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HSNU_947 看板] 作者: youtien (大叮噹) 看板: HSNU_947 標題: 天爵與人爵間的孔子 時間: Sun Nov 25 15:41:27 2007     天爵與人爵之間的孔子     ─中央電視台新節目《我們》錄影記   十六日週五晚,偕顏子銓潁、陳子志遠等七人,由中文系吳同學帶頭赴 人民大學明德樓,錄製中央一套的新節目《我們》第一集,談孔子。感想: 對於國學以及一切思想領域的問題,中國還是有很多人糾纏在空泛的概念裡 面,只會爭論「該怎樣看待」,而少有實際而細緻的考察,又或是太想要確 認什麼想法、主張或結論,也不知那樣定性定調能帶給自己什麼實惠。   此事緣起週一鍾子春暉告訴我這節目要找北大同學,問我要不要參加, 我想去看看也好,就答應了。然後他把相關信息寄了給我,不過週五他有事 沒去。摘錄簡介如下:   《我們》是央視近期著力打造的一檔全新節目;是一檔關注個體人精神 文化的需求和提升,關注中國社會整體的文明和進步,關注世界和中國變化 發展最新趨勢的談話類類目。節目的錄制形式是主談嘉賓、主持人及觀眾多 方對話、交流的開放式節目,由王利芬老師主持。   《我們》將於2007年12月中旬開播,CCTV-1每周日晚10:38。......   本期話題:我心目中的孔子(具體文案正在策劃完善中)。節目現場非 常希望能和北京大學的學生朋友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繼 承及發展方向的探討。孔子在您眼裡的形象是如何的?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 方向?他國文化給我們的借鑒等等問題的交流及思想的碰撞。節目現場人人 都可以舉手發表觀點,我們誠摯的希望能在現場聆聽貴校對話題感興趣的學 生朋友們的精彩發言。   擬邀請嘉賓:孔祥林(孔子的75代子孫,中國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張 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漢語辦公室許琳主任(孔子學院總負責 人)、孔令奇(孔子的76代子孫,著名西哈音樂歌手)(按:應作「嘻哈」 )、馮哲(四海經典負責人)、黃堅(《思想門》作者,新儒學的代表)( 按:何謂新儒學?此句頗有問題)、譚景偉(保安,布衣解論語)等。   人大明德樓。   到了現場,先由工作人員安排座位,再來存包,然後進場,主持人和大 家溝通了一下,大概到七點才開始錄影;現場嘉賓和上列名單不盡相同。   (圖)   前排左一:孔祥林先生。後面兩位穿漢服的,是人大的同學。   (圖)   前排右一:黃堅先生;右二:孔令奇;右三:在于丹《論語心得》簽書 會上最後一個要到簽名的讀者。觀眾中還有一位孔家的女士,很奇妙,三人 都是濃眉大眼(女士眉毛較淡,但形狀基本一樣)。孔祥林和孔令奇說他們 二十幾代前是一家,最近的共同先祖是第五十五代。這麼久了還都遺傳著共 同特徵,神奇。哪天去網上找找,比對一下各路孔家後人的相貌,應該會有 點趣味。   說正題吧。開始前,我和同學說:「今天來看看學院與大眾文化間的差 距。」現在我們就來看看。   節目開錄前,主持人王女士先請第一排來賓稍作自我介紹。其中有一位 學者說:時代不同,孔子的形象也不同,過去我們是在「批林批孔」的氛圍 中成長的,現在不一樣了......然後主持人說,希望今天不要提太多政治, 因為還要顧慮一些什麼的。──不過,開錄以後,就有學者明確表示不同意 主持人的意見,談孔子當然不能迴避政治,「批林批孔」之類過往也要勇於 面對。不知道節目最後會如何處理就是了。   暖場之後,正式開始。   主持人王女士介紹了當前的國學熱,還請十位八一中學的學生上來輪流 報告,說海外已經開了多少家孔子學院,國內各院校有了多少個研究國學的 單位,大江南北的讀經班有了多少所,于丹《論語心得》賣了多少本,西單 簽書會那天簽了幾萬個名(還好這個人姓名筆畫不多),過去一年又有多少 講《論語》的書籍出版......   到這邊我的感覺已經不太好了。