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寫在網友的: 論三種教育模式:菁英導向、平等導向、多元導向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03020423051773 之後,聊作為一種心得與延申思考: --------------------------------------- 重看了一遍上面這篇文章; 文章裡所提大多數是「設計概念」「要點」。 我試著想像一下「可能的做法」、「理想的體制」: (一) 因為我總覺得,為了「想要多元化」, 而實際上是大家一起少上一點基礎學科、又一起多了幾堂可能沒有什麼用的探索課程 (至少目前為止都沒有 確實有效的"多人課程"被設計出來。) 這樣其實是「教改者在自我安慰」。 -- 就像癌末患者,眼見西藥無救,就把藥丟掉;然後 隨便信個法師、捐個幾百萬……。 而當我們提到「多元導向」,多半認同其首重「探索」; 但是探索不能只是無深度的「看看影片」「聽聽各行各業演講一堂」。 探索要有深度,才能知道是所選適不適合、要不要換軌; 所以其實會需要的是可以在「學生想到、老師認為應該」的時候就「突然深下去」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所有課程都變成一對一; 像有錢人那樣,高興就找人來上一堂馬術、學一堂中古史; 或者至少進度是個人化、課程內容是個人化。 但這是不可能的吧……。 所以退而求其此;老師的授課還是一對多的課堂,但是學生本人的課表卻可以個人化。 (二) 如果學校能提供各式各樣的知識; 而學生能在各種時間 (各年級) 裡不受限地 上各式各樣的課程。 我想那會是所謂「多元教育」的理想境界。 「不受限」不一定要自發,不一定要學生「本來就很有興趣」; 也可以是老師發現學生可能很適合學這個, 就突然把學生的課表抽換,以後每周多上兩堂xx課。 課程是多種類的、時間點是不受限的; 前進的深度、所需的基礎知識也可以由「導師專業」來決策。 當然,導師的決策也受學生主動提議和雙親溝通所影響。 那導師就像學生的 個人營養師、就像藝人的經紀人 -- 可能比爸媽更像爸媽……。 「如果能做到這樣」 會是極好的。 所以剩下來的問題是「這個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多大、怎麼拉近距離」 (三) 比起「如何讓課程多種類」;讓我感興趣的是「如何讓時點不受限」 -- 也就是說,「再」退而求其次; 不只是依然「一對多」,各堂課授課的內容也和現在一樣; (這樣要變革的就少很多) 但至少「學生的課表可以個人化」 -- 「從國一到大學畢業,所有的課程順序「完全」個人化」 這幾天和網友討論到, 如果能讓國中生,在國中畢業之後,不論是正在讀高中職、還是高中職也畢業了; 都能任意地回學校,把他突然想學懂、但國中沒學好的科目, 花一個學期 (半學期?) 的夜間部時間讀完三年課程 -- 這時候,是以「懂」為目標,而不在乎「高分」了。 那很多對於「某某知識,有必要在國中就學會」的推論基礎就可以被置換。 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生可以任意地學習任何階段的課程, 那即便「課程內容」都還是同樣的這幾種, 他可能先學了大學的「天文物理概論」、發現「波」我不太懂, 再學「國中理化(一)」,同時學大學「普物」 -- 因為我假設「各課程內容」完全不變, 所以他不能只挑理化裡的「波」來上,得學整個國中理化(一), 但卻能同時上普物,就不必等下學期再學; 這樣和「教育補習化」有一點點差別; 這種「一對多、課程固定,但報名自由」的課程 當然是可能以校外補習、社團的形式來操作。 但是如果能全面解放「國中到大學」的所有課程,我想就會非常夠有效 -- 或者說,會有相當成效(也已經很高難度)了; 那反而可能就不需要補習。 在「如何辦到」這點;要把從國中到大學「每學期」、「每堂課」 都改以「入班考」當條件,而非「學歷」或「基礎學科」; 而且是以「這學期這堂課」為單位,而非以「系」為單位。 所以說,沒錯啦,企管系需要學生會微積分,但是「企管概論」這堂課其實不需要; 國一新生就可以直接選這堂課了也不一定。 