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uperalf (外星人)》之銘言: : 前文恕刪 : M大的文章讓我獲益良多,也激起我一些想法。不過目前我只針對一綱多本、補習班盛行、 : 以及學歷至上這三點來論。 : 一、一綱多本 : 我想教改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打破目前社會獨尊單一價值的現況,其理念為 : 每個人都有選擇價值觀的自由。而要進行思想解放則必須賦予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 : 獨立思考的能力便能進行價值判斷,從而選擇個人認同的價值觀。教材的內容通常代表著 : 某一種特定的價值觀,因此基於這個理念,每個人有選擇教材的自由。最後的決策便是開 : 放教科書市場以及一綱多本。這項政策實施後主要的爭議我認為不在於該教什麼,而是該 : 考什麼很難訂定一套標準。雖然這多少違反教改的理念,不過為了人才篩選還是應該明訂 : 考試的範圍。考試範圍的訂定,只能尋求社會內部的最大共識。對於北北基決定違抗教育 : 部,走回一綱一本的路子,我部份贊成部份反對: 我贊成為考試內容訂定標準,但反對限 : 制教科書版本的使用。 : 不過我認為上述的爭議還是在於問題的表象,重點在於教科書編輯者以及老師的態度,而 : 不在於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不過以當時的時空背景,一綱多本是個突破點)。在我心中 : 一本好的教科書應該僅對事實加以陳述,而不帶入編者自己的價值判斷。例如國文課本中 : 對於人性的主張,可能這樣編: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孟子是聖賢, : 所以他說的話比較有道理。"; 或者這樣編: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揚 : 雄主張亦善亦惡,公孫子主張無善無惡。" 後一本書僅介紹了各家不同的主張,但前一本 : 書除了介紹孟子與荀子對於人性的主張外,還宣揚了某種價值判斷(孟子是聖賢->他說的 : 話比較有道理 ->人性本善)。若是使用前一本教科書的學生,往後面臨社會“道德淪喪“ : 的問題,可能就會訴諸道德教育(將他心中認定的“良好道德“透過教育烙印在人心中) : 。因為他相信人性本善,因此認為只要喚醒內心的良善面,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若是使用 : 後一本教科書的學生,提出來的辦法可能就會五花八門了。 : 比較理想的狀況是學生用的是後一本教科書,同時老師要他們討論贊成誰的主張,為什麼 : 贊成,甚至自己的主張是什麼。討論出來的結果是什麼不重要,但過程是彌足珍貴的。因 : 為在這討論與辯論的過程中就練習了思考與學習容忍他人意見,這應當比較貼近教改當初 : 的期望。一綱多本引起不少爭議,也使得考試範圍訂定及試題設計的難度提高不少,但不 : 論如何,它是鬆動了獨尊單一價值這樣的僵局。 其實台灣目前的一綱多本基本上跟一綱一本並沒有差多少 因為現在的課本 還是要給教育部審 所以教育部基本上是有權力決定的內容 所以其實沒有差別 差別只是可能在課程內容上會有差異 但內容並不會脫離教育部的綱要 所以老實說 一綱一本和一綱多本都一樣 沒有甚麼差別 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 台灣的考試制度 當考試對於學生未來是重要的時候 它勢必領導教學 不要說台灣 我們一向認為開放沒有學習壓力的英美國家 他們教科書也是一樣 老師可以依專業選擇合格的教材 但根據研究 英國目前的教學內容多偏向考試取向 美國也是 而且更嚴重 原因就是他們考試多 而且影響學生未來重大 只要考試多 而且影響前途 教學內容自然就偏向考試 所以只要有重要考試 一綱一本 或多本都沒有差別 因為最後都勢必導向考試內容 : 二、補習班盛行 : 我想先問問板友,你贊不贊成人有選擇教育方式的自由?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是贊成的。如 : 果我們有選擇教材的自由,我們同樣也有選擇教育方式的自由。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大 : 多數人認可森林小學,不排斥在家自學,卻如此厭惡補習班,欲除之而後快?其實推動教 : 改、認同教育鬆綁的人士不但不應該反對補習班,反而應該高興才對!因為大家的選擇變 : 多了。 其實 補習班是個有意思的存在 不如這樣問吧 當今天沒有任何升學考試時 補習班還會有這麼多人想讀嗎? 或是今天的考試 沒有制式化的標準 那麼補習班還會有這麼多人想報名嗎? 如果是單純是真的為了追求知識而去補習班的話 那麼它可以算是一種教育選擇 但如果是為了考試而不得不去的時候 那麼補習班就像是商店一樣 讓人以最小的付出 得到最大的考試成績 也侷限知識廣度的拓展 所以補習班和正規教育的功能還是有差別的 但這個差別越來越小 這也是令人憂心的地方 不管補習班是不是正規的教育,它仍然是一種教育,每個人都有選擇它的自由。反 : 對的理由主要有兩種,第一是補習班的盛行不利於沒有資源的人進行競爭,阻礙了階級流 : 動。