資料和數據的堆砌,雖能表示一些現象 ,但給人的感覺都太也虛浮──只講了「國學熱」的「熱」,卻沒講那熱鍋 裡的是什麼。還有,為什麼要讓一群高中生(還穿著運動服外套)上來報告 這些?那十位同學顯然是硬記下的資料,也有不少地方講錯;當然,講錯的 部份會重錄的,像有位同學把胡錦濤說成總理,這種NG大家是絕對不會看 到的。   然後,是讓一些外國觀眾講他們認識的孔子與《論語》,有日本人、韓 國人、義大利人、俄國人(有趣的是,沒有英國美國人──或者是有的,但 主持人沒叫到),男女都有,還請他們以本國語言背兩句。   他們的漢語不太熟,四聲分不清,講起話來就讓人覺得有點呆呆的,但 講回母語時當然就流利了。問題是:我們聽不懂他們的母語啊。現場也沒有 翻譯家能給觀眾講講,這經文原本是什麼(外賓未必記得漢語原文,有一位 用漢語只能講個大意,然後我們怎麼也猜不出那是哪一段),翻過去又是什 麼樣子。要做到這樣,節目才會有點吸引人的趣味吧。不過製作單位可能沒 想到這些,現場也沒有這樣的強者。   不過,有一點讓我很感興趣:幾位外國人說漢語時看起來都很笨──當 然他們並不笨,只是沒那麼熟。而談論的話題,又是中國的經典,那我們會 期望什麼、能期望什麼?日、韓離我們較近,還能講些東西,如韓國人說他 們保留了很多儒教禮俗──但形式後面的內涵又如何?這就沒有展開,所以 他們也只能講一些泛泛的現象而已。洋人能講的就更少了。而節目的後面, 他們就完全被晾在一邊,只能當觀眾,大概也聽不懂場上在吵什麼。   於是我體會了:口音會引發歧視。在外賓講回母語的時候,觀眾席間有 些輕微的驚嘆,之所以輕微,大概是大家馬上意識到,人家母語講得好是當 然的。那為什麼會驚嘆?因為他們的漢語給我們第一印象,就是這人不太可 能熟悉我們的文化,乃至,讓我們覺得他低我們一等。同理,ABC的口音 也會引發這種歧視──你能懂多少?   當然,在交談的時候,我們不能居高臨下地鄙夷他們。但儘管我知道這 點,這樣的感覺還是會有的,而我也只能警覺於此,盡量一視同仁。佛家講 無分別,不是「沒有分別」,而是「不作分別」,就是這個道理。   外賓之後,請孔祥林先生和清華大學的王教授(忘其名)以及其他坐第 一排的來賓,其中有台灣來的商人,有北大的保安譚先生。有老教授,有國 學熱潮中的一般讀者──于丹簽書會長龍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人,還有孔令 奇。   台灣來的那位先生介紹了我們和你們的不一樣:台灣一直是尊崇孔子的 ,我們從小讀儒家的經典,文化沒有斷裂;現在雖然有搞去中國化,但基礎 還是很深廣的。   于丹簽書會第一個簽到名的讀者,是位中年女性工人,她說以前有對傳 統有興趣,但文化不高,看不懂;看了于丹的節目,終於有我聽得懂的了, 我心裡那個高興啊。於是我每集都看,看了以後,我的人際關係變好了,家 庭也和諧了。簽書會那天,我就清早起來去排了第一個。   北大的保安譚先生,說自己目前做到保安培訓,一班十幾人,已經開過 幾班。主持人問《論語》和保安工作有何關係?曰:有關係,用得上。請舉 例?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令奇。   剛收到節目通告時,我就懷疑,他們找孔令奇這個ABC歌手來是想聽 他說什麼。孔令奇出道也好幾年了,也沒見過他談過有關孔子或儒家思想的 什麼,他也沒特別強調過自己的血統。那主持人問了什麼問題呢?我記不清 了,好像也是一個泛泛的問題,問你心目中的孔子如何、孔子對你的影響。   孔令奇的回答,卻讓我印象不錯。他沒有扯淡也沒有亂攀自己祖先的關 係,只講了幾句好話,說孔子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他有說自己是搞音樂 的(他有主持電視節目),但沒說「孔子也是音樂家,也很重視音樂」這種 裝熟的話。或許這就表示了他真的不是中國人。   換成別的中國音樂人來,無論他們音樂的內涵有沒有合於孔子和國樂傳 統,在這種場合多半要裝一下熟,而孔令奇沒裝。或許他不清楚孔子很懂音 樂,或許他知道但不想講,畢竟,他玩的嘻哈和孔子實在不是一條路上的( 中國人就有本事把它扯到一條路上,要我扯我也會扯)。