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比 「國中到大學,十年一貫」還要更個人化, 因為它的一個重點是「自由排課」 -- 這樣也不用擔心「探索課程」沒有效,或學生不讀基礎學科的話會「不學無術」; 學生就是要在,從國中、到大學畢業 的所有課程裡挑選能上的課來排個人課程; 他挑不滿的話就由導師來排。 (四) 那… 這樣有可行性嗎? 或者說「還能怎麼設計」呢? 短期的話一定會遇到「供需問題」; 比如說在國一,各系的「概論」課程可能會大爆滿; 但是以經濟學長期成本的角度來看,需求高就請多點人來上; 這成本比起「各式各樣的課程」還小很多,或許會是可以負擔的。 另一個要設計的是選課條件; 首先是「開課端」教授們所訂下的條件要符合實際需求; 不能過嚴、卻也不能過鬆,以免選進了一堆聽不懂的學生就這麼浪費了一學期。 設定「必需先修過xx課」是一種方法; 但那個xx課 裡可能只有一部份是這堂課真正需要的前導知識。 所以可以考慮作簡單的「入班考」 -- 由開課老師自行出題,在開學第一次上課先考試;沒過的就刷掉。 被刷掉的學生,就要接受導師安排另一堂課 (那通常會是基礎學科) 來填滿課表。 這樣學生為了要增加對課表的「自主性」,就得認真選自己真得讀得來的課程。 在基礎學力學科 ,尤其是數學、理化 的安排上,儘量「對齊進階」; -- 也就是「高中理化(一)」的課網就是「國中理化(一)」的進階; 這樣修完國中理化一,如果真的有興趣,不用等三年, 下學期就能去上高中理化一,再下學期說不定就可以修大學課程。 所以可以想見,為了配合大學的「一周四堂、一周三堂」的設計; 國高中基礎學科也要重排,同樣的「國中數學(四)」 可能有 a、b、c 三班, 一班是「一周五堂」 一班是「4+1 (一堂排在第九節)」、一班是「3+2」 (五) 如果採用「入班考」是可以活化入班條件沒錯; 但這樣難免會出現坊間「直升哲學補習班」、「直升航太補習班」 -- 就只上航太系開的課所需的前導知識,其他不教;這樣一定會比較快學完。 其實就個人學習成長而言,這樣是好事; 但是政府提供的教育機制,要避免助長體制外的管道,以免貧富不均加劇。 所以換一個想法; 如果要採用「入班考」制度, 那可以乾脆鼓勵 公立學校 自己開「直升班」 -- 真的這麼想、這麼適合直接一口氣衝上去唸xx系,那學校來幫你完成。 反正現在課表個人化,也就沒有「全班一致性」的問題; 偶爾一兩個、兩三個「旁聽生」,學完想學的章節就轉走,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要去設計如何評定他們的學力,和確保他們真的有在讀、或必需的換軌後悔管道。 (六) 然後是「選課端」,學生「能選什麼課」也應該要有適度的設計和管制。 大學學系幾十種,學生要是「從國一到國三,全部選"某某學概論" 」 那最後會不會一事無成? 規定太多會失去這個制度的立意和效益,但又要有效避免弊端; 制度過嚴、過鬆 都不好的時候; 我認為,除了說「要深入探討、辦研討會」之類的之外; 有時候是可以依賴「專業人」而非訂死的制度。 也就是說,我認為課表最後決定權在「專職導師」手上是很有必要的。 在專業導師的培訓時,就讓他們了解各種「排課注意事項」; 用人為的、溝通的、個人化的方式來決策。 而「排課」也將成為一學期一度,導師的重要工作 -- 它可以和親師會談一起進行。 也因為有 導師 的 權 與 責, 才能在「當這個學生的未來,再度出現不確定性」的時候, 能適時的逼他補強基礎學科;這樣才能透過堅實的基礎學力, 讓他在未來能再一次充份探索和自由選擇學習方向。 而不至於「錯過黃金時期」,然後因為懂得太少、能選的變少很多……。 (七) 然後我想到的是「學士學位」的問題 -- 在自己家附近讀大學的課程;最後也未必想拿這個大學的學位。 首先呢,如果全台灣大學的教學部合併: 反正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本來就多半以研究作主要評分。 我想那會是一勞永逸 -- 但是工程太浩大。 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極小化; 透過限制國高中選修大學課程的數目;比如說一學期限選2or3堂大學課程 同時,大學的「通用必修」像大一國文、憲法、非英語系的英文、體育、軍訓、通識 都不開放非大學生選課 也就是,把上述「「十年一貫」的精神作修正 -- 因為選這些無關「深入」和「探索」 ,就單純是先拿些個學分而已; 所以本來就不該給選。 