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uperalf (外星人)》之銘言: : ※ 引述《loteslogin (張三立)》之銘言: : : 我覺得這兩點只是在轉移焦點。 : : 如果只是一兩位學生有狀況,那還可以說是單獨那兩位學生的問題; : : 但現在可不是一兩位學生的問題了,現在可是全國學子的問題了, : : 所以我認為高等學府不能把所有責任全部撇清。 : : 基於以上理由,請 superalf 君莫再轉移焦點才好。 : : 類似下面的申論,希望以後能夠平衡申論。 : : 此外,並非責任完全由高等學府的教師負責, : : 但是高等教育學府也應陳述問題,尤其是政府該做些什麼,而不是僅僅撇清責任。 : 我沒有意圖轉移焦點。因為我要認為要找出高等教育沒有化為生產力是誰的責任,必須 : 先了解高等教育為什麼無法化為生產力。而生產力有種兩種形態:一是製造,二是創意。 : 若是由於製造這方面,那就是說高等教育無法讓學生學到製造某種產品的專業知識。我說 : 的第二點,指的是這個。這現象是有,我就有聽過資訊系的學生畢業後還是不會寫程式。 : 但要說所有的學生,或者大部分的學生在學校都沒有學到該學的專業知識,我個人認為太 : 過牽強,因此我得到的結論是高等教育對於學生創意的提升沒有助益。我說的第一點,指 : 的是這個。 : 不過你說得沒錯,這不是一兩個學生的問題,而是全國學子的問題,因此這問題應該屬於 : 系統性的,也就是教育體系的某一環(或者好幾處)出了問題,我為此而怪罪學生是不應當 : 的。由於是教育體系的問題,因此需要教改。 : ===============================以下離題===================================== : 不過,我對教育對於提升個人創意這點所能施的力感到悲觀。以我個人的經驗,要創造 : 一個新的東西或想法的步驟如下: 首先,手中必須要有一籃子知識。其次,將這些知識 : 進行排列組合,再扣除那些不合邏輯的組合。也就是說,知識越豐富,創新的機率越高; : 邏輯越好,創新的機率越高;對於事物越沒有定見,所能想出的排列組合就越多,創新的 : 機率就越高。教育能給予人知識與邏輯能力。至於對於事物的定見,我認為這跟每個人 : 的個性有關,但教育可以產生部份作用。以往台灣的教育鼓勵學生遵照常規,好比說 : "照著做就對了!","問這麼多幹什麼!","要乖要聽話",這部份是教育可以扭轉的。 : 不過創新最重要的不是上述我說的那些東西(雖然那些是必要的),而是動機。一個東西, : 你通常要覺得 "它爛透了!",才有可能想要改變。這動機不是外在的誘因如金錢,而是 : 內心更深層的,對於現狀的不滿。這種動機的強弱,跟個性有直接的關係(這類人多少有 : 反社會傾向、我行我素、難以融入團體等問題)。而這是教育無法使上力的,因為人的內 : 心狀態很難透過教育改變。 有兩大問題, 第一是教育體制,對於優秀的教師沒有適當的獎勵。 先不論如何評量教職人員的優劣,這是另一個大問題, 不同工同酬等於是在懲罰付出辛勞較多的教師,獎勵偷懶。 於是那些'績效'良好的教師,難免會被挖角到待遇優渥補習班。 而公營學校又少有汰弱留強的機制,最後甚至演變成劣幣逐良幣。 第二點是台灣人的人生觀。 典型的思考就是: 先刻苦忍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目的呢? 將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許多拿到優秀學歷的工程師、教授等,他們花了大半輩子專研所學, 只是為了餬口飯吃,可以買高級住宅區的別墅,讓父母有面子,"可以有自己的時間"。 要是哪天忽然中了樂透,就再也不想碰他們的那些專業。 而許多我們欽羨,並引以為目標的西方科學家、天才, 他們從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有愛,所以所以持續不斷的專研,以致成為 某領域的強者。 很多程式高手,下班之後還繼續投入在open source的社群當中貢獻程式碼。 例如Glasgow的Simon Peyton Jones教授,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mon_Peyton_Jones) 50歲了,榮譽教授,也不用拼升等,還是幾乎每天都在貢獻修補軟體的程式碼。 這種人各領域都有,但台灣人的價值觀及教育體制不適合這種人的生存。 對他們來說,學習、工作不但不會產生負效用,反而是一種會沉迷的娛樂。 想跟上述這種人競爭創意、生產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10.104
loteslogin:中肯 140.111.126.32 01/14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