他本身 的進軍,還有之後防守隴山阻擋魏軍不斷反擊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來達到吃下涼州 的目的。 而只吃下涼州,對比於魏延號稱的吃下咸陽以西(等於是整個涼州+超過1/3的司隸 ),當然造成國力的扭轉程度較小,所以我會強調"相當"兩字。 然後我再強調一遍,魏延的構想不能達到目的,因為蜀軍就算佔領長安,也沒辦法 派軍去控制長安以西的土地,所以: A.長安沒有不可取代性,不是國都,曹叡也不在那。 B.長安不是關東魏軍主力的後勤補給基地,所以魏軍不會因後勤問題而崩潰。 C.因為要因應魏軍的大軍,又沒有天險可以節約兵力防守,故蜀軍也不會有空去確 實的分兵佔領、消化土地,而只能控制長安附近,所以蜀國的國力根本不會增加 。 當然啦,如果蜀軍能在長安城下野戰擊滅魏軍主力,那當然就可以產生效果。不過 那就換我回頭問了: 1.如果決定打野戰,按照孔明的計畫也一樣可打,越過隴山就好,既然兩個方案都 可在野戰決勝,憑什麼認定魏延的計畫就會比較好? 2.認定野戰一定會勝利的理由是什麼?先說好,別跟我說魏延沒有保證要跟魏軍決 戰。子午谷計畫走到最後就是要野戰決戰! 如果子午谷真的成功落實到最後,就會演變成蜀、魏兩軍主力聚集在長安城下的情 形,而且兩軍都有急著一戰的理由:魏軍為了把涼州可能產生的任何不穩因素扼殺 掉,如有機會勢必決戰;而蜀軍為了真正拿到土地,也得把魏軍主力殲滅掉,否則 不但沒空去拿土地,等到糧食耗完就完了。兩邊的意思一致,不開幹都不行。 那麼,煩請支持者提出論證回答我的三個問題: 1.蜀軍野戰必勝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2.又,為什麼在長安附近的平原作戰,會比起在隴山附近的山地作戰對蜀軍要來的 有利? 3.採取孔明方案,則是否要決戰的主動權操之在蜀軍。藉著隴山蜀軍要打亦可,要 守也行;而採取子午谷計畫,蜀軍除了短期決戰求勝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請問 為什麼要捨棄一個戰略主動權較高的方案,而去採用一個戰略主動權較低的計畫 ? -- 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任害霸也, 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 ~~~春秋‧齊國‧管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204.41
fw190a:首先我覺得沒必要把那段推銷的簡述當作完整作戰計劃吧 05/25 02:05
fw190a:說敵方必逃固然好笑,但細說所有變化,史書寫得完嗎 05/25 02:06
chordate:龐統的奇襲成都計畫就有寫完啊 05/25 02:07
chordate:上計奇襲成都,中計先解決楊懷高沛,下計速返荊州 05/25 02:07
fw190a:嗯,我也不是想說史書都不能寫,只是想說沒寫不保證沒有 05/25 02:16
fw190a:史書也會因為資料多寡或重視程度決定能寫得多精細 05/25 02:17
chordate:魏略算是寫的比較詳細了,參考上面那篇 05/25 02:18
chordate:連劉禪的八卦都花了那麼多筆墨寫,有備案的話為啥不寫 05/25 02:18
fw190a:或許因為只是個沒發生的想法,或許作者不認為會成功,而且 05/25 02:41
fw190a:1萬(沒出的)奇兵層級也沒有高到像攻略成都那樣 05/25 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