除了真的資優,那可以另外考核申請;否則基礎學力學太少就要深入很深, 對一般學生來說太冒險、也提高了「不是真懂」的可能。 這樣一來的附帶好處就是,學士學位的所需課程,還是會有超過一半要升大學再讀 而且大學也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承認學生 「在國高中先修的他校課程」 (學生在報考大學時,就要先想好可能不會被承認 -- 那了不起就是重上一次) 所以就還是要考大學 -- 也就不用冒然去挑戰大學 「院校獨立自治」 和「競爭排名」這塊 剩下的是「升大學」的考試該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和上面這個問題一樣,讓它和「先修大學課程」分離。 升大學考試走自己的改革進展, 所以短期內有「先修」的學生可以選擇參與學測,或「第二升學方案」 -- 就算是「申請」,我也傾向認為用 「更專業化的 各系指定考試」, 而非「面試」和「書面審查」 因為走這條路進來的,就要確認他真的在國高中投入的夠多 而不只是為了,幫「國英數沒學好」或「高中沒考好」的學生多一些名額。 如果最後,升大學的考試,包括 高二、高三課程, 同步改革成「必選大學預科」(比現在更細分的學科) 那和「先修大學課程」的相容性會大得多 因為真的要把某個學系「先修」到一定深度,那勢必得先讀好所需的「大學預科」 或至少在準備大學預科考試時會輕鬆很多。 (八) 更多的問題是……? 當然,交通會是一個問題;不過我想這是最不重要的。 又當然,由此可見「國高中 "校方"」在學生管理上會變得很弱化; 所以我認為一定要有「專職導師」, 他要擔負起管理學生的責任、要在社會上取得接近「親職」的地位。 如果不能確保這點,那就不該冒然推動, 因為我們無法承受小孩「闖入社會」的風險 -- 他要是跟你說他要去修課,結果去打一整天電動; 因為不是整天在學校,所以校方無從管起; 而導師又像現在一樣超弱勢,那未來的學生會變得很可糟、貧富差距也會拉大。 為了提高導師的效能,專業導師的師生比也就很重要; 當然嘍,「$$$」會是一個很大的門檻。 還有什麼問題呢? 其實大家可以試著想一想啦 我只是「試著推論」而已,並不是說我認為這樣的制度就值得推動; 試著推論一下;把「概念」建立一些可能的架構、作為後續的思考。 大家也來「試著推論」一下吧 ^^ ps. 本文網頁版發佈於 FB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18059628211846 歡迎轉貼之餘,也要說一下, 會附上網址,也要也是因為我現在比較少上 ptt 了, 除了有貼文的這幾天之外,大家什麼想法的話,回那邊我比較會即時看到。 -- oodh 進入守備狀態 接著覆蓋一張蠶絲被 結束這回合 http://www.facebook.com/buzz.hua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4.31.207 ※ 編輯: oodh 來自: 42.74.31.207 (05/14 01:28) ※ 編輯: oodh 來自: 42.74.31.207 (05/14 01:31)
skyprayer:這樣問題可多了Orz 05/14 02:07
tdl:再推。 05/14 08:56
osaka80:要不要編班?如何編?家長的托兒需求如何像現在廉價? 05/16 22:23
osaka80:某些課會不會燙金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05/16 22:24
osaka80:某些課會不會變成幫派的集會場所@_@? 05/16 22:25
oodh:不知道你的「編班 」是什麼意思 是分程度還是純分人數 05/17 07:53
oodh:多人選的科名就多開就好,而且有入班考也未必想讀就有 05/17 07:54
oodh:不知道大學哪些課會成為幫派聚會所,老師幹什麼吃的? 05/17 07:54
oodh:如果會有這種事,那有沒有這個改革都一樣,這些人也大可以蹺 05/17 07:55
oodh:課聚會 05/17 07:55