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lihpao.shu.edu.tw/news/in_p1.php?art_id=20384 認識正義 就從小學起 更新時間:2008-05-01 22:57:15 ■陳端峰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發展30餘年的「民主的基礎」(Foundations of Democracy)教材以 Authority(權威)、Privacy(隱私)、Responsibility(責任)、Justice(正義)為 主題。該課程的設計理念,即是讓學生透過不斷的思考問題、互相討論,認識與澄清上述 4個主題的核心價值,進而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尊重他人意見的態度,以及了解和願意以 民主程序解決公、私領域的問題。希望能透過這種歸納與演繹的學習過程,將學習經驗予 以內化,進而改變行為,成為一個現代公民。 沒學過,不知道 迎接M型社會的來臨,程序正義、分配正義在政府分配資源時更顯得重要。國家資源的分 配,是透過法規範、行政措施等來進行,亦即經由法律的制定、行政命令的訂定、以及行 政機關的執行來達成。在整個分配過程中,在在與分配正義程序正義有關。《民主基礎系 列叢書》這套教材裡,檢視分配是否符合正義的標準有三,分別為「能力」、「需求」、 「應得與否」。是否存在這些標準的事實,當然必須經過調查與確認的程序,也就是和程 序正義有關。分配資源是屬於「利益」的分配,資源的獲得,誰最有需求性,誰最值得得 到,需要公平合理的蒐集資訊,確定是否真的有其需求性,最應該得到,進而公平合理的 做分配。 當前,政府的分配者,不管是立法或行政機關的組成份子,在學生時代都沒有接受過類似 《民主基礎系列叢書》的法治教育,不知道分配正義、程序正義的要件與精神,以致於往 往無法公平客觀的進行資源分配。甚至,匡正正義的主事者─司法人員,雖然對法律的規 定都很嫻熟,但是是否真正了解正義的核心價值、精神,以及適用法律時有無緊扣正義的 精神,有時頗令人懷疑。 趕快教,還來得及 教育具有促使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只要有潛能及肯努力的人,都可能藉由受教育,爬到 政府機關以及各行各業的管理階層,進而握有分配資源的權力。現代公民的素養,例如尊 重他人、有正義感、克盡職責、能理性思辨、具有批判能力等等,也都從小培養起。如果 引導學生以日常生活事例為題材,透過思辨、討論的學習過程,了解分配、程序、匡正正 義的真諦,以及履行責任的重要性。當這群學生長大成人,了解並履行自身的責任,相信 可以避免上述的缺憾發生。因此,法治教育在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 同理心,很重要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有這麼一段話:「28歲的赫蒂在赫爾辛基當講師,她說: 『走在路上,我喜歡那種四周的人都過得很好的感覺。』」這段話讓我感觸良多,覺得她 懂得分享,富有同理心。法治教育的教學活動,尤重同理心的建立。假想你是接受資源分 配者,你來分配,會怎樣分才公平?別人盡責與不盡責,都會影響你的權益,負有責任( 義務)者換作是你,你會如何做?唯有具備同理心的人,才可能把這些核心價值與精神內 化,並踐履在日常生活事務上。我認為除了原有課程的設計外,可以將校園生活事例,轉 化設計成活動課程,藉由「角色扮演」或「行動方案」,引導學生從切身有關的事件,去 審視與對照課程的核心概念,以建立同理心。 身教重於言教 校園裡,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權威的象徵,也是正義使者的化身。老師的一言一行都 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可能影響學生一生。老師仲裁學生之間的紛爭,就是在行使權 威,同時也在運作正義。孩子的紛爭,有些老師或許認為微不足道,但對學生而言,卻是 意義重大。處理不好可能衍生後續的風暴,例如得不到公平的仲裁,可能靠自力救濟,以 拳頭解決紛爭,結果不僅不能定紛止爭,反而引起更大的紛爭。教師除了了解正義的概念 與內涵外,若能同時熟悉其他三種主題的核心概念,相信在處理學生事務時,可以得心應 手,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結語 4月2日早晨,參訪北市金華國小志工爸爸、媽媽的晨光法治教育教學,看到許多志工爸爸 媽媽是那麼地認真投入,讓我非常的感動,也讓我看到台灣的未來。期盼各界人士不吝加 碼投資績優股──「法治教育」,使台灣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民主法治國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01.5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