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evinjl (無神論者-無神得自由)》之銘言: : ※ 引述《educhy (educhy)》之銘言: : : 看完這篇論文後,其實很難斷言聯考不公平。 : 這要問閣下 所謂公平的定義為何了 : 兩個人 在各方面相似 只差在家庭環境 : 而影響升學機會時 這樣的影響 不算不公平嗎? 那你認為有錢人家小孩考試一定會比窮人家小孩好囉 是嗎? 妳實在是很好笑耶你 我就看過太多窮人家小孩考試成績狂電有錢人家小孩小孩的例子了 你家裡窮又考試成績不好 妳能怪罪於家裡太窮了嗎? 根本是你不用功的關係吧!! 所以就是 窮人家小孩只要很用功唸書也可以考的贏有錢人家小孩 考試成績好壞跟你家富有還是貧窮根本毫無關係 要不然顏清標的兒子早就考上台大電機了 : : 台灣的大學擴張乃是1986年以後的事,之前是由經建會做總量管制 : : 由該文圖2和圖3,父親教育年數與父母為老師的影響在1986年之後才大幅增加 : : 是不是可以說在1986年之前的聯考,讓這些家庭沒有辦法過度壟斷大學教育, : : 因此他們的影響才會呈現持平的狀態? : : 家庭背景當然會影響學生的各種資本,進而影響他們的教育成就。 : : 但問題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大學教育的目的上, : : 大學究竟該是普及教育還是菁英教育?這也是大學教育的兩難。 : 不必兩難 : 公立朝精英教育 : 私立朝普及教育 或者未來跟美國一樣 反過來也可以 : : 1986年之前的總量管制認為大學教育是菁英教育, : : 1986年之後的大學擴張加上教改風潮的推波助瀾想把大學變成普及教育 : : 但就政策的嚴謹性上,我還是覺得總量管制比擴張好。 : 所謂的政策嚴謹性是什麼? : 因為怕錯 所以不做的意思嗎? : : 雖然這是結果論,但試想410教改廣設高中大學的主張有好好評估未來的影響嗎? : 所有的後果 還不是升學主義對個人觀念的影響罷了 : 覺得大學生應徵勞力工作很難忍受的人 : 跟認為這很自然的人 : 有不同的影響而已吧 : : 教育機會均等本就和市場取向互相衝突。 : 如果主張全部公立 或是管制私人興學 : 才會造成和市場取向互相衝突 : 私人自由興學就是市場取向 : : 今天如果因為教育是權利便開放大學設立,使大學成為普及教育。 : : 這些大學的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是就業職場上的市場競爭。 : 人的競爭本就是無可避免 : 不開放大學 只不過是先在學生時代 製造一個競爭門檻 : 這樣的競爭 就比較公平符合公益? : : 反過來說,大學教育開放是不是嘉惠原本無法上大學的學生? : 人生無法後悔 : 不必去思考 過去的抉擇改變會不會更好 : 提供一個選擇 選擇的權利在自己 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 當自己選擇錯誤 而抱怨別人給你選擇的機會時 : 這樣的個性 對個人生涯 永遠是停不了的抱怨 : 閣下的疑問 是個人對選擇的不確定感 : 這是人性之一 而這也是教育該教導人們正視此問題 解決此此問題 : 而不是選擇逃避 讓別人來幫自己抉擇 : (聯考制度下 很多人都用分數 來幫自己選擇自己要讀的科系 : 不是嗎?) : : 如果沒有,我想原因不一定全是家庭背景的因素, : : 而很可能是整個教育改革的錯誤。 : 版上曾經有人說過 : 教改 根本還沒開始 : 我比較認同這句 : : 這牽涉到的不但是大學教育的改革,而可能從國小、國中、高中一路上來 : : 教育改革擴大的家庭背景的影響力,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 : 回到你前兩個命題: : : 教育是權利(right),不是特權(privilege),所以高等教育應該開放。 : : 教育是對個人的自我投資,無人有權對他人對自我之投資說三道四。 : : 這是兩個有點矛盾的命題,如果開放大學教育, : : 是不是得利的就是有能力自我投資的人? : 不是 : 是願意自我投資的人 : : 誰又是有能力自我投資的人呢? : 看個人受教育的結果吧 : 如果(1)一直被壓抑 被否定 自己大概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自我投資 : 如果(2)被鼓勵 被教育 自己就能有能力自我投資 : 閣下要對 自己的子女 或自己的學生 自己的國民 進行哪一種教育? : 現實的社會 我看到的是: : 很多人對自己的子女用(2)的態度 對自己的國民用(1)的態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224.201
present:因為那是統計上的正相關 不是絕對正相關 203.64.52.253 12/04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