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ungnung (無歸之點)》之銘言: : ※ 引述《forself (無所得、故有)》之銘言: : : 不是每個美國老師都會這樣做 : : 而且台灣的老師也並不是都不會這樣做 : : 台灣行之有年 且走出去到社區演講也是常態 : : 話說回來 您參加過幾次社區藝文活動? : : 這個台灣的大學也做很久了 : : 從我讀國中就有 : : 不過在地方宣傳力道上確實有加強的需要 : : 因為您讀的是理工科啊 : : 我們所固定到附近(半徑60公里內吧)的學校與社區 : : 開辦各類不用錢或是一個月一兩百塊的課輔、讀經之類的班 : : 你該問的是:為什麼理工科研究生常常要比人文科少負這些責任又多拿工讀金? : : 我讀大學到研究所 教過的低收入戶、受災戶小朋友都破百人了 : : 你只是無憂無慮的閉門造車 還以為大家都一樣 : : 是的 我也一直對可以整天專注在自己學業與研究的理工科 : : 竟然以為社會責任感是"有酬勞有名聲的"替科學雜誌寫些文章 : : 您的邏輯也太跳脫了 : 因為我念的是理工科, 我關注的自然是自然科學, : 美國人文科系的大學與研究生如何走出研究室踏入人群, : 我沒有太多機會去接觸了解, 也自然無從與台灣的人文科學學生做比較, : 套一句諺語, "You cannot compare apples with bananas." : 但是就理科的學生表現來說, 以我個人的經驗就是如我前文所指. : 不過, 我大學念的是台大的人文科系, 說實在我那時也真的就只知道念書, : 老師與系所並沒有積極鼓勵學生走入人群, : 就算有社會參與, 也是服務課要求的, 去一些NGO當義工, 或是辦一些服務團隊, : 對於社會弱勢團體也有很多接觸, : 但是就教不教得出有沒有創造力的學生這一點而言(回歸此系列文討論重點), : 我覺得這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不 這可不一定 在許多人文學科 接觸社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舉例來說 社會學系的基礎社會學 大多是是以歐美發展出的基礎架構為教材 但這些架構和基礎 有時並非完全符合非歐美社會的架構 如果只在課堂和書本中學習 很容易就只學會以歐美觀點看社會 但如果真的接觸真實的台灣社會 反而可以獲得第一手的現地體驗 這種經驗或許在一開始 學生還沒辦法消化 剖析 但在基礎能力漸漸培養後 這些經驗經過反芻 便有機會化成新的東西 尤其當觀察到的現象和現有書本中所說的有所不同 甚至牴觸時 新的想法就會出現 這種就是一種觀察力 像是 "泰瑞的街角" "偉大城市的生與死"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透過實際接觸社會 寫出不同與當時學術主流和社會主流觀點截然不同的見解 : 在我念大學時, 學習對我來說就是聽老師說課, : 念老師指定的原文書, 把重點整理背出來, : 然後在期中期末考時默寫寫出來, 這樣就可以拿到高分, : 那些念過的理論給我很多啟發, 但我不覺得這樣的學習能夠給我創造力, : 只是死背別人的理論到底能夠教出多少能有創新想法的人? : 有多少人可以跳脫教科書上寫的, 想出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論? 死背別人的理論 但也要適度的保持懷疑 這會是比較好的情況 至少了解現有的理論 也才能對於該領域目前發展的情況有所了解 也知道哪些理論是比較成熟 又哪些是剛剛建立 各學科的基礎教科書 其實都是綜合數以千萬計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寫出的 要完全推翻其實很困難 創造新的理論其實也需要一定的基礎實力 我們可以回顧過去科學發展史 多數發展出新理論的那些偉大科學家 其實在發展出自己的理論之前 也都曾深入學習當時的學說 也就是因為很了解這些學說 才能從某些角度思考和檢視這些學說不足或有缺陷的地方 加上抱持懷疑的態度 和 一定的天份 及努力 才能創造出新的理論 我個人覺得 要創要出新的理論這件事 在越是成熟的科學領域挑戰越困難 而且就算是採用非死背的方式 能達成這件事的人還是寥寥可數 但是 "如何運用現有理論" 也就是偏向科技應用的部分 具備更多創新的可能 很多科學的理論都發展了多年 但真的獲得運用的其實比例偏低 其實 適合往科學發展理論基礎的人 本來就不多 但運用現有科學理論基礎 發展出新技術或改良現有技術的人 應該會多出不少 另外 社會也不是不需要能夠熟練操作現有技術的人 (其實台灣很缺這部分...) 