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90257 (替天行道)》之銘言: : 其實台灣目前的一綱多本基本上跟一綱一本並沒有差多少 因為現在的課本 : 還是要給教育部審 所以教育部基本上是有權力決定的內容 所以其實沒有差別 : 差別只是可能在課程內容上會有差異 但內容並不會脫離教育部的綱要 : 所以老實說 一綱一本和一綱多本都一樣 沒有甚麼差別 : 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 台灣的考試制度 : 當考試對於學生未來是重要的時候 它勢必領導教學 : 不要說台灣 我們一向認為開放沒有學習壓力的英美國家 : 他們教科書也是一樣 老師可以依專業選擇合格的教材 : 但根據研究 英國目前的教學內容多偏向考試取向 : 美國也是 而且更嚴重 : 原因就是他們考試多 而且影響學生未來重大 : 只要考試多 而且影響前途 : 教學內容自然就偏向考試 : 所以只要有重要考試 一綱一本 或多本都沒有差別 : 因為最後都勢必導向考試內容 : 其實 補習班是個有意思的存在 不如這樣問吧 當今天沒有任何升學考試時 : 補習班還會有這麼多人想讀嗎? 或是今天的考試 沒有制式化的標準 : 那麼補習班還會有這麼多人想報名嗎? 我同意考試會領導教學,但我不認為考試是問題的根源,因為考試只是人才鑑別的 其中一種工具,而社會不可能不需要鑑別人才。只要社會需要鑑別人才,而人又有 跨過這個門檻的需求,我想補習班就會永遠存在。我認為問題出在兩個點:第一、單 憑考試的方式來鑑別人才夠不夠準確?我們知道評估的方式越多,其結果的可靠度就 越高。但評估方式越多,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對於執行評估者與被評估者都是如此。 或者我換個方式問這個問題,為了人才鑑別的準確度,我們願意付出多少成本(時間、 金錢)? 第二、試題有沒有辦法鑑別出我們想要的人才?我認為這才是主因。因為我們要的是 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要判別的是這種抽象的能力,但目前的試題還是著重在知識的 記憶以及公式運用等技術型的操作,與所需不符。不過我怎麼想,都覺得設計能夠判 別獨立思考這種抽象能力,同時兼顧某個領域知識的試題很難(GRE分析部份的題目我 認為是不錯的參考)。Anyway,假設今日考試能夠鑑別的是人的思考能力。因為考試領 導教學,所以最後補習班教授的也會是思考能力。這種補習班的存在,你認為如何? : 如果是單純是真的為了追求知識而去補習班的話 那麼它可以算是一種教育選擇 : 但如果是為了考試而不得不去的時候 那麼補習班就像是商店一樣 : 讓人以最小的付出 得到最大的考試成績 也侷限知識廣度的拓展 : 所以補習班和正規教育的功能還是有差別的 : 但這個差別越來越小 這也是令人憂心的地方 若是單純追求知識,現在坊間書這麼多,看不懂也可以想辦法請人教。在這情況下, 教育應該會變成一種產業,沒有必要運用公權力形成一個體系。這背後應該還有別的 原因,我認為是「國民有學會某些知識的義務」。在這個前提下,請問補習班算不算 是一種教育選擇? 你提到了一個有趣的點「人以最小的付出 得到最大的考試成績 也侷限知識廣度的拓 展」。一般認為這樣不好,因為這是偷懶的表現。但換個方面想其實很好,因為這是 效率的追求。試想,假如你面對某個問題需要用C++寫個程式才能解決,你當然只會 學C++,不會想知道硬體該怎麼設計,一般人也不會責怪你為什麼這麼懶連硬體設計 都不想學。這中間的差別在於,在基礎教育中,甚至在大學,我們希望學生儘可能擴 展自己的可能性。因此,我們被要求學些看似無用的東西,而這也是為了創造發明鋪 路。這是一種投資,回報的機率老實說不高,然而一旦有收穫,回報都很豐厚。要是 完全不做這種投資,等於白白喪失這種機會;然而投資太過,雖然獲得回報的機率變高 但扣除成本回報其實也不見得好。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之前提到那些家長的心態反而 變成了一種美德,因為這等於在說,「嘿!不要浪費資源!」。然而一昧追求教育資 源使用效率,按照相同的邏輯,我們會得出「罹患罕見疾病的人都不該被救治」這種 結論。 請容我離題一下。從小到大我們自己,或是別人應該都問過「學這個有什麼用?」 英數理化的用處很明顯,我不多談。但學文史地有什麼好處,我至今沒聽到 很令我信服的答案。學文史地其實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讓自己可以融入那個社會的 生活與文化。假如說你要去別的國家做生意,不管是開餐館還是幹什麼,不了解該國 生活與文化,面對同行的競爭就是處處吃虧。由於我們本來就在自己的國家受教育, 因此很難體會學文史地的好處。但如果你不學,相對於那個社會你就是形同外人。或 者我這麼說吧,學文史地可以讓你有「主場優勢」,不學,那就等著在客場打球吧。 -- 學習,是不斷地知識解構再重建的一種過程 http://blog.pixnet.net/superal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50.44.39 ※ 編輯: superalf 來自: 123.50.44.39 (01/14 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