在此,他的表現倒 有暗合乎「不知為不知」,很低調,也沒多再發揮那聽起來比老外高一個檔 次的口音。   然而,節目的後面,他也就完全被晾在第一排,只能當觀眾,也多半聽 不懂場上在吵什麼。   接下來,黃堅講話,然後主持人引爆了今晚的重頭戲,說:黃先生在今 年八月出版新書《思想門》及網上文章中提出一個主張──「唯有廢除『儒 學』,才能振興『國學』」,這引發了很熱烈的討論與爭議,請黃先生說明 一下,然後開放回應。   我想:完蛋了。   我一聽這段引述,就知道這位黃先生的意思肯定不簡單,他八成是在作 一種反威權、不靠權威的主張,教人接觸真實、原本的孔子與諸子,而未必 是一概否定後人的理解與闡釋。但是,也肯定有人要把它這樣簡單地理解, 然後大家就又要開始糾纏了。   我沒有聽說過黃堅先生及其著作、爭議,但我想,這些筆戰與嘴仗通常 都是這樣進行的,媒體又常斷章取義、突顯矛盾,而第一時間出來爭吵的也 多半不是能心平氣和、理性討論的人,結果大家就吵得愈來愈難看,直到冷 掉。我現在還是沒有讀過黃的文章與相關討論,只能希望這一場爭議能有例 外的水準。   於是,黃堅說:孔子有兩種,原始的他,和後人理解、塑造、利用而或 扭曲的孔子形象。他反對那樣的「儒學」,那樣具有官方論述威權、主流意 識型態霸權的儒學,反對那個被神化了的孔子。   反對者則說:把這兩者硬分開來,是不恰當的。你要研究孔子,而孔子 很講究政治實踐,那你怎麼能不談孔學與儒學在後世的發展,而一概否定呢 ?   以上是我對他們爭論的簡單概括;事實上,他們扯得頗遠、頗深、頗久 。雖然主持人一直有在控制,但一個講完了,又是一個。我是能聽懂他們的 ,但很為他們著急:這是給大家看的電視節目,你們能不能「近取譬」,講 淺白些?現在,我除了這個簡單概括外,也記不得他們怎麼講的了。可見, 溝通表達與討論有多麼難。   一般的觀眾也回應了,我稱他們為一般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身份學歷 ,而是因為他們的意見,大概都是如此的一般:把孔子神化不對,盲目批判 也不好,我們還是就把孔子當成一個鄰家的老人一樣,辯證地學習他的智慧 好;獨尊儒學不對,矯枉過正地毀棄也不好,我們還是以開放的心態,把儒 家適當地看成多元中的一元好。總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得其兩端而 用中」。   這就讓我想到《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中「廢話的定義」一段:   所謂廢話就是一種聽起來好像很具體,實際上卻很空洞的一種話;它看 起來好像要講到問題的癥結了,實際上是在迴避所有的答案。所以這種話他 聽起來好像很流暢,但是它註定是要作廢的。(〈語言的藝術〉)   我管這種言論叫「中肯的廢話」,或者就是和稀泥。很多人好像只要擺 正了這個立場,好像如此宣示一下就可以把矛盾統合起來,然後就理得心安 了。事實上,這是在迴避所有答案,迴避所有具體的更深入的思考;一言以 蔽之:空泛。   另外一些言論,有說社會和諧需要道德,祖國團結需要禮義,「中國需 要孔子」的。我一聽就光火以大囧:拜託,道理不是這樣講的吧?我們尊崇 孔子,是因為他能提供一個很好的典範,但別人如果也能提供這些,何必孔 子?人都要吃飯,但不是只有米能當飯,麵也可以啊。   這種邏輯錯誤批起來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思維:或許,他的 用意是「造勢」──先把國家的需要和自己的教主連繫起來,然後引人與他 同意。但這種做法是違背儒家的「主智精神」(龔鵬程)的。孔子不是說「 眾好之,必察焉」嗎?你想宣揚孔子是好,但論點能不能不要下得這麼武斷 ?你這樣粗疏地講,不去更細緻地帶動思想,最後必然要走到你初衷的反面 ,也就會變成黃堅之類所批判的那種「儒學」了。   另外一位女士,說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小讀經,將來做一個能為祖國服務 的人。   我想,儒學的名聲就是這樣壞掉的。