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conomic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EvanYang (EvanYang)》之銘言: 還是回文好了XD : nintendopppi問的東西比較多 : ============================================================== : 台灣的內需市場對於帶領產業往高附加價值方向升級的幫助有多大呢? : 被日本內需市場領導著的日本手機產業,現在在全球市場的情況呢? : 而台灣的內需市場規模能領導哪一種消費性電子產品? : ============================================================== : 正確的回答是不知道。我們不可能在事前就知道未來發展,經濟發展 : 往往不是如事前規劃,而是充滿著變數。 : 舉一個例子,台灣政府很愛自吹自擂的竹科。70年代竹科原先是規劃 : 成航太工業,當時認為未來是太空時代,所以要跟著世界一起發展航 : 太業,免得輸在起跑點上,電子業只是配合航太業下的附屬產業。結 : 果卻是發展航太賠死,電子業自立自強創造經濟成長。 : 不要去限制商人發展,不要政府自己跳下來指導產業政策,這兩個大 : 前提才是關鍵。未來看似理所當然的成就,反推當時反倒是一連串的 : 巧合。 : =============================================================== 這部分我就針對''內需引領產業升級''來說,比較不容易失焦;產業政策部分下一段再說 我覺得台灣的內需市場幾乎不可能引領諸如手機、筆電及其他消費性電子產業的升級 一來是產品開發資本投入非常巨大,小小的市場難以支撐。 二來以iphone的成功為例: '' 專門為台灣人設計的產品最終在全世界大賣 ''              這種事情實在是不太容易想像;少數例子也許有機會。 舉日本手機產業的例子,是想要說明:內需市場並不見得能帶出商品在世界的競爭力 至少目前成功的例子,諸如iphone、日本的遊戲主機與遊戲產業 都是在 日本和美國本身對該產品有極端巨大的市場需求 的前提之下所開發的產品 而即使手機內需如此龐大的日本市場,也無法使日本手機具有國際競爭力 (日本手機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很差的,硬體性能雖強但導致售價昂貴,而且軟體部分差) 我認為,宏碁華碩這些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商 如果不以出口全球為目標下去設計開發產品,根本就無法生存吧。 : 礙於台灣的國際地位,不是國際貨幣組織的成員,而市場深度淺很好炒 : 所以外匯存底異於常人也是很自然的事,1997金融風暴台灣就是靠這個保命的 : 印象中在最近(?)的金融海嘯中,南韓短短兩三個月就燒掉了四百多億美金的外匯存底 : =============================================================== : 台灣跟南韓不同。台灣不欠外債,台灣欠的是內債,南韓欠的是外債 : ,所以南韓狂燒是有前提。 : 再者,台灣有外匯管制,市場看似淺好炒,實際上是流動性極差,根 : 本難以炒作。台幣不是熱錢喜歡炒作的標的。 喔喔,台灣與韓國的外債部分的確沒考慮到,謝謝說明。 可是我有疑問,台灣沒有外債 但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台幣那時候為何也被國際熱錢狙擊? 台灣那時候用掉了十分之一的外匯存底耶,央行還使用心理戰術使得熱錢轉移目標 台幣無預警棄守,單日跌幅達3.5%,使得周邊國家蒙受更大的信心壓力 在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國際炒家馬上轉移目標至香港,隨後是韓國 兩者都受到極大的傷害。他們的犧牲使得台灣能在更少損失之下度過危機 但前提是國際炒家也知道台灣還有很多外匯存底,有軟柿子出現沒理由繼續吃硬的。 然後離題一下,看到維基百科上寫的:台灣在表面上沒受影響,實際上是把傷害壓住,                  亞太金融危機對台灣的傷害約於2001年之後爆出。 是什麼意思呢?不太理解其中的關係。 : =============================================================== : 我覺得政府扶植某些產業是合理的 (當然,補助的對象適不適當是另外一回事) : 如此一來其在國際市場上才有競爭力;至少也要幫忙起個頭。 : =============================================================== : 舉個最好的例子,裕隆汽車。裕隆綁架全台灣人,為了這個敗家子, : 台灣人必須要以更貴的價錢購車。所謂起頭簡單收尾難,對裕隆而言 : ,最好的產業政策根本不是努力產業升級,而是遊說政府無止盡的提 : 高關稅來保障裕隆,藉此長存。 : 尾大不掉的例子太多了,成本付出極大,收穫少的可憐,這種賠本的 : 生意值得全民買單嗎? 謝謝提供竹科跟裕隆的歷史(筆記 不過政府投資航太與汽車業,應該還有國防、國家安全、基礎工業發展上的考量吧? 並不是純為賺錢吧?基礎工業與農業,不能完全真空,就算賠錢也要留著一部分吧。 ※ 編輯: nintendopppi 來自: 61.230.216.178 (11/14 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