也就是說 教育的結構應該是能分別培養出 這三類型的人 而且人數應該是 熟練現有技術 >> 具備技術創新與研發 >>>> 發展科學(學科)理論基礎 然後保持一些管道 讓這三類型的人有機會互相轉換 (也就是當某些人發現自己不適合該類型的教育時 他還有機會轉到別的教育方式) : 至少, 就算我拿了N次書卷獎, 我還是沒辦法跳出那些大師的想法而有自己不同的理論, : 因為在過去的教育中, 我就是這麼學著長大的, : 我可以把書本背得滾瓜爛熟, 可以考試拿高分, : 但是我沒有辦法想得出一個從來沒人想過的絕妙主意, : 我沒有辦法說所有在台灣教育程度高的人都沒有想像力, : 但是我想跟我一樣的人也不會是少數. : 至於替科學雜誌寫文章, 我不認為那是一種沽名釣譽的行為, : 我自己研究所時幫老師寫過兩篇, 每一次都是無比痛苦, : 寫一篇人人可以讀懂的科普文章並不是您以為那麼容易的事, : 我每寫一次, 從收集文獻, 畫圖到改文, 可以費時1~2個月, 要中斷手上很多研究來做, : 而這些文章在很多念科學的人眼中是像雞肋一樣無味之物, : 對他們來說對於自己前途才是完全無益之事, : 會願意做的人, 如果不是對於推廣教育沒有一點熱誠, : 是不可能接下這種燙手山芋的. 其實 無論是能力或是興趣 真正適合科學研究的本來就不多啊.... 像是我讀了研究所後更確定一件事 那就是我不喜歡研究 雖然要做我也是可以做到一個程度 但我更喜歡運用 運用或改良現有的一些技術和理論 在研究所就讀過程中看到很多研究的成果 但這些成果運用到現實生活的卻如此之少 反而讓我想往實務界發展 我雖然不能做到創造出新的理論 但我希望能憑創意 將現有理論運用於現實 : : 我遇過很多啊 : : 而且一屆比一屆強 : : 你沒見過有幾個可能原因 : : 1.你的有趣不等同孩子們的有趣 : : 2.你的生活很少接觸到大量的孩子 : : 3.你沒有能力判斷甚麼叫做"自發性從生活觀察" : : 這個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書" : : 還有句話叫做"求人不如求己" : : 要自發性從生活觀察、從書本中攝取才是活躍的思考模式根本 : 台灣社會確實正在改變, 我知道很多競競業業的老師正在朝這方向努力, : 像我以前國中母校, 還在以前荒煙蔓草的校園開出一個自然觀察教室, : 以前的生物老師(沒教過我)帶領學生做自然觀察, 做出很多很棒的科展題目, : 這是很棒的改變. 然而, 這些很棒的經驗, 在這些學生們步入到國三高中後, : 就漸漸淡忘在接應不暇的考試與升學壓力中, : 那些過往的經驗有多少可以改變學生日積月累在教室中接受的填鴨教育? : 有多少人從小學到念完高中後, 就忘記自己小時候曾有的瘋狂想法? : 固然學生可以從書本中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一切, : 但是如果回歸到"教育"本身而言, 不就是更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利用這些資源? : 跟大家說一個故事. : 我今年回台灣, 遇到我表哥, 他有一個念正在小學四年級的女兒, : 他說, 某天那位妹妹回家, 攤開課本問我表哥, : 為什麼課本說現在"磁北極"是在南半球? : 我表哥為了示範求知的精神, 帶著妹妹查了所有網路上中英文的知識, : 但是英文只有所謂的北磁極(North Magnetic Pole), 目前在北半球, : 與磁北極(Magnetic North Pole)卻又似乎不盡相同, : 於是我表哥下結論: 磁北極應該在北半球. : 到了期中考, 那位妹妹自然照爸爸教的回答, 因此考試被扣了分, : 她跟老師說她跟爸爸查了很多資料, 應該是在北半球而非南半球, : 老師卻跟她說:"妳就照課本寫的回答就會了." : 如果聽到這裡, 你也覺得那位妹妹真的太呆了, : 查書歸查書, 考試歸考試, 這根本就是兩碼子事, : 那就表示台灣的考試教育真是太成功了, 恭喜你. : 我一方面真的覺得妹妹很呆(然後慚愧於自己有這樣的想法), : 一方面又吃驚於那位老師就這樣放棄一個可以機會教育的時機, : 這不正是示範何謂科學的求知精神的最佳時刻嗎? 