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教小孩子, 不先引導他產生「己欲立」「己欲達」就要他去立人達人,這樣小孩子如何 不會反感,如何能學到真東西?許多大官講這種話的心態,是「我欲立,而 教人為我去立」,卻不教人家也有立己達己之欲,這樣就算我自己不立不達 也可以坐享其成了。那種人這樣講是為了統治,但我們幹嘛要跟著講,培養 一堆為人作嫁的乖乖牌?我最近申請獎學金,申請書上提到我有在寫這份週 報,我就先講這對我自己的好處與用處,再講這對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亦當有 益。這先後是一定要分清楚的。   發言的次序頗紊亂,似無規則可循,我好幾次想發言,又不知要坐著拿 麥克風講還是到台前講;工作人員讓我到台前,好吧,我等待指示,幾次都 被別人搶先,那些人也沒經過主持人示意,其中還有一位女士插隊,主持人 講理請她稍待,她還堅持要先講完,所講的也頗空泛。主持人後來表示了遺 憾。但我想,如果節目開始前能先律定發言規則,大家有了禮數、公約,就 不會那麼焦慮地爭搶了。儒學的作用不就在這裡嗎?   而在聆聽這些爭論之時,我有了一點心得: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過去。   當他們在闡釋、評判經典與經學時,他們是帶著且或面臨著自己的過去 ,來讀同樣的文本。經典與經學,是因此而「萬古常新」,永遠具有當代性 。但大家關懷既不同,焦點當然各有所偏;討論的時候,如果對彼此的差異 缺乏知覺,就很容易變成雞同鴨講。   再者,什麼樣的人會去關注思想問題?大多是和現實過不去、有著一些 執念的人。儒、道、釋都是解決問題的學問,但我們如果一開始帶著太多偏 執去讀哲學,就很容易走火入魔。這大概也是哲學、宗教問題最容易吵到一 塌糊塗的原因之一。   從此,我就感受到兒童讀經的好處了:小孩子思想未成型,還沒有過去 也沒有執念,他很自然就在最可貴的平心靜氣的狀態。如果長大了才開始接 觸所謂「大道」,或許就要走極多彎路才能達到。小孩讀經雖還未及理解, 長大後也會各有所偏,但在討論或在修正自己方向時,就能有一些共同的參 考基準。而且,如果熟悉,就不會輕易被什麼專家唬弄。   我小時候從蔡志忠漫畫讀禪門公案,不懂禪師為什麼要說「狗屎是佛」 ,也不懂何謂當頭棒喝;六祖慧能那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也 只是覺得不錯,但談不上讚賞或受到什麼衝擊。長大後我才明白,那些禪師 的用意在破除求法者的妄想與執念。這些名望顯嚇的大師,一再苦口婆心地 說真理不假外求、天堂只在目前,千年下來世人依然妄念不斷,而我小時候 糊里糊塗也就接受這些觀念了,也不知道那些禪師有多神聖崇高。多麼難得 又多麼容易啊。   節目現場也來了兩位不滿十歲的小男生,由一位阿姨帶著,其中一位在 對答中表示他們不是兄弟,也都不是這位阿姨的兒子,講話不卑不亢也不結 巴。然後主持人要求隨便背一段《論語》,答曰:   「那就從〈微子第十八〉開始背吧。──衛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 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如此連續不斷,也不抑揚頓挫不分段 ,背了快一分鐘才給打斷,眾人鼓掌。主持人問這些你都理解嗎?曰:「老 師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是否有這段,我可能記錯)眾人再鼓掌, 我笑著鼓掌。   背誦並非難事,小孩記憶力又強,我不會過譽。(附帶一提,他有些讀 音和我學到的正確讀法不一樣。)背得經文,是很好的基礎,而且是可以隨 著歲月自然長出東西的基礎。但一般沒打過這種基礎的人,卻可能過譽這種 表現,或是質疑它的用處,又或者覺得這古文很難,給唬住了(其實這可能 比白話文還好背)。父母師長呢,看到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種方便 又容易考核的法門,也可能就以一種貪懶的心態過度要求背誦,而忽略了配 套措施。   