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過去我們讀這一段,都認 為孔子是厚古薄今地說,古代的學者都是為真正的自我實現、自我完成而學 ;當代的學者,只是為他人的認可、職業上的要求、社會上的地位而學。最 近我卻認為,這一段的解釋可以不只那麼簡單。   「為人」有什麼不好?我記得的孔子並沒有否定「為人」。上古時代社 會簡單,學問藝術剛剛萌芽時,也必然是比較純粹也容易忠於自我、保持純 粹的。但是社會要發展,人與人要互動,學者的「己」裡面也必不至沒有他 人、必不至永遠排斥群體與應用;另一方面,「人」的價值標準中,也會至 少一部份地確認說,「為己」是值得尊敬的,對群體的發展也好的。所以畢 達哥拉斯雖輕蔑地說「這人想用數學賺錢?叫人給他一塊錢吧!」人類社會 至今受他的惠;自由主義者也說,群體的自由發展,建立在每一個人的自由 發展的基礎上。   所以「為己」與「為人」不是對立的,它們有相通的地方。應該貶抑的 不是「為人」,而是「捨己徇人」,強己媚俗、曲學阿世之類。長久以來, 大儒的解釋似乎都偏向這個意義,如孟子《告子》篇:「有天爵者,有人爵 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 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荀 子在《勸學》則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 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大學》也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我們再看孟子的話,能看到他 主張的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針對並且反對「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 得人爵而棄其天爵」的風氣與現象。爵,酒樽也,象徵一席之地位。然則, 孟子並未否定「人爵」;荀子雖說「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但家禽家畜 也都是有用的東西,不能沒有。一個基層公務員或員工,他就是大機器中的 小螺絲,但他也有自己獨立而高尚的人格操守與思想,不被體制或潮流完全 操控、綁架、異化,這種人也不少,而且一直就是古人所追求的。   這樣,我們再來看現代教育,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清楚而且實際的結論 了:我們是不該盲目追求文憑、績效與種種認證,我們是該反對把人單一地 工具化的模範思想,但我們也不應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一味地辟世或崖岸自 高而絕對地主張自我、個人。因為,那樣你就放棄了你介入、影響當代主流 的可能,實踐過程中你也多半不會幸福。再者,那樣的心理與姿態,也可能 不過是鄙夷這一套人爵、而追求著另外一套人爵,如魏晉清談與六十年代嬉 皮文化,最後都難免走向空疏與失落,因為根本的立意就不完全、不穩健、 不中庸了。   所以我的主張就是,「為己」要堅持,「為人」也要應付得過去,但不 必盲目地迎合或偏激地拒斥所謂的主流或世俗。我現在有附中、台大和北大 的光環,我就接受,但不拿去招搖,也不假意說「這也不算什麼」;而如果 有人要檢驗我的文憑,那我的文憑不是這幾所學校的畢業證書,而是具體的 可以拿出來的幾百頁的作品,是確實有人表示過喜歡和欣賞的文章和漫畫。 這也就是「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當然,雖知「人爵」為末,我情感上還 是很喜歡有人肯定自己的,我寫作時也一直都有著意於此,這用不著掩飾, 只要保持對其間分際的原則與警惕就是了。那原則是什麼?誠意、正心,「 無妄」。   這其實不太容易,尤其在確定何為本、何為末的情況下,你要坦白並且 確認你對「末端」的欲望,給它劃出一個合理範圍,在此範圍內,你確認這 些欲望為正當,而且在實踐時不假惺惺地去掩飾它。好比說,驕傲是不好的 ,是我想避免的,但如果我因為怕別人覺得我驕傲,怕觸犯某些鄙視或嫉妒 的心理,而故意去把自己說低,那也就不是忠誠的謙虛,而是虛偽了。   當然,越有學問的人越謙虛,這還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見多識廣,游 得深遠,而更能感覺到學海無涯。所以我們這種還在岸邊或剛剛下水的人, 聽到那些高山一樣的前輩學者在我們面前說「我的認識也還很粗淺......」 時,我們也只能笑笑,明白這是實話,標準不同而已;而如果老師說「我對 這方面還是比較熟悉的」,我們就會專注起來,知道這必有可觀了。   這也就是我想如此重新闡釋「為己」與「為人」的原因。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9.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