這種事 在國小 國高中很常見 教科書中 往往為了配合學生的學習難易度 而將某些條件簡化 (像是國小高年級之前 5-7會等於0 而非-2) 另外就是編入書中的知識 有時還是會跟不上最新的科學發展 或 存在某些錯誤 (像是過去 冥王星被劃出九大行星的事件 該年教科書便無法跟上最新發展) 每個老師對這種狀況的態度其實也有差異 我國中的數學老師就同意 只要提出確切證明 分數就會加給你 老實說這對我是很大的啟發 因為其實國中時期 就發現 大約在幾十張考卷中 大約就會有一題 題目或答案是有問題的 大多數時候 同學互相改考卷 或是老師改考卷時 就照著標準答案改 往往反而沒注意到有問題 (尤其考卷是那種參考書廠商印的 而非老師自己出的) 有部分同學也會發現怪怪的 但是還是選一個答案 那時我的數學老師跟我們說 如果發現選擇題題目有問題或答案有問題 可以把答案直接寫在考卷上 如果題目有瑕疵根本算不出就寫個0 這樣的方式 讓我有很深的體悟 那就是許多標準答案不見得是正確的 但要挑戰標準答案有問題 自己也要有本事證明它有問題 (另外 在閱讀課外書的過程 看到不同書本不同的說法 也讓我對書本保持一定的懷疑) 這樣的情況上了高中更有趣了 到了高中 常常段考結束公布標準答案後 又對答案進行更正或送分 因為有人提出更高的見解 或是 從不同的方式得出另外的解答 (但我想 這不會是所有高中常態... 因為就讀的高中一堆怪物...) 我覺得我很幸運 雖然經歷的教育過程在學校還是偏向讀死書 但至少我對書本的懷疑態度 對教科書外知識的求知慾 自我思考的能力 都還保存著 (也感謝家人 幾位老師 和很多很多的課外書) : 明明可以教導學生們如何針對自己的疑問查書查資料, : 卻讓學生們照課本寫的就好, 可以說是最壞的示範. : 大家當然可以說這位老師是一個特例, 一個個案, : 但是在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時, 我不得不想, 這以後是否就要發生到我孩子身上? : 我真的希望我的孩子受到這種教育嗎? 家人可以幫助孩子理解這種情況 另外遇到一些不錯的老師 也會改善這種情況 : : 美國教育走兩個極端 : : 你要看在PR50左右的人在做甚麼 : : 而非總是看極端值 : : 順道一提 以美國大學學歷佔人口比例25%來看 : : PR50基本上是高中學歷以下 : : 不要將天才與有錢人當作美國的全部 : : 在美國受教育與成長 : : 和台灣比起來 至少成長為罪犯的機率大多了 : : 別忘了美國的犯罪率有多高 : : 讀到研究所還無法自發性的從兩面分析事物 : : 台灣教育真的殘害你很深 : : 不過沒關係 : : 上網多認識一些美國人 : : 你會獲得更大的安慰 : 沒錯, 美國的教育對很多人來說就像爛蘋果, : 但是, 好的學校絕對比台灣的好的學校好, 否則為什麼大家都要汲汲營營出國念書? : 如果我有選擇, 我未來的收入能夠負擔, 我自然會願意選擇美國, : 因為就算在台灣的第一高中, 最高學府, : 因為社會制度的問題, 有標準答案的考試還是唯一選擇, 不全是 在建中的經驗告訴我 多數的老師是可以被說服改答案的 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依據 並能證明有其他的答案 另外課堂找不到或是已無法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情況 在建中也有解決的方式 一個是走入社團 (社團有很多奇怪的人 滿足你對各種答案的追求~) 另一個是走往科學競賽 (另外學校也提供免修管道 你的能力達到某個程度後 不用上該堂課) : 而我不願意讓這些古老的制度殺死了我的孩子的創造力. : 考試制度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它很公平, 它某種程度上維持了社會流動, : 只要努力念好書考好試, 窮孩子還是可以上台大, 以後可能可以過很好的生活, : 但是, 如果要讓台灣跳出代工王國, 跳出老是跟在別人屁股後面做研發, : 光是會考試是不夠的 (當然會考試在台灣可以活得很好這是無庸置疑的) 對 如果想要研發創新 只會考試並不夠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得來從事建立理論基礎及研發創新的行業 社會上還是需要不少專精現有技術的人才 台灣考試的問題在於 很多人其實只要有國中的學科基礎能力 在社會上就夠用了 (非職場情況夠用) 國中之後應該是往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專長發展 讓各種技職教育有各自的評量標準 而不是把所有評量標準都放在少數幾科學科上 (國英數理化生歷地公...) 