如何正確而適當地看待背誦,或許我們還得說些「中肯的廢話」,因為 過與不及的心態還是太多;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是因為典範太少、或太不為 人所知了,所以各種看法的人還是只能各說各話,然後也沒幾人試著潛下心 來背幾篇經典。大了再背是比較晚,但你也不是為了考試。   接著陳志遠發言了。他從穿漢服者那一區走到台前說:「我只簡單地說 :大家看看這位小朋友,可以得到一種直觀的感受──看他的氣質,看他應 答的風度,這難道不就是讀經的作用嗎!」   眾人熱烈鼓掌。然後陳子叫了我的姓名,說:「我剛剛看到他想發言已 經很久了,相信他一定能帶給我們精彩的見解。」   感謝陳子。我立即上台了。   我在座位上已經想好要怎麼講,一定要簡短精練,就講五段:第一段講 為己與為人,第二段講天爵與人爵,三講兩者的調和,四講這等認識所帶給 我的哲學的高度,五講我對孔子與國學形勢的看法。   實踐證明五段還是太多了,最好能壓縮到五句,第一段就像目錄一樣把 所有重點都講完,還有時間再逐項展開、應答。   我完整的看法是這樣的:   今晚幾位先生的爭論,我可以用孔子一句話來總結:「古之學者為己, 今之學者為人。」黃堅先生反對的「儒學」,是為功名利祿服務的「為人之 學」,也就是以維繫或建立某種霸權為目的的意識型態,這種意識型態會造 成遮蔽,也就造成了「為己」與「為人」的矛盾,以及大家的爭論。   孟子提出「有天爵者,有人爵者」,爵是酒杯,象徵一席之地;「古之 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 爵。」所謂天爵,就像本事與修養;人爵,就像現在的職位、獎項、學歷、 流行熱潮之類;今天學院裡標準化、數量化之風就是一套套人爵,大家都知 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也總有人提倡回到探索自我、發展、完善而找到自 我認同的真正的學問。   但是,我們也不該走到另一個極端,一意鄙棄「人爵」與「為人之學」 ,只管自己。因為文明的發展,自然就要讓學術與社會互動,回應眾人的問 題。所以,這種「儒學」是不可能廢除的:就算你砸爛了儒家的人爵與意識 型態,還是會有其他的出來,現在就是這樣。而一個良好的體制,就是能以 「天爵」為準設計「人爵」,讓人能在其中充份發展自我也發展群體,這樣 「為己即是為人」或「為己才是為人」,便是理想的體制,也是儒學的目的 ,和我們在現實中的關懷。   大家都會講為國為民,也都可以為經濟文化發展的報導與數據叫好,但 各位有沒有想過,「你」在其中得到實惠了嗎?有關儒學的爭論那麼熱烈, 但多少人有靜下心好好讀他幾篇?社會要和諧,人要先和自己的內心和諧; 儒學可以提供我們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參照它,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哲學的 高度,知道自己與當代的盲點,進而不被一套套人爵所限,得到價值觀的自 由。如《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 者否矣。」這個「否」字,過去一般解成「沒有這種事」;我比較想解作「 都不是那麼一回事」。那怎樣才能做到「是那麼一回事」?格物致知誠意正 心然後修齊治平。這是我讀經典得到的實惠。   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個能獨善其身也能兼善天下的智者;儒學,也是 可以在主流行道、又能在邊緣抗爭的一套有著極強大生命力與靈活動態智慧 的心法。我們每個人都面對著自己的過去,而今天的國學熱潮,也面臨著當 代的問題。國學熱潮是一個可以的開始,但還須一步步走下去。讀經的形勢 ,不是大好,只是小好;如何繼續,乃至復興,就靠我們一個個人的努力了 。   然而,實際上我在一二段講得比這囉嗦又不完整,主持人說她聽這一套 套天爵人爵的有點迷糊,要我直接說觀點。然後第三段只講到一半,第四段 講到哲學高度,主持人問我這能讓你如何,我說這讓我讀書不會只想著以後 的工作或名利;問:「那你總要吃飯吧?」我就覺得前面幾段我實在沒表達 清楚。