但就算每個家長都有能力選擇是否要將孩子送去補習班,大部分的家長應該都不希望 : 這麼做。因為大部分抨擊補習班盛行的家長不是那些沒辦法將自己小孩送去補習班的弱勢 : ,而是自己的孩子正在補習班的家長。這很矛盾,因為自己的小孩在享受資源的同時卻又 : 不希望他們享受資源。不知道這些家長自己有沒有察覺,我認為他們真正的心聲其實是這 : 樣:「我不希望我的小孩花這麼多時間在學習這件事上頭,因為學習伴隨著痛苦。學習越 : 多,痛苦越大。可是我又希望我的小孩能擁有與花比較多時間在學習上的小孩同等的競爭 : 力,因此將小孩送去補習班是不得不的選擇。但如果可以,我要減少我小孩花在學習上的 : 時間,同時要求別的小孩花在唸書的時間不可以超過我的小孩,以免我的小孩處於競爭劣 : 勢。如果大家都花同樣少的時間在學習上,那就既公平又快樂了,即使要剝奪旁人願意花 : 時間在唸書上的自由。」 這要看你說的學習是為了什麼 我想以目前台灣大家為了考好大學 上好研究所時 學習就是一種競爭 學習是為了競爭時 當然會用盡心機啊 當大家在爭奪一項東西的時候 誰會在意別人呢 當我們透過保障名額讓原住民可以念台大醫科時 很多反對聲浪 很多人認為 靠加分進去沒辦法也沒能力讀完書 但奇怪的是 當原住民的名額不再排擠漢人名額時 反對聲浪就平息了 說穿了 就是覺得不公平 影響自己小孩的權益 不爽罷了 所以這很正常 人都是為了自己的 你說的理由一點也不奇怪 : 三、學歷至上 : 教改其中一項目標是廣設高中大學,這政策造成近年來大學錄取率不斷升高,但錄取分數 : 確屢創新低,引起社會討論。大學學歷氾濫其實不是問題,若社會大眾學歷的提升能帶動 : 國民所得,反而是好事一件。但問題是高等教育實際上並沒有轉化為生產力。近十年來大 : 學畢業生數目節節高升,但國民所得卻仍在原地踏步,這凸顯高等教育資源的浪費。問題 : 的根源在於大家將學歷當作能力的判準。為了扭轉這樣的社會風氣有些方法被提了出來。 : 對此我想到個乍聽之下很荒謬,但仔細想似乎還不錯的辦法--開徵高學歷稅: 對學歷(大 : 學學歷以上)採累進稅率,個人學歷越高稅賦越重,收到的稅拿去補助低學歷者。理由如 : 下:一、如果高學歷確實等同高收入,那按學歷課稅其實就等同於依照收入課稅。二、在 : 這情況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會比較有心學習,如果沒辦法提升自己的生產力,畢業後還要 : 受到這種稅賦的處罰。三、大眾對於接受高等教育的態度會比較謹慎,在不上大學還有補 : 助可拿的情況下,至少唸大學前會先想想這到底值不值得。總之,這種稅開徵之後,接受 : 高等教育的人要不就是想辦法把所學轉化為生產力,要不就乾脆不要唸。不過這個辦法也 : 有缺點。首先,學歷至上的風氣會慢慢變成拜金主義。其次比較嚴重的是,這其實限制了 : 個人選擇職業的自由。因為職業收入的多寡是市場供需的結果,只是那個職業對於社會貢 : 獻的一個參考指標,不必然成正比。今天我有可能選擇一個收入較低但比較喜歡的工作, : 但這種稅賦卻對這樣的選擇做出懲罰,這是不應該的。 以正常情況而言 學歷越高 所得通常會越高 繳的稅也會越多 而大學分數低也不是問題 老實說 大學除了研究和教學的功能外 還有一種大學是滿足民眾學習需求的 政府為了民眾學習需求開設大學 只要你符合一些基本資格 像是高中畢業 或是是公民身分 就可以進去唸 但在台灣這變成一個問題 理由就是台灣的大學角色定位不夠清楚 現在大家對大學的看法大多是停留在大學能幫助就業 所以才會認為18分進大學很奇怪 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啊 國外多的是這種大學 甚至只要高中畢業 想念就可以去唸的大學都有 但社會上就是有你所言的學歷至上風氣 其實這是改不掉的 至少未來二三十年還改不掉 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 使我們一直都相信 人是有階級分別的 這種區別顯現在職業上 好的去唸書 不好的去做工 社會上也有這種共識啊 不然就不會以學歷來評斷一個人的就業能力 而幫人畫分階級的 就是考試制度 所以特別講求公平的考試 面試申請都會被認為是不公平的 但說老實話 紙筆考試只是公正 但不見得比面試申請公平 不然就不會有社經背景高的人成績普遍較高的情況 不過千年來 華人文化就是相信考試 從范仲淹 王安石開始改了一千多年還改不掉 所以 我也不期待什麼教改會馬上成功 人的觀念要改要很長久 社會制度的改變也是要花很長的時間 所以 我還寧願看到教育部 好好的把在一些重要的教育議題妥產處理 像是關懷弱勢 課本編定 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之類的 不要想做什麼大改革 重大的改革 花長一點時間和心力去思考規畫 和社會建立共識 然後在持續地推動改革 就算花一二十年 甚至三四十年 也無所謂 一點淺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218.85
JHikaru:說得很好,考試引導教學的部分,希望藉由 219.81.145.193 01/14 00:16
JHikaru:學測和基測的命題,可以帶動教學脫離填鴨 219.81.145.193 01/14 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