不過考試也是其中一種評量的方式 也不需全然廢除 (但不是唯一) : : 台灣的根本問題在於"目的取向"--以現實利益的目的取向 : : 不紮好根甚至瞧不起根本--瞧不起文、史、哲、理(理論物理、化學、生命科學) : : 如何更進一步? : : 舉個例子來說 : : 中文資訊光是斷詞系統 : : 台灣做了十幾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加入文、史、哲、心理學家 : : 之前都是資訊、電機埋頭要用資料庫暴力解決 : : 人家IBM十幾年前就用跨領域團隊搞出來了 : : 大陸也是跨領域團隊比台灣早幾年搞出堪用的東西 : : 台灣呢? : : 你日常生活中語音輸入是美國的、大陸的還是台灣的? : : 台灣唯一搞出比較多人用的就一個賽微 : : 賽微的斷詞準確度也不過跟很多很多年前IBM那套差不多 : : 要不是跨領域團隊起步晚 : : 台灣在中文資訊領域可以做到、獲得更多 : : 然而 : : 為什麼我們的理工科被養成人文科學就是很簡單的想法呢? : : 以至於明明是語言學應用領域 也嘗試著直接用統計方法搞資料庫暴力解 : 我完全同意這一點, 人文學門完全不受重視, : 在整個升學導向的教育制度裡, 在大學科系不斷被人一排再排的媒體曝光中, : 我們不也在把利益置上一點一如墨水般滴滲到孩子的心中嗎? : 我不管大學念的科系(社會學)或是現在研究所念的(地質學), : 都不是什麼台灣人眼中的熱門科系, : 每次被問到, 念這個以後要做什麼, 我都要解釋半天. : 但是,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惡性循還, : 填壓教育教不出太多有創造力的孩子, 因此就算念了這些冷門科系, : 尤其很多冷門科系又是特別注重思考與創造力, : 也因此學生也很少能因此念了此科系成就一家之言, 獨領風騷, : 最後冷門科系還是一樣冷門, 不受重視, : 就算想多拿一些政府補助, 也會被人冷言冷語說你們學門反正沒啥用途. : 所以, 在我看來, 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教育的方式, 改變家長觀念比較重要 家長觀念不變 很多教育方式最後都扭曲了... 也沒有達到當初的效果 現在學校沒那麼填鴨了 但最填鴨的往往是家長 然後花大錢把學生丟去補習班填鴨.... 公立學校做越多 反而越邊緣化 更加不被家長信任.... : 就像以前中天做的一個關於十二年國教的專題, 一位政大的教授說的, : 十二年國教, 就是要產生一個新的"教育典範", : 如果到哪天台灣連大學聯考都廢除了, 我才會覺得這樣的教育才有希望. 不 大學聯考不該廢除 就像你之前所說 考試還是有一定的優點 對某些學生來說 他就是會考試 有些職業 也確實適合這類型的人就業 另外 在教育大環境真的改善前 考試對於不少家庭背景弱勢學生還是條有希望的道路 該改變的是技職教育 這十年來 無論教改怎麼改 我們的討論的中心多放在高中 大學 這部分比較多 反而將技職教育更邊緣化了..... 唯有將技職教育的品質提升至與高中相等 並且削減多數家長鄙視技職教育的心態 多元教育才能真的成功 真的社會就業結構提供的職缺人數本來就是 技職人士 > 科技人才 > 科學人才 這在各國幾乎都是如此 另外 公平的社會 多元的社會 提供的應該是 這三種人士都有成功的機會 也有機會互相流動 不輕易看不起對方 互相承認彼此的貢獻 但台灣的教改 連推動的人大概內心深處都存在著看不起技職教育的偏見 相信只要改變教育體制 就能培育出大量的科技人才及科學人才..... 以為只要高職轉為綜合高中 五專 技術學院 升科大 就能有所改變 的確 這樣的改革 對社會造成了重大改變 但卻是往當時美好目標的相反方向走... (創造更多問題 但原本的問題似乎沒改善多少...) ------ 技職人士真的很重要 是社會運作的基礎 也是種種文化傳承的關鍵 大家可以去看看遠流出版的 尋百工 這本書 台灣有很多傳統工藝 因為沒人繼承 而走向凋亡 在日本 雖然許多傳統工藝和工作也式微 但還是有不少還是傳承下來 而且日本的經驗可以看到 只要有人守住這些文化 就多一份機會等到有人對這文化進行創新 這些文化變能夠獲得新的活力 再繼續傳承下去 但如果不先保留這些文化和技術的基礎 又怎麼能談論文化創新呢? 當大家都往學術發展 誰來守護這些技術??? 就像是如果這個社會上 所有廚師都轉行當食品營養師 所有修車師傅都變成機械研發工程師 所有演員都變成戲劇研究專家 所有農民都走入農業生技實驗室 這社會真的會變得更好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114.188.144
h90257:同意 社會科學類真的不能完全學歐美的 畢竟基本假設就有差 03/05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