第五段也就來不及講了。   溝通表達本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而在這種非事先準備,又有限 定時間,還開放觀眾發言的談話節目,一般沒受過訓練的人能發揮的水準, 大概不到平時的五成;要細緻地具體分析問題,也不容易。所以我能諒解幾 位教授與作家,他們真正的學問肯定不止於此。   但是,我能聽懂、能諒解他們,是因為我也有些基礎。沒讀過那些書的 人呢?發言的觀眾中,有不少持論錯謬,引用的史實及解釋也不確;這些我 可以分辨,但沒讀過書的沒準就被唬住了。   八一中學的同學也相率發言,一個說孔子學說裡的毒素(天啊,他們還 在用這個詞?)我們要能鑑別;一個說《春秋》是「為尊者諱、為賢者諱」 的歪曲事實的書(天啊,他從哪裡聽來的?他知道另外一面的「孔子作《春 秋》而亂臣賊子懼」嗎?);一個說你們學者講的這些都不是我們切身的問 題,你們也不願聽聽我們的聲音,不知道我們面臨的升學競爭壓力,在這壓 力下「君子無所爭」對我們有什麼用?(這位講得不錯,有表達出自己的處 境與心態。)   升學壓力下的中學生沒見過那些經典的真面目,也沒動力去接觸,只人 云亦云地複述了別人的說法,我也不能深責。只是,親眼見到那些早就被人 家也被我解決的假議題、舊觀念還在糾纏一代代新人,親眼見到我想極力否 認的那些還那麼頑強地存在,心下不免憮然。   所以,我們做得還很不夠,而且,面對那些機遇沒我們好、讀書沒我們 深、心態沒能那麼中庸的人們時,我們絕對不能不耐煩。一些在我們已經作 廢的「中肯的廢話」,對其他人可能還不是。   形勢不是大好,只是小好,路還很長。   節目最後主持人作了總結,對來賓致謝。時為十點。結束後本想找幾位 先生談兩句,可他們已經走了。不過,穿漢服的人大國學院同學找到陳子和 我,邀我們幾人一會去樓上談談,交流一下。我們去了。   (圖)   在明德樓六樓,和人大的同學借了漢服來穿,拍了幾張照。裡面不該穿 襯衫的,不好看。這張沒有露出鞋子,鞋子我還是穿著皮鞋,原主之前穿的 也是運動鞋。沒辦法,布鞋確實不如皮鞋、運動鞋好穿。   在樓上和幾位同學(包括「最後一個」先生)聊到十一點多,講了自己 的也聽了一下別人的想法,覺得我的印象沒錯:會關注這類思想問題的人, 多半帶著某種願望、煩惱、執著。這不是不好,這是個出發點,從此開始一 步步地學習,你能找到解答或者根本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困惑的,雖然也有入 魔的可能。然而,我問他們看過多少諸子百家的書,他們都說還很少。   我就問他們的願望是什麼。一位回族女同學說,她去過伊斯蘭教也去過 基督教的教堂,有感於善心的共同,又困惑於其間的差異,想找到一種能把 那些衝突統合起來的思想。我說:「為什麼要統合?這和你有什麼關係?如 果找到了,你就能安心了嗎?但安心了又怎樣?」   還有一位先生大發議論,批這個那個,說這不該怎樣,我們應該怎樣。 我沒仔細聽,只覺得,有些人還沒安頓好自己的問題,還沒學到「為己」就 去講究「為人」了,這能行嗎?就算你講的實現了,大環境理想了、帝國主 義打倒了、共產主義實現了(這只是比方,那位先生講的不是共產主義), 你呢?你就能好了嗎?對於這種,我們就不能和他辯論,也不能用我們的知 識去壓他,更千萬不要嘲笑。要討論的話,我想到的一種比較好的方法,是 要問他為什麼想這樣說,然後再看有沒有可以切入的地方,不然就一定會變 成無益的雞同鴨講。   聊完後,和顏子、陳子走回北大,中間去了一家小吃店吃了點宵夜,不 好吃。   對這次節目及談話水準,我本不抱太大期望,結果也看到了許多我不樂 見的實情,但這個活動還是有意義的。至少,許多人已就著所謂的國學熱展 現了欲立、欲達的願望,而我看到了糾纏眾人的迷思還有這些那些。接下來 ,就一步步努力吧。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217.225.175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217.22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