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Dummy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狄渭大二期末考前復習筆記〕 公元前 532 楚國稱霸中原數十年,中原諸夏被迫使用楚文與楚國進行國交, 諸國苦之,唯晉國堅持用中原文字,不與楚往來。 是時,長江流域下游百越壯侗系良渚文化傳人吳國崛起, 形成楚國的東部邊患, 楚國叛臣巫臣獻策於晉,聯吳抗楚, 出使吳國後發現當地亦流行齊商傳入之新葉文。 所攜中原《車戰》、《兵經》等典籍吳人皆無法閱讀, 且中原文字較為複雜,吳人又視楚人為仇不願學習楚文, 巫臣無法可想之下索性參考齊地葉文之語尾, 並加上中原文字中筆劃較簡單者補其不足, 創製音節文字,合吳語子音十五、母音六,以及十種鼻音、促音韻尾 此即吳人所稱「 」(註:若您無法看到引號中之古吳文, 請下載微軟 Arial Unicode-Uet 字型) (閩越式羅馬拼音轉寫:Cha Mo-san Eum Mak) 字面上意思即為「字巫臣音百」,即《晉乘》提到之「巫子百彥」。 (這學期有修閩越語,才知道古吳語、東越語、閩越語他們都是 先名詞後形容詞,果然很怪。) 總而言之,巫臣創制音節文字,翻譯不少中原典籍, 加上齊國來的軍事家孫武(吳語:Tsun Bo)也入鄉隨俗, 用巫氏文字寫下《Wala Tsun-eru Makishi Pela》 「大人物-孫的-原則-打仗」,當然就是我們熟知的《孫子兵法》 (不過居然是先寫成吳文,後來才有孫武的徒眾翻譯回中原文字……) 文字淺顯易懂,連行伍小卒都能背誦「Waitu-sito pelama, saka-sita vivihaku.」(以嚴肅的方式打仗,以智謀獲勝, 就是中原古文所謂「以正合,以奇勝」啦) 吳國果然實力大增,對楚國作戰連戰皆捷, 攻陷郢都數次,焚燬不少楚國文物,楚國元氣大傷, 幸賴西戎地君長秦伯出兵相助,楚國才沒有在春秋時代就滅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82.46
yukiss: Vuvuzela!! 09/19 02:07
f0960031: Vuvuzela!! 09/19 02:48
smayson: Vuvuzela!! 09/19 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